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径幽绿掩松关——谁是竹里馆主人
周扬波《明末文学奇才卓人月故居考》一文中,有《卓氏园林使用情况》一节,分别罗列了塘栖卓氏东园、芳杜洲、崧斋、水一方、花林草堂、传经堂、榴阁、竹里馆等园亭的归属。其中有“榴阁为卓尔康别业,建于明代末年,属长房一支财产;竹里馆归属不明,卓尔康、卓回皆曾使用,应是卓氏分家前所建,但由于其时卓氏兄弟尚聚居,不同支系的卓氏成员均在里面居住或活动过”。感觉这一段论述比较含混,尤在人物、时空上互相矛盾,读来让人困惑。究竟谁是竹里馆的主人?此文给予梳理厘清。
其实“竹里馆”产权的归属是明确的,周文所述“榴阁为卓尔康别业”中的榴阁,并不是单独的园墅,而应是“竹里馆”中的一幢楼屋,它和竹里馆都是属于卓氏长房卓文卿的产业。
此为百度地图截图,标示了塘栖古竹里馆大抵位置
关于“竹里馆”,何琪《唐栖志略》记载:“竹里馆在镇东界河村,以其构于竹中而名之也。竹之外有榴焉,因架阁曰‘榴阁’,卓光禄之子尔康著述地也。”《唐栖志卷五·园亭别墅》有“竹里馆在界河村”的记述,据此可知,在塘栖镇南偏东侧的界河村,北近赵家兜,西临石目港,东与东南侧有西界河流水环绕。其地翠竹桑麻、鱼塘星罗、蔬果遍野、景色清幽,是镇上居民通往镇东、镇南之漳溪、青林村、丁山湖、超山的必经之地。
从镇上八字桥往南至竹里馆的直线距离仅为150米左右。
清代栖水里人朱麟有《咏界河》诗:
咫尺溪南路,桑麻自一村。
云中鸡犬吠,仿佛桃花源。
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竹里馆一带尚是村居茅舍,是修竹桑枣、古樟蓊翳、溪水澄澈的清幽之地。70年代后这一带建起了晶体管厂(厂址原为古时吉祥庵之庙宇建筑),镇上居民又建了许多杂乱的民居。80年代随着城乡建设的推进,池塘河兜被填,古竹里馆东面、南面被建成了塘栖第一个居民小区“南苑小区”。
竹里馆作为古代塘栖的知名园林,归属是明确的。范大超乾民有《夏日过卓去病竹里馆赋赠兼呈休仲》:
郊原去市不数里,凿河为界汲江水。
旱涝无烦事曲防,远山苍翠堪凭几。
此地犹来漫棘榛,囊书卜筑近有尔。
知尔才高厌世氛,握管排云众披靡。
竹坞茶烟不断清,瓮头绿蚁呼知己。
知己何妨竟日过,玄吐雄谈亦何绮。
盘兼野蔌兴偏浓,绘切银丝味更美。
有时散步南陌间,有时高卧北窗底。
北窗南陌足悠游,筐中赋就三都比。
愿君从此益攻苦,胡生帜赤宜与伍。
他日岩廊网绣虎,始信双珠出合浦。
卓尔康的同年好友、表亲胡胤嘉也有《沈自玄、都平子过竹里夜饮》诗:
轩轩来二妙,杯酒自辉光。
市树桃花烂,筛空竹影长。
亦知书作癖,应笑瘦为狂。
莫讶能相似,才华正取当。
又诗:
尽兴何妨夜,村中酒易赊。
长离迷雨脚,急景转天车。
朗月明眉宇,春葩灿齿牙。
第惭玄尚白,空复愧谭巴。
而何琪《唐栖志略》卷下《园圃》还有:
竹里馆在镇东界河村,以其构于竹中而名之也。竹之外有榴焉,因架阁曰“榴阁”……尔康官屯田,以抗直罢归。晚年空囊壁立,日仅麦糜一盂,友人为之募饭作启。
明代文人陈眉公(1558—1639)有一首《过竹里馆》诗,也应是写给卓尔康的:
有个闲人闲更闲,焚香日日掩松关。
万株老树千竿竹,遮断溪南枕上山。
