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到底是怎么回事
糖尿病的几大诱因
遗传因素
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性,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的遗传性比1型糖尿病更明显。注意,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父母均有2型糖尿病,子女患病的可能性明显增加,当然这并不是必然的。
环境因素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环境因素作为发病原因在糖尿病发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环境因素包括:空气污染、噪声、工作压力等,这些因素诱发基因突变,与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成正比,突变基因达到一定程度即引发糖尿病。
肥胖
肥胖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肥胖者体内的脂肪总量增加,而脂肪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使之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最终引发糖尿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福”的人越来越多,患糖尿病的概率也越来越大。
运动不足
随着社会的发展,脑力劳动者越来越多,更多的人“勤于思而懒于行”,这也给糖尿病提供了可乘之机。
饮食结构不合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多以高热量、高脂肪为主。而热量摄入超过消耗量,则造成体内脂肪堆积,致使肥胖和糖尿病队伍空前壮大。
不良情绪
人体胰岛素分泌的多少,除了受有关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外,还受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会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同时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如果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腺β细胞功能障碍,胰岛素分泌不足的情况长期存在,进而引发糖尿病。
生活不规律
经常应酬,吃饭没规律,饥一顿饱一顿,要么连续熬夜,要么周末大睡不起,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都为糖尿病埋下了隐患。
小知识
在糖尿病的诱因中,大部分是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避免的,所以说糖尿病是严重但又可控可防的疾病,控制体重、饮食结构合理化、保持乐观的心态等,都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体现。
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升高而导致尿中有糖的疾病,这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一种慢性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类型。
1型糖尿病
与免疫异常有关,发病年龄轻,大多不到30岁,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即所说的“三多一少”)明显,血糖水平高。
2型糖尿病
与代谢异常有关,常见于中老年人,肥胖者发病率高,常伴有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疾病。
胰岛素作用不足或能力变差,是发生糖尿病的根本原因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的降糖激素,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者胰岛素作用变差(也称为“胰岛素抵抗”),会导致糖代谢紊乱和血糖升高,同时伴随脂肪、蛋白质,甚至水、盐、酸碱代谢紊乱,如果糖尿病病情控制不佳,可能会导致血管和神经病变。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是通过判断血糖升高情况,因此诊断糖尿病的依据只能是静脉血糖。
除了血糖之外,糖尿病的检查手段还有尿常规、血胰岛素、血脂、血液黏稠度等,但是只有血糖是唯一靠得住的指标。不查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就诊断糖尿病是极其错误和危险的。
小知识
糖尿病并不是胖子的专利,很多瘦子也会罹患糖尿病,并且1型糖尿病的一个典型症状就是消瘦,因此瘦不意味着不会得糖尿病。
血糖(单位:毫摩/升)是诊断糖尿病的唯一标准尿糖只是辅助检测手段
大医生告诉你
诊断糖尿病,餐后血糖甚至比空腹血糖更重要
糖尿病诊断首先必须查空腹血糖,它能反映自身胰岛素分泌情况。这里的“空腹血糖”是指空腹过夜后早晨的血糖,午饭前及晚饭前血糖仅可称为“餐前血糖”并不是空腹血糖。
而餐后2小时血糖也不能省略,因为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不高,餐后2小时血糖却很高,如果不查餐后2小时血糖就会造成漏诊。也可以说,单凭空腹血糖不高就排除糖尿病是不正确的。这里的“餐后2小时”是从吃的第一口饭算起的。
哪些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有些人虽然目前血糖值正常,但如果不及时进行饮食调理、体育锻炼等,是糖尿病最爱骚扰的几类人,归归类看看你在不在此行列。以下几类人群尤其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40岁以上人群
即便血糖值正常也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父母、子女患有糖尿病的要格外注意,糖尿病有遗传倾向。高血糖者:曾有过血糖高、尿糖阳性的人。夫妻之间如果有一方得了糖尿病,另一方也要注意,因为长期相似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极易导致相同的疾病发生。
孕期曾血糖升高或生了巨大儿的女性
孕期营养过剩,导致体重增加过多、血糖升高,甚至生出巨大儿(出生体重≥4千克),这些女性将来得糖尿病的概率非常高。
出生时体重不足2.5千克的孩子
低体重出生儿(出生体重<2.5千克)将来得糖尿病的概率比较高。
