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幸福指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领域幸福指数的特征

领域幸福指数主要包括政治生活满意度、经济生活满意度、文化生活满意度、人际关系满意度、健康状态满意度和环境生活满意度6个维度(因子)。其中,政治生活满意度因子,反映的是个体对自己行使政治权利的满意度、对政府执政活动的信任度以及满意程度。经济生活满意度因子,反映的是个体对家庭收入、住房情况、工作状况以及未来经济情况的满意程度。文化生活满意度因子,反映个体对所居住城市的认同程度以及对业余文化生活的满意程度。人际关系满意度因子,反映个体对家庭、邻里、朋友、同事、婚姻等关系的满意程度。健康状态满意度因子,反映个体对自己身体和心理状况的满意程度。环境生活满意度因子,反映个体对自己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不同领域的幸福指数反映了城市居民对幸福生活的不同需求指向和美好的愿景。

我们的调查发现,国内居民的领域幸福指数各维度平均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人际关系满意度(4.10)、文化生活满意度(3.47)、经济生活满意度(3.20)、政治生活满意度(3.13)、环境生活满意度060(3.11)和健康状态满意度(3.09),结果见图3-4。从图可见,当前我国居民的人际关系满意度最高,其他各领域幸福指数均高于3分。

图3-4城市居民领域幸福指数现状

调查发现国内城市居民的人际关系满意度平均分最高(共5点记分),说明相比其他5个领域,城市居民对自己周围的人际关系最为满意。这样的结果符合之前的预期,也能从中国文化中找到不少根据。例如,梁漱溟(2005)总结中国文化的特征时指出:“人一生下来,便有与他相关系之人(父母、兄弟等),人生且将始终在与人相关系中而生活(不能离社会),如此则知,人生实存于各种关系之上。”而且, Lu和Gilmour(2006)开展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认为中国人倾向于社会取向,在社会关系中角色责任的实现、建立和维持人际和谐、促进团体(如家庭)财富和福利的增长是东方人幸福感的核心。现实中,中庸为上、人人和谐、社会和谐、凡事以和为贵的传统思想早已深入人心。由此可知,中国城市居民强调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在人际关系领域感知的幸福感最多是可以理解的。

本研究得到文化生活满意度、经济生活满意度、政治生活满意度、环境生活满意度和健康状态满意度均较高(均值>3.0),说明中国城市居民对其所处的文化背景、政治经济状况和周边环境都持有正面的认知和感受。这种积极的倾向,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巨大变化有关。近30年来,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主流文化繁荣昌盛,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城市居民实实在在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人民的温饱问题已解决,逐渐迈向了小康生活。因此,城市居民在这五个领域的满意度的较高符合目前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对城市居民的总体幸福指数与领域幸福指数进行相关分析后,研究者发现,总体幸福指数和领域幸福指数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由此可以推断,以上6个领域幸福指数与总体幸福指数密切相关,是当前我国居民幸福指数的主要来源。进一步以总体幸福指数为因变量、领域幸福指数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生活满意度对总体幸福指数的影响最大(β=0.40, p<0.001)。经济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最大,可能源于当今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得人们对经济生活水平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人际关系满意度这一指标对总体幸福指数的预测作用位居第二(β=0.24, p<0.001)。如前所述,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重视人际关系,整合社会可以被看成是无数关系网络的集合,故人际关系满意度必然起着重要作用。对总体幸福指数预测作用排名第三的是健康状态满意度(β=0.16, p<0.001)。追求健康是每个人的愿望,身心健康才能具有良好的效能状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好的身体就干不好工作、过不上幸福生活。因此,健康状态满意度制约城市居民的总体幸福指数也具有现实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