据笔者考证,此竹里馆应是塘栖宋贤所置产业。
宋贤即卓贤,号见斋,明卓敬之裔孙。靖难之役卓敬被害,并夷五族,旁系后裔逃匿塘栖,改宋姓。延六世至宋贤(约1506—1581),承父业从贾致富。
宋贤以前数代一直冒用他姓,宋贤有子六人,直至嘉靖四十年(1561),长子卓文卿中举,次子卓明卿在文学上崭露头角,隆庆年间方始恢复卓姓。
根据乾隆《唐栖志略》、光绪《唐栖志》等书记载,分析竹里馆是塘栖卓氏最早的别业,并归宋贤长子文卿所有。
卓文卿(1535—1566),字章甫,号心华,明卿之兄,嘉靖辛酉中举人,因病不仕。善青绿山水,笔法极其工巧,多摹文氏笔意。卓文卿在竹里馆中读书、习画、养病。惜年仅32岁不治逝世。文卿无子,为继宗祧,过继二弟明卿长子卓尔康为子。
卓尔康(1570—1644),字去病,号农山,万历壬子(1612)中举,授河南祥符县学教谕,署仪封、封丘,假守许州(“假守”是指非正式任命)。所至颁立条教,酾壅河,筑圮城,为百世利。入为国子学录,值皇上临太学,进讲称旨,有白金文绮之赐。转兵部司务,升南京刑部主事,工部屯田司员外郎。在司厅危言骇论,动引古义,二尚书皆屈己从之。以谗,左迁常州府检校,徙大同府推官,时卢公象升为总督。(卢象升是崇祯九年(1636)九月被朝廷任命为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务的。)尔康建白兵事,稍自发舒。量移两淮分司运判。岁大棱,为淮人请振,语切直多忌,用罢归。空囊壁立,日拥万卷,进麦糜一盂而已。甲申之难,郁抑床席,不逾年而死。卒年七十有五。尔康孤峙介特,以世道为己任。好友钱谦益常云:“去病以文士喜论兵,述战守胜负之要,似尹师鲁。遇事发愤,是是非非,无所忌讳,似石守道。天下之士,维知去病能。推其用心,而哀其志者,则亦鲜矣。”
卓尔康是明代塘栖卓氏最具学识的文化名士。他从小刻苦攻读,至42岁(1612)才乡试中举入仕为官。其一生最高官阶为主事、员外郎,级别相当于今天的处级干部。其任大同府推官时卢象升是宣大总督,是年卓尔康已66岁。
卢象升是崇祯十二年(1639)正月在河北巨鹿同清军激战时阵亡的。这一年卓尔康已69岁,自离开宣大后,尔康又被量移至二淮(盐运)分司任运判(量移是指因罪被贬的官吏,遇赦调迁任职)。他是在分司运判任上终止宦途的。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有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过访塘栖里友人卓去病一文,中有:“去病方罢官归,门仞萧然,意殊不自得,而余亦已老矣”的记载。
此次钱谦益在塘栖还写有《过栖水访卓尔康于榴阁》诗,其中有“一官落魄赋归来,华发萧骚栖水隈。三间老屋谈经处,两板荆扉避债台”等句。钱还为卓尔康写了一篇《为卓去病募饭疏》。这些诗文应是老年致仕归来的卓尔康生活困顿的真实写照。
据以上诗文推断卓尔康致仕归乡时年已70以上了。尔康逝世于崇祯十七年(1644),终年75岁。据此,卓尔康入仕为官共有30余年。而其42岁以前大部分时间应在塘栖攻读举子业,其在塘栖镇上的居处即为竹里馆。
冯梦祯《快雪堂日记》有两段与卓尔康有关的文字:
