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治污效果
发达国家在流域治污方面,经历了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从工业革命开始就逐步引发了流域污染。发达国家从19世纪末才开始治理,但成效缓慢,很多河流在经过了100多年的治理后才有了一定改善。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域污染达到了最高峰。从7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普遍实行了以容量总量控制为模式的流域污染治理,在一些地方实行了严格的零排放。进入2000年以后,发达国家才推行水生态健康指标,开始实施湿地修复,保证野生鱼类的健康生长和繁殖。
图1-7-1 库兹涅茨曲线对比图
环境经济学中有条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见图1-7-1),其核心就是经济增长的不同阶段所对应的环境质量状况:在经济发展的初期,环境质量可能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下降和恶化,但到一定拐点时,环境质量又有可能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步改善。欧美等发达国家一般人均GDP在8000~10000美元时出现拐点,环境状况开始好转;而山东省在2003年人均GDP还不到2000美元时,就提前实现了这一拐点,如图1-7-1~图1-7-3所示。
图1-7-2 1983—2012年山东省COD年均浓度变化趋势图
图1-7-3 2002—2012年全省COD年均浓度和GDP变化趋势图
山东省水环境质量连续10年持续改善,走出了一条环境保护的新道路,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实践。自2002年以来,已连续10年在两位数经济增长的背景下实现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至2010年年底,省控59条重点污染河流全部恢复鱼类生长,以水污染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方式得到了明显转变。截至2013年,在国家重点流域考核中,山东省连续6年获得淮河流域考核第1名,连续4年获得海河流域考核第1名。2011年,国务院通报表扬“十一五”减排工作,山东列全国第一位。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环境竞争力排名,山东省居首,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北京市分居第2、第3、第4、第5位。在水质好转的同时,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生态环境也得到持续改善,全省输水干线9个监测点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截至2013年6月,南水北调工程沿线已建成人工湿地14.6万亩,修复自然湿地16.3万亩,流域内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强。举例来说,在南四湖栖息的鸟类达200多种,其中包括白枕鹤、大天鹅等国家级珍禽,绝迹多年的小银鱼、毛刀鱼等再现南四湖,白马河也发现了素有“水中熊猫”之称的桃花水母。
由山东环境保护工作得到以下启示:
(1)没有真正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观念、标准、技术和管理。要高度关注传统行业和一些被贴了落后标签的行业,当突破落后的观念、技术和管理之后,将会有一番新的天地。
(2)科学实施积极的环保措施,不仅不会影响经济发展,反而是推动传统行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
(3)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应当把握必要性、预见性、引导性和强制性“四性”结合的原则。必要性,就是要把握形势,用改善环境质量、保障公众健康的必要性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统一思想;预见性,就是统筹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提前若干年科学确定工作目标,明确努力方向;引导性,就是制定实施分阶段逐步加严的地方环境标准,引导企业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治污水平;强制性,就是确定的政策措施必须坚决依法予以实施。巧用环保力,可以促进大变革、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