“苹果型”肥胖,脂肪多囤积在腰腹部,特别容易引起胰岛素抵抗相关的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甘油三酯等。“梨型”肥胖者如不加以控制,也会转变成“苹果型”肥胖。
肥胖者
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即为肥胖,这类人群比正常体重者患糖尿病的概率要高,要注意控制体重。
代谢综合征患者
代谢综合征是高体重、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黏稠度、高尿酸、高脂肪肝发生率、高尿白蛋白、高胰岛素血症这9个“高”的统称,一个人如果同时具备其中的3个或3个以上,就是代谢综合征了。代谢综合征患者即便血糖不高,也有极大的风险罹患糖尿病。
糖尿病有哪几个类型
根据1997年国际糖尿病联盟和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分类方法,糖尿病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1型糖尿病
主要人群:1型糖尿病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常在35岁前发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症状特点:患者往往起病急,“三多一少”症状比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许多患者都以酮症酸中毒为首发症状。
2型糖尿病
主要人群: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岁之后发病,以体重超重或肥胖的中老年人居多,占糖尿病患者的90%以上。
症状特点:2型糖尿病多数起病缓慢,“三多一少”症状较轻或者不典型,早期也可以没有任何不适症状,较少出现酮症酸中毒现象。
妊娠糖尿病
主要人群:该病多发生在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龄的孕妇中。
症状特点:随着分娩的结束,多数妊娠糖尿病患者血糖可恢复正常,但仍有近1/3的患者在未来的5~10年会发展为永久性糖尿病。
特殊类型糖尿病
主要人群:主要包括遗传性β细胞缺陷、胰腺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药物因素所致的糖尿病。
症状特点: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对明确病因的糖尿病,要注意原发病的治疗。
2型糖尿病分哪几个阶段
一般来说,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糖尿病虽不能根治,但是如果及早预防,在第一、第二阶段采取相应对策,完全可以避免进入第三阶段。
“三多一少”,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发现糖尿病的蛛丝马迹,了解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从而及早发现糖尿病,及早防治。这里重点说一下糖尿病的典型症状“三多一少”。
吃得多
多食,指吃得多。由于大量尿糖流失,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热量缺乏使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患者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食物摄入量倍增。
尿得多
多尿,指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两个小时就可能小便一次,有的患者甚至每天可达30余次。血糖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也就越多。
“尿得多”和“喝得多”这二者的关系是,尿得多导致不得不喝得多,而不是喝得多不得不尿,有2/3的糖尿病患者有这两个症状。
喝得多
多饮,指喝水喝得多。由于多尿,体内水分流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从而刺激神经中枢,出现烦渴多饮的现象,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
体重和体力下降
体重和体力下降,也有的人习惯表达为“消瘦”,但是不够精准。对于一个本来比较胖的人来说,突然体重开始明显下降,虽然还没达到消瘦的程度,但是往往已经得了糖尿病,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重下降”的说法更准确。体力下降就是总感觉累,特别是腿特别累,甚至上个楼都明显感觉力不从心,回到家里也什么都不想干。
如果说多饮、多尿、多食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话,那么体重和体力下降则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会有的症状,一定要加以重视。
大医生告诉你
多尿和尿频是两回事儿
多尿和尿频要分开:多尿是指尿量大,尿频则主要指尿次多,比如你本来不起夜,现在每夜要起来一两次,再比如你本来一天尿10次,现在每天要尿12~14次。如果尿次多,每次尿量特别少,这是尿频,属于泌尿系统疾病,与糖尿病无关。
糖尿病还有哪些蛛丝马迹
糖尿病患者不一定都有上节说到的“三多一少”的症状,特别是2型糖尿病,一般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甚至完全无症状,需要通过体检或其他相关检查才会被发现。以下是糖尿病的非典型症状,有助于确定是否得了糖尿病。
小知识
糖尿病的发病有无症状发病、缓慢发病、急性发病、并发症发病几种,眼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如果突然视物模糊,往往是糖尿病并发眼病出现了。
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
哪些行为会让糖尿病患者血糖蹿高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异常不仅表现为总体血糖水平的升高,还伴有血糖波动幅度的增大,了解并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才能维持血糖的平稳。
此外,血糖还受以下因素影响。
气候因素:寒冷刺激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多,肝糖原输出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摄取减少,从而使血糖升高,病情加重。
炎症:感冒或感染会使血糖升高。
应激:外伤、手术、严重精神创伤、呕吐、失眠、生气、劳累、心肌梗死等应激情况都可使血糖升高。
药物剂量不足:有的患者感觉症状好转就自行停药或减少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