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指数的总体特征
第一节 总体幸福指数的特征
总体幸福指数反映个体根据自身感受对自己的幸福程度的整体评价,包含总体生活、有意义的生活和投入的生活满意度,以及横向和纵向相比较的生活满意度。在本研究中针对全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171名居民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国内居民的总体幸福指数平均得分为3.64(5点记分,来源于生活、情绪、意义和横向比较满意度这几项的平均分),表明当前我国居民的总体幸福指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这一研究结果与对以往其他群体幸福感的调查结果相似,即国内居民和大学生对当前生活的总体感受较为积极。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近几十年来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也与党和政府努力构建“劳有所得、住有所居、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息息相关。
在总体生活满意度上,分别有52.20%和8.80%的人感到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有17.50%和4.00%的人感到较不满意和很不满意,其他人表示不确定,如图3-1所示。数据显示,大多数的城市居民整体上对当前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
一直以来,生活质量都是衡量人们幸福感的重要组成指标,也是基础性的衡量标准,因为日常生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人们对自身幸福程度的感知和评价。正如管子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 “仓廪实”和“衣食足”都反映了人们对基本生活质量的追求。当今中国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居于世界中等偏上水平,研究团队调查后得到居民的总体生活满意度高于平均值的结论,符合基本国情。
图3-1城市居民总体生活满意度
在总体情绪满意度上,分别有49.20%和14.90%的人常常感到比较快乐和非常快乐,有12.80%和1.80%的人感到较不快乐以及很不快乐,其他人表示不确定(见图3-2)。数据表明,积极情绪似乎是城市居民的主导情绪类型,仅有不到15%的被调查者将自己的情绪描述为消极。情绪体验的正向还是负向,也是反映人们幸福感的一个要素,尤其是西方人对幸福感的理解,非常注意个体内心的快乐感受,他们对幸福感的最直观的体验就是快乐与否(高良,郑雪,严标宾, 2010)。中国城市居民在情绪体验上的幸福感也表现出比较积极的倾向,可能暗示人们没有太多的担心、忧虑和痛苦,能够体验到快乐,拥有美好的情感。
图3-2城市居民情绪的满意度
在有意义生活的满意度上,分别有49.70%和30.00%的人因认为生活较有意义和非常有意义而感到满意,有4.40%和1.10%的人因认为生活较无意义和非常无意义而不满意,其他人表示不确定,如图3-3所示。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城市居民因自己的生活有意义而总体上感到幸福。过有意义的生活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孟子提倡“君子三乐”,认为只要遵循仁义礼智信,就能获得人生的幸福与欢乐。而要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就必须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保持自己的人生意义,气节情操,绝不能为了暂时的蝇头小利、口腹之欲而抛弃原则,违背意志,玷污了自己的人格。过有意义的人生是中华民族志士仁人所追求的。过有意义的人生,也养成了我们对国家、对民族的社会责任感,看来这也是当今中国人对自己的人生意义的感悟,即体验到人生意义和价值才能获得幸福感。
图3-3城市居民有意义生活的满意度
在横向比较满意度上,分别有32.9%和5.0%的人认为自己过得相对好于他人和显著好于他人,有20.2%和5.4%的人认为自己过得相对比他人差和显著比他人差,其他人表示不确定。这一结果显示,近40%的城市居民认为自己比别人幸福。这可能源于他们在进行社会比较时持比较积极的态度,也可能是因为选择了不同的参照系使他们对幸福感的感知有了差异。而近30%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如他人幸福。这一结果可能受许多方面的影响。正如俗语所说,“痛苦来自比较之中”,经过与他人(尤其是富裕的人)的比较,幸福感反而减少了。
在纵向比较满意度上,有78.3%的人认为自己的生活有越来越幸福的趋势,只有8.2%的人不这样认为,另有13.5%的人表示不确定。此结果说明,中国大多数城市居民对未来生活持积极的态度。这一结果可以从社会现实得到印证。在过去的年代,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现在不仅可以吃饱穿暖,还能在温饱生活的基础上畅想未来。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会更加富强,人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幸福感也就油然而生。此外,研究发现个体都具有自我提升的动机,致使人们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期许和追求,相信明天的自己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