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全面质量管理
1.5.1 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全面质量管理是以组织全员参与为基础的质量管理形式。全面质量管理代表了质量管理发展的最新阶段,起源于美国,后来在其他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开始推行,并且在实践运用中各有所长。特别是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引起世界各国的瞩目。80年代后期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逐渐由早期的TQC(Total Quality Control)演化成为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其含义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的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我国从1978年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定的发展,并取得了成效,这为在我国贯彻实施ISO 9000族国际标准奠定了基础,反之,ISO 9000族国际标准的贯彻和实施又为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发展创造了条件。我们应该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和贯彻实施ISO 9000族国际标准的实践中,进一步探索、总结和提高,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全面质量管理而努力。
如前所述,全面质量管理在早期称为TQC,以后随着进一步发展而演化成为TQM。A.V.费根鲍姆于1961年在其《全面质量管理》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到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A.V.费根鲍姆的这个定义强调了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这里的“全面”一词是相对于统计质量控制中的“统计”而言。也就是说要生产出满足顾客要求的产品,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单靠统计方法控制生产过程是很不够的,必须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的作用,从而更全面地去解决质量问题。其次,“全面”还相对于制造过程而言。产品质量有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市场研究、研制、设计、制订标准、制订工艺、采购、配备设备与工装、加工制造、工序控制、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多个环节,它们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了最终的质量水准。仅仅局限于只对制造过程实行控制是远远不够的。再次,质量应当是“最经济的水平”与“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完美统一,离开经济效益和质量成本去谈质量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A.V.费根鲍姆的全面质量管理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但各个国家在实践中都结合自己的实际进行了创新。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其含义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的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在这一过程中,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2000版ISO 9000族标准中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这一定义反映了全面质量管理概念的最新发展,也得到了质量管理界广泛认可。
1.5.2 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
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反映了质量管理活动的规律。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每一循环都围绕着实现预期的目标,进行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活动,随着对存在问题的克服、解决和改进,不断增强质量能力,提高质量水平。
PDCA循环主要包括四个阶段: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处置(Action)。
(1)计划(Plan)。质量管理的计划职能,包括确定或明确质量目标和制订实现质量目标的行动方案两个方面。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计划,一般由项目干系人根据其在项目实施中所承担的任务、责任范围和质量目标,分别进行质量计划而形成的质量计划体系。实践表明质量计划的严谨周密、经济合理和切实可行,是保证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前提条件。
(2)实施(Do)。实施职能在于将质量的目标值,通过生产要素的投入、作业技术活动和产出过程,转换为质量的实际值。在各项质量活动实施前,根据质量计划进行行动方案的部署和交底;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执行计划的行动方案,将质量计划的各项规定和安排落实到具体的资源配置和作业技术活动中去。
(3)检查(Check)。指对计划实施过程进行各种检查,包括作业者的自检、互检和专职管理者专检。
(4)处置(Action)。对于质量检查所发现的质量问题或质量不合格,及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必要的措施,予以纠正,保持工程质量形成过程的受控状态。
PDCA循环如图1-1所示。
图1-1 PDCA循环示意图
1.5.3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全面质量管理在我国也得到一定的发展。我国专家总结实践中经验,提出了“三全一多样”的观点。即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要满足“三全一多样”的基本要求。
1.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任何产品或服务的质量,都有一个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从全过程的角度来看,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整个过程是由多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环节所组成的,每一个环节都或轻或重地影响着最终的质量状况。为了保证和提高质量就必须把影响质量的所有环节和因素都控制起来。为此,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包括了从市场调研、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作业),到销售、服务等全部有关过程的质量管理。换句话说,要保证产品或服务的质量,不仅要搞好生产或作业过程的质量管理,还要搞好设计过程和使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把质量形成全过程的各个环节或有关因素控制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的质量管理体系,做到以预防为主,防检结合,重在提高。为此,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必须体现如下两个思想:
(1)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优良的产品质量是设计和生产制造出来的而不是靠事后的检验决定的。事后的检验面对的是已经既成事实的产品质量。根据这一基本道理,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事后把关”转移到“事前预防”上来;从管结果转变为管因素,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把不合格品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之中,做到“防患于未然”。当然,为了保证产品质量,防止不合格品出厂或流入下道工序,并把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防止再出现、再发生,加强质量检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必不可少的。强调预防为主、不断改进的思想,不仅不排斥质量检验,而且甚至要求其更加完善、更加科学。质量检验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内行之有效的质量检验制度必须坚持,并且要进一步使之科学化、完善化、规范化。
(2)为顾客服务的思想。顾客有内部和外部之分:外部的顾客可以是最终的顾客,也可以是产品的经销商或再加工者;内部的顾客是企业的部门和人员。实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要求企业所有各个工作环节都必须树立为顾客服务的思想。内部顾客满意是外部顾客满意的基础。因此,在企业内部要树立“下道工序是顾客”、“努力为下道工序服务”的思想。现代工业生产是一环扣一环,前道工序的质量会影响后道工序的质量,一道工序出了质量问题,就会影响整个过程以至产品质量。因此,要求每道工序的工序质量,都要经得起下道工序,即“顾客”的检验,满足下道工序的要求。有些企业开展的“三工序”活动即复查上道工序的质量;保证本道工序的质量;坚持优质、准时为下道工序服务是为顾客服务思想的具体体现。只有每道工序在质量上都坚持高标准,都为下道工序着想,为下道工序提供最大的便利,企业才能目标一致地、协调地生产出符合规定要求,满足用户期望的产品。
可见,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就意味着全面质量管理要“始于识别顾客的需要,终于满足顾客的需要”。
2.全员的质量管理
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企业各方面、各部门、各环节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企业中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会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因此,产品质量人人有责,人人关心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人人做好本职工作,全体参加质量管理,才能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要实现全员的质量管理,应当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1)必须抓好全员的质量教育和培训。教育和培训的目的有两个方面。第一,加强职工的质量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第二,提高员工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增强参与意识。在教育和培训过程中,要分析不同层次员工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培训。
(2)要制定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的质量责任制,明确任务和职权,各司其职,密切配合,以形成一个高效、协调、严密的质量管理工作的系统。这就要求企业的管理者要勇于授权、敢于放权。授权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之一。原因在于,第一,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能否满意、企业能否对市场变化作出迅速反应决定了企业能否生存。而提高反应速度的重要和有效的方式就是授权。第二,企业的职工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同时也有很高的聪明才智,赋予他们权力和相应的责任,也能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其次,在明确职权和职责的同时,还应该要求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对于质量作出相应的承诺。当然,为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企业应该将质量责任同奖惩机制挂起钩来。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责、权、利三者的统一。
(3)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聪明才智和当家做主的进取精神。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是质量管理小组。除了质量管理小组之外,还有很多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如合理化建议制度、和质量相关的劳动竞赛等。总之,企业应该发挥创造性,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全员参与的积极性。
3.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可以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加以理解。从纵向的组织管理角度来看,质量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企业的上层、中层、基层管理乃至一线员工的通力协作,其中尤以高层管理能否全力以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企业职能间的横向配合来看,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必须使企业研制、维持和改进质量的所有活动构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
(1)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看,每个企业都可以划分成上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要求企业各管理层次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活动内容。当然,各层次活动的侧重点不同。上层管理侧重于质量决策,制订出企业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政策和质量计划,并统一组织、协调企业各部门、各环节、各类人员的质量管理活动,保证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的最终目的;中层管理则要贯彻落实领导层的质量决策,运用一定的方法找到各部门的关键、薄弱环节或必须解决的重要事项,确定出本部门的目标和对策,更好地执行各自的质量职能,并对基层工作进行具体的业务管理;基层管理则要求每个职工都要严格地按标准、按规范进行生产,相互间进行分工合作,互相支持协助,并结合岗位工作,开展群众合理化建议和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不断进行作业改善。
(2)从质量职能角度看,产品质量职能是分散在全企业的有关部门中的,要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就必须将分散在企业各部门的质量职能充分发挥出来。
