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背景
2002年国家启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时,省辖南水北调工程沿线面临着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经济快速发展,结构性污染突出,流域内人口密度大,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工业和城市结构性污染严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突出。二是生态破坏严重,环境容量小,作为输水干线和重要调蓄湖泊的南四湖总面积达1266km2,但有近1/4的湖泊湿地退化为台田和鱼塘,环境承载力严重退化。南四湖地势低洼,承接了江苏、山东、河南、安徽4省32个县(市、区)的客水,流域内常年汇水量是调水量的2倍以上,山东境内无入海通道。三是当时南四湖部分湖区,COD(化学需氧量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水样在一定条件下,以氧化1升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为指标,折算成每升水样全部被氧化后,需要的氧的毫克数,以mg/L表示。它反映了水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程度。该指标也作为有机物相对含量的综合指标之一)浓度高达几百甚至上千毫克每升,湖区水质全面呈劣Ⅴ类,甚至劣Ⅴ类以上。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历史阶段,实现湖区水质由地表水劣Ⅴ类向Ⅲ类跃升,至少需要削减COD总量的80%,一些专家学者称之为“天下治污第一难”。
南四湖流域与美国流域治污的社会背景比较,美国流域治污模式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工业革命到1960年,工业革命引发严重的水污染,发达国家从19世纪末开始治理,成效缓慢,至20世纪60年代流域污染达到高峰;第二阶段为1970~2000年,实施《清洁水法》,以容量总量控制原理为指导,以单纯的污染治理为基础,施行严格的总量减排,部分地区实施零排放;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推行水生态健康指标,开展湿地修复,实现野生鱼类的健康生长与繁殖。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启动流域治污时,人口密度为22人/km2,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城市化率为73%,产业结构为3∶34∶63,实施流域治污的基础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基本完成,社会公众环境需求强烈;从治理投入和时间上看,治理投入大、时间长。
而山东南四湖流域2000年后启动流域治污时,人口密度为750人/km2,是美国的34倍;人均GDP达到950美元,约为美国的1/16;城市化率为36%,约为美国的1/2;产业结构为15∶46∶39;实施流域治污的基础是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社会公众加快发展需求强烈;从治理投入和时间上看,经济基础薄弱,治理时间紧迫。
流域治污的社会背景决定了发展中地区不可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治污模式。如何既确保调水水质安全,又保证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需要破解的难题。
这就要求必须立足发展中地区实际,统筹流域治污与经济社会发展,实施基于容量总量控制的水质目标逼近策略,系统建立污染治理、循环利用、生态保护有机结合的流域治污体系,解决南四湖、东平湖流域环境瓶颈问题,在确保调水干线达标的同时,促进流域内经济、社会、环境同步实现发展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