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一群对茶叶爱到极致的人,拍了一部让人爱到极致的纪录片——《茶界中国》。仅是这个片名就令人向往之,垂涎之,陶醉之。
2017年8月,十集大型纪录片《茶界中国》在江苏卫视晚上黄金时间播出,该片以其浓郁的文化、深邃的历史、广阔的视野以及生动的细节,在国内外观众中获得好评。这部纪录片由江苏卫视和北京天润农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总导演刘嘉,曾在央视和新华社工作过,是曾经热播的大型纪录片《同饮一江水》、《华夏文明》的制片人,拍摄纪录片的经验十分丰富。
在拍摄《茶界中国》时,出品方组成多个摄制组,历时3年,追随茶叶由中国传播到世界的足迹,从四川、浙江、福建、西藏、台湾等11个国内省市自治区,到日本、印度、英国、肯尼亚等国家。深入茶叶的原产地,记录茶农、茶商、茶人最真实的生产和生活,探寻茶叶最正宗的口感。
《茶界中国》无论画面、音乐,甚至解说词,都体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带给我们美的享受。这是一部传播茶文化知识的纪录片。之前我仅知道,中国是茶的发源地,四川蒙顶山有蒙顶茶,浙江狮峰山有龙井茶,云南澜沧江流域山谷出普洱茶,福建武夷山出红茶。却不知道400多年前一个英国人将武夷山红茶种子及制茶工艺窃去南亚,正山小种由此蔓延,成为世界红茶之祖。
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驮铃叮咚,跋涉千里的驼队马队运往西方的中国商品主要有三种:一是丝绸,二是瓷器,三就是茶叶。
穿越漫长而广阔的时空回到现在,茶仍然是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商品。茶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我认为,茶应该是中国人最伟大的发现和创造之一,茶的价值远远高于任何科技的发明。茶,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贡献给世界各民族最好的礼物。
《茶界中国》,还让我回味起西藏清茶的芳香。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羊卓雍湖畔下乡。房东阿妈央金每天都要熬上一锅清茶,砖状的清茶掰几把,丢入平盖铝锅,用牛粪火将茶水煮开了,撒几粒粗盐,琥珀色茶汤热乎乎地喝下去,浑身毛孔都张开地那个爽啊!5年前我去看望年已90多岁的阿妈央金,招待我的是上好的酥油茶,但我仍然请了一碗清茶。热热的清茶,让我想起当年清贫而愉快的日子,想起藏族同胞待我如亲人的情谊。
西藏高原,多乳肉,少蔬菜,无论农区牧区,清茶都是家家必备。据《西藏政教鉴附录》称:“茶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也。”历朝历代藏汉都有茶马互市,四川雅安生产的砖茶最受西藏欢迎。雅安有专供西藏的茶厂,多用蒙顶山的茶叶、茶梗、茶沫,蒸压成砖块状,再用竹笼捆成条状,一条50块砖茶。我去过雅安的蒙顶山,传说早在西汉时,道士吴理真就在山上种茶,煎熬茶汤喝。故蒙顶山有“中国茶之鼻祖、世界茶之源头”的美称。
还记得2005年10月,云南组织了100多匹马,驮着普洱茶进京。首届“马帮茶道·瑞贡京城——普洱茶文化北京行”活动轰动京城。创意者就是时任云南省委副书记的丹增。丹增同志我在西藏就结识,他既是领导,也是作家,而且文化策划能力很强。他那年送我的数块普洱贡茶,我至今还保留着。
茶的品位是高尚的。宋代大文豪苏轼有关茶的对联,传说很广:“坐请坐请上坐,茶敬茶敬香茶。”虽是传说,但苏轼对茶的了解,千年后恐怕还未有人超越。“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且将新火试新茶。”“从来佳茗似佳人。”等等。当名动天下的苏轼坐在面前,唯有以香茶敬奉之。
还有个传说,当代的。某领导到福建安溪视察,对当地铁观音赞赏有加之余建议:安溪铁观音好是好,但还得学淅江、四川对茶的推广和市场经验。安溪茶人不以为然地说:他们的茶好是好,但却是柴米油盐茶之“茶”,我安溪铁观音乃琴棋书画茶之“茶”。对茶的品位认知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茶是有人性的。一片绿叶,一杯热茶,带着母亲的慈爱,带着乡愁的记忆。南宋诗人袁说友诗云:“吾乡此茗孰与伦,谁家却说江茶珍。”“我虽曾沃齿下龈,不敢溢美忘乡津。”游子无论去了何处,当抿上一口茶,那清醇的味道就将他带去远方的故乡。
《茶界中国》是堪称为茶文化使者的一次万里茶道之旅,是一次具有当代意义的丝绸之路之旅。现在,出品方将这部纪录片结集,以图文并茂的图书方式出版,将会把《茶界中国》的文化意义、经济意义传播得更为广远。
第十集结尾一段话让我印象很深:国有界,茶无界。有界与无界间,沁满全世界的口感,是属于中国的味道。
是为序。
文/刘伟
(本文作者系原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