第二篇 盛唐·气象
史书中,大凡开创了太平盛世的帝王,皆被赞为明君,大凡引起战乱民变的帝王,皆被骂为昏君。可就有这么一位帝王,既开创盛世,又引来战乱。
大唐建国近一百年的时候,迎来了史上最令人无语的皇帝——前半生英明得不亚于唐太宗,后半生昏庸得不亚于隋炀帝——一生充满矛盾,最难以让人评价的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又称唐明皇,通过“唐隆政变”,于712年登上皇位。在剪除帮自己发动政变的姑姑太平公主后,李隆基开始了长达四十四年的执政生涯。
李治也好,李显、李旦也罢,都只遗传了李世民的文艺基因,风雅有余,英武不足。唯独李隆基文艺基因强大,气魄胆识超群。
李隆基自小便胆识出众,具有大气魄。在他七岁那年,大周王朝举行祭祀宗庙社稷仪式,作为皇孙的李隆基也带着随从去参加这次仪式。走到半道,李隆基遇到了时任金吾大将军(禁军大统领)的武懿宗。
武懿宗是武家宗亲,历来嚣张跋扈,平时对李家的人就很不客气。突然遇到皇孙的车队挡在前面,他火冒三丈,便大声呵斥李隆基的随从,命人捉拿他们。这时,年仅七岁的李隆基跃马上前,大声呵斥武懿宗:“此乃李家朝堂,你一个外戚居然敢对皇家车队呵斥,难道想犯上作乱不成!”堂堂的金吾大将军被七岁孩童那沉着刚毅的气势震慑,一时间瞠目结舌,眼睁睁地看着李隆基带领着一行人从容而去。
正是具有这种胆气与沉着应变的能力,李隆基长大后才敢联合太平公主发动九死一生的宫廷政变,一举剿灭韦后与安乐公主势力。同样,也因有这种胆气与能力的支撑,他在与只手遮天的太平公主的争斗中,一举胜出。
在政变与斗争中,李隆基杀伐果决的性格也暴露无遗。比如,上官婉儿其实在他发动政变之前,对他与太平公主是提供过帮助的,但李隆基对墙头草绝不姑息,所以即便太平公主与禁军将领出面求情,他亦不为所动,坚决诛杀了上官婉儿。
在与曾经的盟友、自己的亲姑姑太平公主的争斗中,李隆基谋略更高一筹,将太平公主的势力逐渐瓦解。在太平公主准备殊死一搏前,他果断地发兵围剿了公主府,不顾父亲的劝阻,将太平公主赐死。
李隆基在斗争中表现出来的英武果决的气质,不亚于李世民。而在文艺方面的天赋,李隆基甚至算是李家最出色的人。他诗文写得好,书法也称得上大家,还具备无人能及的音乐天赋。他六岁能歌舞,十六岁时为祖母武则天表演唐代歌舞大曲《长命女》。他还会演奏多种乐器,如琵琶、横笛等,其中羯鼓的演奏技艺尤为高超,他练习时敲坏的羯鼓就有四大柜。唐玄宗一生作曲无数,闻名于世的有《紫云回》《龙池乐》《凌波仙》及五十六岁时遇上杨贵妃后作的《得宝子》等,他谱写的最著名的乐曲是《霓裳羽衣曲》。
旧时戏班子每逢演出,都要在后台立个牌位供香点烛。戏班子供拜的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唐明皇李隆基。李隆基是“梨园”开创者,被后人尊为“梨园神”。
李隆基具有浓浓的浪漫主义情怀,但登基之初,他展现的是政治家所应具备的冷峻的现实主义精神。
唐玄宗能够开创出“开元盛世”,最关键的一点是,他早期能够发扬唐太宗“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兼听则明”的明君品格,任用了一大批能臣、贤臣。
唐太宗有名相房玄龄、杜如晦、魏徵、褚遂良等,唐玄宗有名相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在这些贤臣名相的辅助下,唐玄宗在位前三十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人口剧增,整个社会呈现出一派昌盛富强的面貌。
杜甫在《忆昔》中充分展现了开元盛世的盛况: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开元盛世经济繁荣、人民富足,外交、军事、文艺等各方面也盛况空前。这一时期的大唐,声誉超过了贞观时期,成为大唐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峰。
社会发展至巅峰,唐人的家国自豪感和优越感也达到了顶峰。一批有报国热情的文人士子投笔从戎,爱国的边塞题材诗大爆发,形成边塞诗派,而以李白为代表的豪放激昂的诗歌,更是唱出了盛唐时代的最强音。
然而,开元盛世终究逃不过盛极而衰的规律。自开元二十四年(736)李林甫担任宰相起,大唐社会开始衰退,至742年后呈现断崖式下跌。安史之乱爆发,直接将大唐推向了民不聊生的灾难深渊,从此,大唐一蹶不振,最终在衰败中走向灭亡。
《新唐书》说:“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意为张九龄被罢相,“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把持朝政,成了大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不过,笔者认为,大唐由盛转衰,完全是李隆基的矛盾性格造成的。