但由于各部门的职责和作用不同,其质量管理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为了有效地进行全面质量管理,就必须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并且为了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地生产出符合规定要求、满足顾客期望的产品,最终必须要建立起全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的所有研制、维持和改进质量的活动构成为一个有效的整体。建立和健全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全面质量管理深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可见,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就是要“以质量为中心,领导重视、组织落实、体系完善”。
4.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影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既有物质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技术的因素,又有管理的因素;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又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要求的企业外部的因素。要把这一系列的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全面管好,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区别不同的影响因素,广泛、灵活地运用多种多样的现代化管理办法来解决当代质量问题。
目前,质量管理中广泛使用各种方法,统计方法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非统计方法。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有所谓的老七种工具,具体包括因果图、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分层图、调查表;还有新七种工具,具体包括:关联图法、KJ法、系统图法、矩阵图法、矩阵数据分析法、PDPC法、矢线图法。除了以上方法外,还有很多方法,尤其是一些新方法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具体包括:质量功能展开(QFD)、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6σ”法、水平对比法(Benchmarking)、业务流程再造(BPR)等。
总之,为了实现质量目标,必须综合应用各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必须善于学习和引进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经验,不断改进本组织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组织成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多方法的质量管理”要求的是“程序科学、方法灵活、实事求是、讲求实效”。
上述“三全一多样”,都是围绕着“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最经济的手段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这一企业目标的,这是我国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坚持质量第一,把顾客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树立为顾客服务、对顾客负责的思想,是我国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
1.5.4 全面质量管理的有关原则
如前所述,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全面质量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深化,逐渐由早期的TQC演化成为TQM,其含义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的质量管理的领域,而成为一种综合的、全面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理念。质量不再是仅仅被看作是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而是整个组织经营管理的质量。因此,全面质量管理已经成为组织实现战略目标的最有力武器。在此情况下,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和原则相对于TQC阶段而言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ISO9000族国际标准是各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经验的总结,是各国质量管理专家智慧的结晶。可以说,ISO9000族国际标准是一本很好的质量管理教科书。在2008版ISO9000标准中提出了质量管理八项原则。这八项原则反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这八项原则分别是: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顾客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服务于顾客并满足他们的需要应该成为企业存在的前提和决策的基础。为了赢得顾客,组织必须首先深入了解和掌握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才能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为了确保企业的经营以顾客为中心,企业必须把顾客要求放在第一位。
2.领导作用
“领导者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企业领导能够将组织的宗旨、方向和内部环境统一起来,并创造使员工能够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环境,从而带领全体员工一道去实现目标。
3.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收益。”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是企业中所有部门和人员工作质量的直接或间接的反映。因此,组织的质量管理不仅需要最高管理者的正确领导,更重要的是全员参与。只有他们的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的才干为组织带来最大的收益。为了激发全体员工参与的积极性,管理者应该对职工进行质量意识、职业道德、以顾客为中心的意识和敬业精神的教育,还要通过制度化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在全员参与过程中,团队合作是一种重要的方式,特别是跨部门的团队合作。
4.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质量管理理论认为:任何活动都是通过“过程”实现的。通过分析过程、控制过程和改进过程,就能够将影响质量的所有活动和所有环节控制住,确保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因此,在开展质量管理活动时,必须要着眼于过程,要把活动和相关的资源都作为过程进行管理,才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的结果。