戊戌,十月二十二,阴,晴,间露日色,亦洒微雨。卓稚期与弟稚谷来谒。赴卓去病湖中之席,同席鲁孝廉、张元修、胡文仲,又有王君者列文仲之上,骥儿从。
己亥,正月二十三,晴。早至塘栖,及黄贞父舟,晤于卓稚谷席上。酒半,贞父别去。余与羡长终席,胡休仲、卓去病、稚谷同作主,稚期先为新安之行。夜半,枕上闻雨声。
戊戌即万历二十六年(1598)。卓尔康年方28岁,正是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年轻有为之时,曾在杭州西湖上宴请时任南京国子监司业的冯梦祯。第二年正月,冯梦祯又至栖水晤卓尔康、胡胤嘉等学子。
而其侄卓回,号方水,是尔康二弟卓尔昌(仲期)之子。南明弘光朝(1645)贡生。自尔康出继给卓文卿后,卓尔昌即为明卿长子,卓回即明卿之长孙。尔康入仕后,家眷也随其赴任,故竹里馆交由其弟尔昌打理是在情理之中的。所以卓回在此别业中读书居住是十分自然的事。
《唐栖志》卷五《园亭别墅》有一首沈旷子国佐《送卓方水读书竹里馆》诗:
君家竹里馆,一径垂幽绿。
水光溅溪草,孤云栖乔木。
林梢架危楼,景阳构堂屋。
密藤当牖纠,山色凭窗宿。
开旷驱喧味,静者所卜筑。
今君居此中,恣古讨幽独。
抗迹谢风尘,追踪发素蓄。
逍遥穷妙理,超豁双耳目。
夕霞散洲渚,清月照蒿蓼。
丙夜读书罢,惊风泻檐竹。
此诗说明当时卓方水是在伯父卓尔康的别业读书的。
其实卓明卿一房,至方水长大时生活已很困难,所以方水会将祖产东园卖给镇上新富豪吴宏文,时在明末。此后方水曾居住在伯父卓尔康的竹里馆中。卓尔康致仕回塘栖后也住在竹里馆侧榴阁之内,从钱谦益诗中可知这时的榴阁,已只是三间存世数十年的破旧老屋了。而其幼子卓有枚还尚未婚娶,为同族中人所轻视。
此时,塘栖卓氏门庭兴盛的是宋贤四子卓达卿(约1550年前后出生)一房,达卿子卓禺字海幢,国学生。他不仅是位优秀的文化人,还是一位事业成功的大商人。他头脑清醒,吸取其堂兄卓尔康、堂弟卓发之仕途困顿之教训,改而投身贸易,并努力经营,白圭治生,积累了大笔财富。他又精心培养儿子卓彝,使其终于顺治四年考中进士,实现了文人读书仕进、光耀家族门庭的目标。如今塘栖位于市东街的那幢太史第古宅和那条太史第弄即由卓彝中进士后所命名的。
卓彝之子卓麟彝(1629—1668)字子孟,顺治甲午举人,亦未曾入仕。他继承了祖父卓禺之贾业,加上头脑灵活,善于经营,成为塘栖巨富。其长子卓长龄,字蔗村,是塘栖康熙年间著名文人,曾购买张半庵横潭草堂,并请造园大师张熊构筑成著名的私家园林别墅“见山堂”。
至乾隆四十六年(1781),卓氏因同族监生卓汝谐告发的《忆鸣诗集》文字狱案合族被累,其中最兴盛的卓子孟支系几乎全军覆没。人心惊慌之际,卓氏其他族人将家中诗稿书籍一火焚之。从此之后,塘栖卓氏衰落式微。
延至清末,卓明卿裔有卓赓诗,字芸仙,号耐庵(约1850—1930)。
《卓休祖茔纪略》谱系载,卓赓诗又名卓桢贤,谱系将其排入卓明卿次子卓尔昌的直系后裔。
卓赓诗工书善画,是清末及民国年间塘栖知名的文人画家。其自号“竹里馆主”,在他1917戊申年所画的花鸟画上即钤有“竹里馆”之印。
愚以为,此亦可间接证明塘栖“竹里馆”之归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