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油画这种艺术形式从15世纪开始被应用一直持续到当代。它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西方绘画艺术的主流形式之一,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西方艺术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油画被发明的初衷是通过油和颜料的组合表现真实的人物质感,人们对于人物形象的写实需求激发了油画技法的发展。在油画材料和形式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中,原有的理念不断发生变化,技法的运用也随之变化。这说明了油画是一种随观念变化的艺术形式,它的变化反映着文化的变化,文化影响着油画的发展,油画的技法或者语言的变革也反作用于文化。
油画历史与理论的学习与研究让我们了解到艺术家、流派、艺术批评等内容,技法则能够让人们学会如何去画一幅油画。然而如果将油画这种形式视作一种单独的语言形式,还有一个学习研究油画的途径——油画本体语言。油画本体语言的具体表现就是人运用油画材料进行的表达。油画的颜料、媒介剂、艺术家对它们的调和与处理,这些都是语言。艺术家都知道,一点油和颜料混合,再加上另一种颜料,能够调和出柔和的灰色,然而创造一种柔和的灰色并不是作品的终点,作品的目的可能是用这种柔和的灰色为人物造型,或者为画面增加一个层次,并通过这种描绘来表达艺术家的想法,由此可见,这些材料与技法的运用是有目标的。艺术家在选择某一种粉红色,并往里面加入浅蓝的时候已经思考过要如何运用这些颜料,这些颜料是为了作品最终呈现的样式做的铺垫。在画布上,材料和技法在被艺术家运用出来的时候已经承载了艺术家的所有思想。
油画与它之前的湿壁画、坦培拉[1]一样,创造的艺术形式是图像。这让人们在很长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在解读图像上,比起油画的绘画方法,人们更关注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或是实物的暗喻。虽然这些都是油画表达的一部分,但油画并没有在此终结,表现的笔法和抽象的形式出现,油画显现出了更广阔的发展方向。此时的人们将注意力分散开来,除了关注图像外,对材料的表达和绘画过程也开始进行深入的了解。
自油画产生之初,这种绘画形式就不单纯是创造图像或者模拟真实这么简单。油画可以说体现了“人”与“神”关系的变化,也可以说是人对自我的形象与精神关系的探索。最初,人们希望通过模拟真实世界对古代人文进行复苏,而后,人们又希望通过重塑自然强调自己对时空的想法,再之后,人们希望通过背弃这一切,进入单纯的视觉语言中,通过视觉语言表达自己的观念。今天,油画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仍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便是:它一直是一种关于人对自我认知的表现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油画的材料技法不断更新,艺术家在使用这些技法的时候加入自己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创作方法、艺术形式。油画不仅仅是用油在绘画,它更多是指一种承载了人文思想的绘画形式。艺术的形式是艺术观念的生命,福西永在《形式的生命》一书中曾经说过:“诚然,不同的观念与不同的技术相关联,但并非绝对取决于技术,油画不一定去模拟空间和光线……。”[2]油画技术的发展和变化正如它的人文内涵一样。
本书的写作根据油画题材进行分类,分为人物画、静物画、风景画三类。在前三章中,探讨的是每一种题材的油画内容下的油画技法与语言、人文历史与背景。这部分从油画的母题与形式产生的社会、人文、心理、视觉因素等角度进行分析,并以综合的视角对油画技法和画面赏析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努力探讨油画技法的发展、人文社会变化、油画形式语言、图像和观念之间的关系。在这部分之后,笔者加入了对材料技法入门的解读,从绘画的角度介绍各种不同工具和材料使用时的差异,同时进行基础绘画过程的讲解。这些讲解仍然是从人文角度出发,如关于颜料的透明度和吸油问题并不从每种颜料性质的数值列表进行分析,而是以绘画者实际体验的感觉对特性进行描述。尽管每个人在绘画当中的生理和心理体验是有差异的,但笔者希望通过更为感性的描述让读者能够直观地理解颜料的性质。最后,本书探讨了一些油画材料和技法在当代的问题,这些问题仍然有待解决,从特别的视角对它们重新进行审视和探讨也许能够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