5.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开展质量管理要用系统的思路。这种思路应该体现在质量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建立和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时尤其如此。一般其系统思路和方法应该遵循以下步骤:确定顾客的需求和期望;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目标;确定过程和职责;确定过程有效性的测量方法并用来测定现行过程的有效性;寻找改进机会,确定改进方向;实施改进;监控改进效果,评价结果;评审改进措施和确定后续措施等。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质量管理的目标是顾客满意。顾客需要在不断地提高,因此,企业必须要持续改进才能持续获得顾客的支持。另外,竞争的加剧使得企业的经营处于一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局面,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改进才能生存。
7.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决策
“有效决策是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为了防止决策失误,必须要以事实为基础。为此必须要广泛收集信息,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和分析数据和信息。不能够“凭经验,靠运气”。为了确保信息的充分性,应该建立企业内外部的信息系统。坚持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决策就是要克服“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子多”的不良决策作风。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是相互依存的,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在目前的经营环境中,企业与企业已经形成了“共生共荣”的企业生态系统。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不再是短期的,甚至一次性的合作,而是要致力于双方共同发展的长期合作关系。
ISO 9000族标准的八项原则反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原则还不仅限于此。原因在于,ISO 9000族是世界性的通用标准,因此它并不能代表质量管理的最高水平。企业在达到ISO 9000族标准的要求之后,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这就需要更高的标准和更高的要求来指导企业的工作。在国际范围内享有很高声誉的美国马尔克姆,波多里奇国际质量奖代表了质量管理的世界水平。波奖中体现的核心价值观也反映了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其中很多有ISO 9000标准的八项质量管理原则一致。除此之外,作为代表质量管理世界级水平的质量管理标准,波奖的核心价值观还有一些超越了八项基本原则的范畴,体现了达到世界级质量水平,实现卓越经营的指导思想。
1.5.5 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
根据前述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我们也可以把TQM看成是一种系统化、综合化的管理方法或思路,企业要实施全面质量管理,除了注意满足“三全一多样”的要求外,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且按照一定的工作程序运作。
1.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1)领导重视并参与。企业领导应对企业的产品(服务)质量负完全责任,因此,质量决策和质量管理应是企业领导的重要职责。国内外实践已证明,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企业领导首先必须在思想上重视,必须首先强化自身的质量意识,必须带头学习、理解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亲身参与全面质量管理,必须亲自抓,一抓到底。这样,才能对企业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形成强有力的支持,促进企业的全面质量管理工作深入扎实、持久地开展下去。
(2)抓住思想、目标、体系、技术四个要领。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思想,它体现了与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生产相适应的现代管理思想。因此,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必须在思想上摆脱旧体制下长期形成的各种固定观念和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树立起质量第一、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树立起市场、竞争、以顾客为中心的观念,以及不断改进质量等其他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观念。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质量意识,综合地、系统地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持续满足顾客的要求。
全面质量管理必须围绕一定的质量目标来进行。通过明确的目标,引导企业方方面面的活动,激发企业全体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衡量和监控各方面质量活动的绩效。没有目标的行动是盲目的行动,也很难深入持久,很难取得实效,甚至可能造成内耗和浪费。只有确立明确的质量目标,才有可能针对这个目标综合地、系统地推进全面质量管理工作。
企业的质量目标是通过一个健全而有效的体系来实现的。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通过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使影响产品和服务质量的所有因素,包括人、财、物、管理等,以及所有环节,涉及企业中所有部门和人员,都处于控制状态,在此基础上,就可以确保质量目标的实现。其次,通过建立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使企业所有部门围绕质量目标形成一个网络系统,相互协调地为实现质量目标努力。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套能够控制质量、提高质量的管理技术和科学技术。它要求综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手段,从而有效地利用企业资源,生产出满足顾客需要的产品。目前,全面质量管理的很多方法和技术都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且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包括统计质量控制技术和方法、水平对比法、质量功能展开(QFD)、“6σ”法等。
(3)切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如前所述,全面质量管理是全过程的质量管理,是从市场调研一直到售后服务的系统的管理。全面质量管理要切实取得实效,必须首先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所谓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指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一些前提性、先行性的工作。基础工作搞好了,全面质量管理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有利于取得成效。反之,基础工作搞得不好,不管表面工作如何有声有色,如同建立在沙洲上的大厦,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