李隆基在前期励精图治,奋力开创了“开元盛世”。但之后这位具有浪漫情怀的皇帝,贪图享乐的思想开始蔓延,好大喜功,荒于政务,导致李林甫独揽大权。此时,李隆基的多情性格又作祟,他在武惠妃去世后,忽然觅得杨玉环这么一个才色俱佳的美人,便一头扎进温柔乡,将江山抛于脑后,结果是任由奸佞杨国忠胡闹,将一片大好河山折腾得支离破碎。
755年冬,比杨贵妃大十八岁,却被她收为义子的安禄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在范阳起兵造反。被杨贵妃远房堂兄杨国忠折腾得人心惶惶的大唐王朝,抵挡不住叛军的进攻。东都洛阳很快就被攻陷。接着,守潼关的名将哥舒翰被杨国忠逼迫,在不利情况下出关应战,导致二十万唐军全军覆没,潼关失守。
唐玄宗带着杨贵妃等逃离长安,朝蜀地逃命。逃到离长安不远的马嵬坡时,护行的羽林军发生哗变,斩杀了杨国忠,逼迫唐玄宗赐死杨国忠的后台杨玉环。李隆基为了保命,命大宦官高力士缢杀了那个“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杨贵妃。
经过马嵬坡事变,李隆基继续逃向四川,太子李亨留下收拾人马北上。到达朔方灵武时,李亨被一帮大臣拥戴即位,是为唐肃宗,而李隆基被遥尊为太上皇。
李亨很快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统筹平叛。在郭子仪、李光弼等人的统领下,唐军与叛军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战争。在安禄山与史思明两个家族内乱之后,唐军于763年彻底打垮了叛军,平息了这场内乱。
762年3月,唐肃宗因病去世。4月,从蜀地回长安只三年的唐玄宗,也在落寞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此时,唐代宗李豫即位,大唐也由盛唐时期转入了中唐时期。
安史之乱虽然平息,但由此带来的恶劣影响,犹如一颗肿瘤在大唐体内孕育蔓延,让随后的大唐王朝一直在痼疾难愈的病态中挣扎。自此,藩镇的权力被推向极致,藩镇割据的局面不可收拾。而朝廷内宦官专权的现象也从此愈演愈烈,朝臣与宦官之争成了中晚唐的政治常态。受这场战乱影响最大的,自然还是平民百姓。整个黄河流域,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变得一片荒凉凄惨。杜甫有感而发:“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无家别》)
在这种历史大背景下,盛唐诗人经历了怎样的奇特人生,为我们奉献出了怎样的华丽诗篇呢?
盛世歌剧开场之前,以一个李隆基与小诗人的故事为序幕。
这个小诗人叫薛令之,于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就考中了进士。可他在仕途上一直不顺,直到唐玄宗当朝才当上右补阙兼太子侍讲这么一个小官。看着同科进士一个个都平步青云,自己始终难以出人头地,在又急又觉憋屈的情况下,薛令之在太子府的题诗壁上题了《自悼》一诗:
朝日上团团,照见先生盘。
盘中何所有,苜蓿长阑干。
饭涩匙难绾,羹稀箸易宽。
只可谋朝夕,何由保岁寒。
诗的意思是,初升的太阳圆又圆,照着我的饭菜盘。盘子里有什么呢?横七竖八的煮苜蓿。饭粗糙得勺子都舀不动,汤水清得令筷子都显得粗壮。当个这么小官,只能混个早晚饭吃,可到了寒冬年关时,叫先生我怎么过啊?
这首像早期打油诗一样的诗,牢骚话连篇,夸张讥刺意味十足。
在古代,著名的景点及一些官宦人家都建有题诗壁,供文人墨客即兴题诗。那时候没有报刊,题诗壁成了文人发表诗文的最重要平台。所以,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其实都是在题诗壁上发表的。
薛令之题完这首诗不久,唐玄宗忽然来东宫巡视,看见了此诗。唐玄宗读过之后,心里很不高兴,但不好为这首诗兴师问罪,于是,提笔在薛令之的诗旁题下了《续薛令之题壁》:
啄木觜距长,凤皇羽毛短。
苦嫌松桂寒,任逐桑榆暖。
题完了诗,他特意署上姓名:李隆基。
这首诗的意思是,你像啄木鸟一样嘴长,自认为凤凰,可惜羽毛短了,你若嫌松桂林中清寒,就到桑榆林中取暖去吧!这显然是一首发脾气骂人的诗,但李隆基写得典雅,可见其诗文才情确实名不虚传。
唐玄宗写完这首诗,没再为难薛令之。薛令之见到后,吓得冒出一身冷汗,赶紧写了辞职报告,连夜回老家去了。
据说后来太子李亨即位,想起这位东宫旧人,准备起用他,可是诏书刚下,薛令之就于老家病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