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技术经济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经济效果

2.1.1 概念

经济效果是指生产过程中产出量与投入量的比值。它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劳动消耗转化为劳动成果的程度,因此也被称为“成果与消耗之比”或“产出与投入之比”。

对经济效果进行正确理解的前提是必须将成果和劳动消耗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当投入一定时,产出量越多说明经济效果越好;当产出一定时,投入量越少则经济效果越好。

经济效果概念中的劳动消耗包括技术方案消耗的全部人力、物力和财力,即包括生产过程中的直接劳动消耗、劳动占用以及间接劳动消耗三部分。其中,直接劳动消耗是指技术方案在生产运行中所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生产设备等物化劳动消耗以及劳动力等活劳动消耗。劳动占用通常指技术方案为正常进行生产而长期占用的用货币表现的厂房、设备、资金等,通常分为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两部分,投资是衡量劳动占用的综合性价值指标。间接劳动消耗是指在技术方案实施过程中社会发生的消耗。

经济效果与经济效益在本质上一致,反映产出与投入的关系,社会劳动时间的节约。但经济效果的实质是经济效率,它可以反映单项投入的效果,也可以反映投入的综合效果;经济效益的实质是盈利,它反映产值、成本、利润、税收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经济活动的综合结果。

2.1.2 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原则,经济效果可作不同的分类,具体如下:

(1)根据受益分析对象的不同,经济效果可分为国民经济效果和企业经济效果。从整个国民经济的角度出发,分析评价技术方案对整个国民经济以至整个社会产生的效果,称为国民经济效果;而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分析得出的技术方案为企业带来的效果,称为企业经济效果。由于分析的角度不同,对同一技术方案的国民经济效果评价结果与企业经济效果评价结果可能会不一致,这就要求不仅要作企业经济效果评价,而且还要进行国民经济效果评价。对技术方案的取舍应主要取决于国民经济效果评价的结果。

(2)根据经济效果的体现,可分为直接经济效果和间接经济效果。通常,一个技术方案的采用,除了给实施企业带来直接经济效果外,还会对社会其他部门产生间接经济效果。如一个风电场建设,不仅给建设单位带来发电收益、旅游收益,还能给区域环境带来环境收益。一般来说,直接经济效果容易看得见,不易被忽略。但站在全社会角度,则更应强调后者。

(3)根据经济效果的形式,可分为有形经济效果和无形经济效果。有形经济效果是指能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效果,如利润;无形经济效果是指难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效果,如新能源技术方案采用后对改善环境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提高劳动力素质、填补国内空白等方面产生的效益。在技术方案评价中,不仅要重视有形经济效果的评价,还要重视无形效果的评价。

2.1.3 表示法

经济效果通常有三种表示法,即差额表示法、比值表示法和差额-比值表示法。

1.差额表示法

差额表示法是一种用产出与劳动耗费之差表示经济效果大小的方法,其表达式为

净现值、利润额、国民收入等都是以差额表示法表示的常用的经济效果指标。显然,这种表示方法要求产出与劳动耗费必须是相同计量单位,其差值大于零是技术方案可行的经济界限。

差额表示法的优点是计算的经济效果指标简单、概念明确,缺点是不能确切反映技术装备水平不同的技术方案的经济效果的高低与好坏。

2.比值表示法

比值表示法是用产出与劳动耗费之比表示经济效果大小的一种方法,其表达式为

采用比值法表示的指标有劳动生产率、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水平等。当计量单位相同时,比值大于1是技术方案可行的经济界限。

比值表示法的特点是产出与劳动耗费的计量单位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3.差额-比值表示法

差额-比值表示法是将差额法与比值法结合起来表示经济效果大小的一种方法,其表达式为

采用差值-比值表示法表示的指标有投资回收期、投资利润率等。该方法表示了单位劳动耗费获得的净效果,其比值不小于零为方案可行的经济界限。

2.1.4 评价指标

衡量经济效果的评价指标有很多,主要可通过投入方面的指标与产出方面的指标的比较来获得。

根据考察经济效果的要求和评价经济效果标准的选择,投入方面的指标主要有活劳动消耗、各种生产资料的消耗、成本占用的资金等。而活劳动消耗又可以是劳动时间、直接生产者人数或企业全部人数;各种生产资料的消耗则可以是直接消耗或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的完全消耗;占用的资金则可以是全部占用资金、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各项机器设备或生产能力(如装机容量)等。

产出方面的指标主要有社会总产品、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最终产品、总产值、净产值、利润、各种产品、各种劳务、新增生产能力、各种效用等。

将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进行不同的比较,就可以确定各种评价经济效果的标准,考察各种经济效果。例如,把固定资产同总产值进行比较,这一比值可以衡量一个企业或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的利用效果。在西方国家,类似的指标是厂房和设备的账面价值(除去折旧)与产出之间的比率,称为资本产出比率,或资本系数。又如,将新增国民收入同投资进行比较,这一比率可以从一个方面衡量国民投资利用效果,在西方国家称为资本生产率。除此以外,经济效果还有其他衡量指标,如一年内流动资金周转次数等。

2.1.5 意义和特点

经济效果的高低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K.马克思曾经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家D.李嘉图的看法:“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换句话说,就是在尽量少的劳动时间里创造出尽量丰富的物质财富”。

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经济效果有不同的意义和特点,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例进行说明如下:

(1)由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生产方式的性质不同,它们各自运动的经济规律不同,因而决定了经济效果的实质不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是剩余价值及其转化形态——利润,资本家所关心的只是所得利润和预付资本的比较,即“用最小限度的预付资本生产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或者“用相等的资本榨取更多的利润”,这反映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经济效果的本质要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效果的实质是由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决定的,劳动者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并且是“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用最少的社会劳动消耗,生产最多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反映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效果的本质要求。

(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消耗的经济效果从属于劳动占用的经济效果。追求剩余价值是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唯一动机,资本家考虑劳动消耗的节约只是为了用更少的预付资本带来更多的利润。马克思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浪费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压低工人的生存条件本身,看作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占用的经济效果则从属于劳动消耗的经济效果。劳动占用的节约,归根结底是为了保证劳动者能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促进劳动者智力和体力的日益全面发展。

(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各个资本家或集团主要从个别企业来考察经济效果,在许多情况下,个别企业经济效果的提高,往往同社会范围内生产力的巨大浪费联系在一起。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仅考虑个别企业的经济效果,而且要考虑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果。一般说来,社会主义个别企业的经济效果同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果是一致的;但有些时候眼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的经济效果也可能发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个别企业的经济效果一般要服从整个国民经济的经济效果,这是资本主义经济所不能做到的。

2.1.6 提高经济效果的途径

经济效果的提高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在不同的生产方式下不尽相同。一般说来,一切能够节约活劳动与物化劳动消耗的办法和措施都是提高经济效果的途径。它们包括发挥社会经济条件、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科学技术、组织管理、国家有关经济和技术政策等各种因素的作用。例如,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职工的学习和培训、对企业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国民经济比例的协调、调整或改革不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组织管理体制等,都有利于发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作用,有利于节约劳动消耗,从而有利于提高企业和社会的经济效果。

近年来,我国经济学界对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这两个概念的异同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两者只是表述有所不同;有人认为经济效益这个概念更宽,包括了经济效果的意思在内;有人认为经济效果和经济效益是两个质上各不相同的概念;还有人认为经济效果同经济效益既有共同点又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