(4)做好各方面的组织协调工作。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必须进行组织协调,综合治理。首先必须明确各部门的质量职能,并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责任制。全面质量管理不是哪个部门的事情,也不是哪几个人的事情,而是同产品质量有关的各个工作环节的质量管理的总和。同时,这个总和也不是各个环节活动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围绕着共同目标协调作用的统一体。因此,为了使顾客对产品质量满意,就必须明确各有关部门在质量管理方面的职能并规定其职责,以及围绕一定的质量目标所承担的具体工作任务。如果各部门所各自承担的质量职责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全面质量管理的各项工作就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执行。
此外,还必须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质量管理机构,从总体上协调和控制上述各方面的职能。这一综合性机构的任务,就是要把各方面的活动纳入质量管理体系的框架中,使质量管理体系有效地运转起来,从而以最少的人员摩擦、最少的职能重叠和最少的意见分歧来获得最大的成果。
质量管理体系开始运行之后,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工作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监控,保证使之按照规定的目标持续、稳定地运行。这方面的工作包括质量成本的分析、报告,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以及对顾客满意程度的调查等。宏观的质量认证制度、质量监督制度也是促进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手段。
(5)讲求经济效益,把技术和经济统一起来。提高质量能带来企业和全社会的经济效益。在企业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能够减少整个生产过程及各个工序的无效劳动和材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增强企业竞争能力,实现优质、高产、低耗、盈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壮大。从宏观的角度讲,这又可以节约资源,减少浪费,增加社会财富,为全社会带来效益。
另一方面,质量和成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有的人认为质量越高,成本也越高,因此,质量水平达到顾客可以接受的程度就行了。有的人认为质量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再提高质量就会导致成本的大幅上升,因此,无条件地、不计成本追求“高质量”是不足取的。需要说明的是,目前人们对于这个问题已经逐步达成了共识:质量水平越高,成本越低。正如克劳斯比所说的:生产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本身才是最昂贵的。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质量和成本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分析顾客的需求,采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在不断满足顾客要求和市场需要的情况下,获得企业的持续发展。
2.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五步法
在具体实施全面质量管理时,可以遵循五步法进行。这五步分别是:决策、准备、开始、扩展和综合。
(1)决策。这是一个决定做还是不做决策的过程。对于很多企业来说,由于存在各种各样的驱动力,因此他们有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愿望,常见的动因有:企业有成为世界级企业的远景构想;企业希望能够保持领导地位和满足顾客需求;也有的企业是由于面临不利的局面,如顾客不满意、丧失了市场份额、竞争的压力、成本的压力等。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能够帮助企业摆脱困境,解决问题,因此,全面质量管理(TQM)越来越受到世界范围内企业的关注。当然,为了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必须全面评估企业的质量状况,了解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决策:是否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2)准备。一旦做出决策后,企业就应该开始准备。第一,高层管理者需要学习和研究全面质量管理,对于质量和质量管理形成正确的认识。第二,建立组织,具体包括:组成质量委员会,任命质量主管和成员,培训选中的管理者。第三,确立远景构想和质量目标,并制订为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第四,选择合适的项目,成立团队,准备作为试点开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3)开始。这是具体的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进行项目的试点,在试点中逐渐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试点中总结的经验,来着手评估试点单位的质量状况,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顾客忠诚度、不良质量成本、质量管理体系以及质量文化。在评价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改进机会,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包括人力资源、信息等。
(4)扩展。在试点取得成功的情况下,企业就可以向所有部门和团队扩展。首先,每个重要的部门和领域都应该设立质量委员会、确定改进项目并建立相应的过程团队。第二,还要对团队运作的情况进行评估。为了确保团队工作的效果,应该对团队成员进行培训,还要为团队建设以及团队运作等方面提供指导。第三,管理层还需要对于每个团队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测评,从而确认所取得的效果。扩展过程需要有一定的时间,这项活动的顺利进行,要求高层领导强有力的领导和全员的参与。
(5)综合。在经过试点和扩展之后,企业就基本具备了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能力。为此,需要对于整个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综合。通常需要从目标、人员、关键业务流程以及评审和审核这四个方面进行整合和规划。
1)目标。企业需要建立各个层次的完整的目标体系,包括战略(这是实现目标的总体现)、部门的目标、跨职能团队的目标以及个人的目标。
2)人员。企业应该对于所有的人员进行培训,并且授权给他们让其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同时要鼓励团队协作。
3)关键业务流程。企业需要明确主要的成功因素,在成功因素基础上确定关键业务流程。通常来讲,每个企业都有4~5个关键业务流程,这些流程往往会涉及几个部门。为了确保这些流程的顺畅运作和不断完善,应该建立团队负责每个关键业务流程,并且要指派负责人。团队运作的情况也应该进行测评。
4)评审和审核。除了对于团队和流程的运作情况进行测评外,企业还需要对于整个组织的质量管理状况进行定期的审核,从而明确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及时发现问题,寻找改进机会。在评审时通常要关注四个方面:市场地位、不良质量成本、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