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幸福指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非经济特征

第一节 性别与城市居民幸福指数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存在着性别差异,比如注意、思维风格、归因方式、自尊、自我调节、情感等(崔红,王登峰,2005;钱铭怡,张光健,2000;石艳玲,2006)。以此推断,在对幸福感的主观体验方面,两性可能有差异。

至于是男性的幸福感高于女性,还是女性的幸福感高于男性,研究者们的回答莫衷一是。一些研究者认为男性的幸福感高于女性(Unger&Crawford,1992),另一些研究则发现女性比男性的幸福感更高(Brody&Hall,2000)。国内研究者吴启富和马立平(2008)从不同性别视角开展调查,发现女性的幸福程度高于男性,认为比较幸福和很幸福的女性比例达到总性别人口的62.6%,明显高于男性的51.9%;而认为很不幸福或不太幸福的女性比例仅为总性别人口的7.4%,男性则为13.5%。杨扬和郑兴山(2007)对“2007年中国城市幸福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性别对幸福感具有显著的主效应,女性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男性。凌东山等(2008)对19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西南地区女性大学生的家庭满意度、爱情满意度、总体主观幸福感都显著高于男性大学生,这一结果也出现在陈开亮(2013)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中。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两性幸福感的差异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在不同领域,两性的体验感差异较大:女性的“工作幸福感”大于男性,而职业女性的“生活幸福感”却小于男性(孙凤,2007a)。这种矛盾的结果,无法让中国大众对幸福感有明确的认知。因此,目前迫切需要厘清性别对主观幸福感可能的影响。

我们的研究团队通过对城市居民大样本的施测,发现女性的总体幸福指数、经济生活满意度、文化生活满意度和人际关系满意度的平均得分均显著高于男性,两性在政治生活满意度、健康状态满意度和环境生活满意度方面无显著的差异(见表4-1)。

表4-1我国男性、女性居民幸福指数各方面平均得分差异的t检验

中国城市居民在经济生活满意度方面存在性别差异,这可能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男主外女主内的特点有关,也与我国家庭中夫妻所承担的经济责任有关。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转型所带来的经济责任在男女两性之间的分配是不平等的(Qustafsson&Li,2000;李实,马欣欣,2005)。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男性都被赋予了养家糊口的经济责任,男性要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为家庭带来经济收入和社会尊重(蔡华俭等,2008)。而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则较少涉及经济方面的要求,而是要求主要以家庭为主,即相夫教子、做贤妻良母。所以男性承担了更大、更多的经济压力。在这种压力的影响下,男性的经济生活幸福感低于女性,说明性别角色的不同要求已经在两性幸福感的主要来源方面有所体现。

同时,女性在人际关系满意度方面也高于男性,似乎说明女性更能够从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和邻里沟通中感受到幸福感。这一结果与国内外研究相当一致。国内的研究表明,女性的幸福感更多来自生活,她们的主观幸福感更多来自融洽的人际关系,尤其是与家庭成员和睦相处,而男性的幸福感则主要来自物质追求和事业成功(Lu&Shih,1997; Lu,2000)。国外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如Mookherjee(1997)分析了美国居民10年来的生活满意状况数据,结果显示在每个亚群体中女性的人际关系满意度均显著高于男性,日常人际交往中女性也表现得更游刃有余。

女性具有更高的文化生活满意度,说明与男性相比,女性体验到了更快乐的文化生活。原因可能源于随着世界范围内对女性解放的关注,当代中国女性在文化方面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女性可以享受独立的文化娱乐生活。例如,文娱生活的形式之一广场舞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是女性。此外,女性更容易受情绪的影响,遇事存在大喜大悲的倾向(Kring&Gordon,1998; Hamann&Canli,2004)。因此,她们对幸福感受大起大落的可能性更大。男性的情绪变化相对更小,更稳重,两性即便面对大致相当的生活条件,也可能产生不尽相同的心理体验。

调查发现,中国城市居民在健康状态满意度和环境生活满意度方面无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一结果符合我们的预期。健康状态和环境生活是支撑人生存的基本要素,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女性和男性在基本物质生活条件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张向葵等,2006)。例如,不同性别的城市居民享受着相同的医疗条件,呼吸着一样质量的空气,饮用同源同质之水,享受着等量的阳光和同质性的雨水。因此男性和女性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感受到同等水平的主观幸福感,也是可以理解的。

综上所述,性别角色是西方当代人格和社会心理学关注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当下多元的文化中既有促进个体男性化特质的因素,也有促进个体女性化特质的因素,但社会政策提高对男性幸福指数的关注是很有必要的。随着中国国民对性别平等观念的认识不断深入,全社会在关心女性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应倡导男性人格的解放,重点就是关注男性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以宽容、接纳的态度对待男性,逐渐减轻男性的社会压力和经济负担,为提升男性的幸福指数提供良好条件和舆论支持。此外,在推崇两性关系平等的基础上,一方面要求两性权利与机会的平等,且在男女平等的原则下,保障妇女优先发展,以弥补女性竞争力的不足;另外由于先天因素,男女两性各自的性别优势与潜能应该通过互补合作得到最大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