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退田还湖历史转变
九江市星子县寺下湖圩,湖水随风拍打堤岸,5米多宽的堤防向天际延伸,偶有车辆经过,驶向远方。
“1998年那时候,这里最高水位22.52米,现在堤顶高程是23米。”星子县水利局局长郭瑞文说,“这个堤是1966年老百姓‘人挑肩扛’建起来的,1971年才正式建成,但堤身单薄,以前一直带病运行。1998年大水时堤防出过险情,2010年堤身大面积滑坡。2012年进行了除险加固,才达到现有规模。”
自建圩以来,寺下湖圩经历过多次重大险情。九江将其作为重点水毁加固工程,进行堤防除险加固,而今,堤防全长2.45公里,宽4至6米,18.4米高程以下采用混凝土护坡,以上部分是草皮护坡。
“星子站的水位比往年大概高3米,今天比历史同期高3.36米。”郭瑞文说,“但是我们有信心应对可能发生的大洪水。一旦水位达到一定高程,圩堤就要自然行洪,减轻鄱阳湖的压力。”
郭瑞文告诉我们,寺下湖圩是单退圩,“人退田不退”。移民建镇以后,村民都移到了23米高程以上的地区。圩堤保护耕地面积8000亩,有7个村约2万人受其保护。
“九江全市有百亩以上圩堤402座,其中万亩以上圩堤31座。1998年大水以后退田还湖退圩251座,其中单退189座,双退62座。”九江市水利局局长叶树国说。
位于鄱阳湖修河尾闾的永修县三角联圩就是一个双退圩,“退田退人”。永修县水利局局长龚全武说:“1998年以后进行填塘固基,由5年一遇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而且实行移民建镇,群众也都转移了。”新加固的圩堤按4级圩堤设防,2级标准校核,确保抵御20年一遇洪水。
永修县吴城镇“望湖亭”,这里正是远眺江湖水道和观赏候鸟的理想所在。登亭,眼前是浩浩水面,波光粼粼,远处正是江河交汇之处——修水、赣江汇入鄱阳湖。岸边水草茂盛,绿意葱茏,一派湿地风貌。
一处湖泊就是一个洪水调蓄池,一处湖泊就是一个动植物天堂,一处湖泊就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乐园。在鄱阳湖岸边,在堤圩路旁,记者都看到有大量的私家车停在路边,许多人拿着手机、相机拍摄白水绿草之中的景致或是拍照纪念。据介绍,到枯水季节,鄱阳湖可观赏越冬候鸟,感受自然乐趣,也会吸引大量的摄影爱好者来此拍摄。
曾遭受大洪水侵袭的九江,并不是见证从围湖造田到退田还湖历史性转变的个例。'98大水过后,国家对长江中下游湘鄂皖赣四省1998年洪水溃决的和严重碍洪的洲滩民垸,实施了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工程。其中对影响行洪的洲滩民垸采用既退人又退耕的“双退”方式,彻底平毁,对其他民垸采用退人不退耕的“单退”方式,即平时处于空垸待蓄状态,一般洪水年份仍可进行农业生产,遇较大洪水年份,则滞蓄洪水。
长江中下游总计平退圩垸1461个,动迁人口241.64万人,恢复水面面积2900平方公里,恢复调蓄容积约130亿立方米,这相当于在长江防汛最关键的中下游地区修建了13座大(1)型水库,相当于大半个三峡水库调蓄洪水的能力!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国家为增强防洪能力做出的巨大努力,也是我国防洪理念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的重要体现。
6天的长江之行,走过曾经的险工险段,曾经的抗洪决战现场,它们已经面貌一新;见到防洪的难点部位,防御的重要环节,防汛备汛有序进行。在面对“如果再发生类似1998年的大洪水会怎样”的询问时,防汛工作者的回答可以说高度一致:长江防汛,今非昔比,“相信不会出现大的问题”。信心与底气,来自一个个坚定的眼神,来自一年年国家的投入和建设,更来自一代代人所作出的努力。
来源:《中国水利报》2016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