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保温杯行业发展历程和特点
第一节 导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一、时代背景
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物质资料供给匮乏,为保证供给,国家对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用品,如粮、棉、油、糖、肉类等都实行了凭票限量低价供应的办法。这一办法,在一定程度上使城镇居民获得一定量的生活必需品,但物资短缺的现象却长时间没有改变。
短缺问题的解决只能靠发展生产来解决。1978年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社会产品日益丰富,从卖方经济逐步过渡到了买方经济。短缺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根本上得以扭转。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做出了规范的表述“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而言,“人民”包括各阶层人民群众,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需要”是跟随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不断提高的,具有动态性和全面性;就落后的社会生产而言,包括生产力水平的落后,没有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也包括生产力的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的落后。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对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决策和部署。深入贯彻执行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进一步规范,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认识下,企业遵循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思路,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的格局。
这个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物质需求不断提升。同时,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企业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它们可以根据消费需求开发产品,生产、销售符合市场需求的、有市场潜力的产品。为此,一批有着灵敏的市场嗅觉的企业看到了保温杯产品的商机,认为它能带动国内新的消费热潮,我国保温杯企业开始萌芽。
二、导入阶段的保温杯行业概况
在1987年的全国保温瓶行业会议上,轻工部根据“七五”计划精神将研制不锈钢真空保温瓶列入“七五”规划。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部分集体企业、合资企业、军工企业开始研制、生产保温杯,如:广州红棉保温容器实业公司、河北开元铸造厂、湖北省沙市热水瓶厂、上海思乐得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等。
(一)广州红棉保温容器实业公司
广州红棉保温容器实业公司(以下简称广州红棉)位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广州,公司成立于1958年,前身为广州热水瓶厂,主要从事玻璃热水瓶的制造(图2-1)。企业经历了国家经济的困难时期,历经风雨坎坷。1968年11月,根据轻工局革委会的指示,该厂和邻近的广州玻璃一厂、广州玻璃器皿厂、广州玻璃模具厂、广州玻璃石粉厂合并,总称为广州玻璃一厂。1972年9月,该厂作为一家独立核算的企业,从玻璃一厂重新划出,以“广州保温瓶厂”独立经营。1978年,该厂重建党委会,确立了党委会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中央提出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生产上来。
图2-1 广州红棉保温容器实业公司厂容
1981年4月,该厂成立了“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和TQC办公室”,车间成立了QC小组,加强质量管理。
1984年7月,该厂向上级主管部门承包了经济责任,实行“独立核算、国家征税、自负盈亏”的经济核算方针。1985年,该厂正式推行厂长负责制,厂长统一指挥企业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对其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985年1月,广州红棉与上海保温瓶一厂签订技术服务协作协议书,由上海一厂派出技术工人,帮助其提高瓶胆全程收获率,加工、制瓶、冲压、喷花各生产工序,改进薄弱环节,取得成效后,由其支付适当技术服务的酬金。同年九月,广州红棉又与哈尔滨保温瓶厂签订共同生产五磅气压瓶,开拓东北市场的协议,获利后共同分成,对提高产品在东北的声誉和经济效益,进行大胆的联营尝试并取得较好成效。
1987年7月,经广州市经委批准,广州红棉立项开发不锈钢真空保温瓶,引进国外年产60万只全不锈钢真空保温瓶生产线。1988年底,成功研制出全不锈钢真空保温瓶,正式投入生产。1989年10月,通过广州市鉴定,并开始接受外商订货,95%以上出口到发达国家。1990年广州红棉调整产品结构,大力拓展产品线,出口值达1000多万元,出口量近60万只,创汇近200万美元。
广州红棉保温容器实业公司为我国目前可查的最早生产保温杯的企业,对我国保温杯行业的起步具有深远的影响(图2-2~图2-4)。
图2-2 1992年12月《广州日报》上关于红棉公司的报道
图2-3 红棉公司开发的0.95升不锈钢真空保温瓶生产线被编入1993年第19期《中国技术成果大全》(P219页)
图2-4 1989年12月红棉公司植毓楠同志获得的荣誉证书
(二)河北开元实业有限公司
河北开元实业有限公司前身为河北开元铸造厂,位于河北定州市,系原兵器工业部国营第911厂(河北精密铸造厂前身)、河北第三机械厂和河北定州市铸造厂合并而成。河北精密铸造厂和河北第三机械厂是军工企业,原先分别位于太行山深处和邢台山区。
1987年初,河北精密铸造厂开始推行军转民和承包经营责任制,把目标盯向民品市场。1989年秋,正式通过中国台湾地区的公司引进了日本产的不锈钢保温杯生产线,1990年7月,生产出不锈钢真空保温杯。
为了适应经营发展的需要,1991年顺利完成了引厂出山的重大任务,将位于深山里的工厂搬迁至河北省定州市。同年7月,工厂负责人苏广柱先生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的亲切接见。
河北精密铸造厂和河北第三机械厂在转向民用品生产后,因没有市场而举步维艰。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定州市铸造厂,因工艺落后,技改又无资金,产品难以更新换代,企业奄奄一息。1992年6月,这三家累计亏损达300多万元的企业合并成为河北开元铸造厂。
三厂合并后,领导班子认真分析各厂亏损原因及各种生产要素,认为三家企业虽不景气,但各有长处,只要扬长避短、以优补劣,就会形成整体优势,创造出规模效益。为此,他们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设备、技术、厂院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走出了一条生路。《人民日报》曾于1995年7月24日刊登了《“三合一”的效应—河北开元铸造厂从优配置资源闯出新路》的报道,对河北开元铸造厂的经营思路给予了高度肯定(图2-5)。
图2-5 1995年7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该厂报道
1995年7月,时任军委副主席刘华清莅临该厂主办的“第二届军工开元杯桥牌友谊赛”。
2010年8月,成立了保定科元不锈钢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延续其军工企业的特点,主攻军用后勤保障装备领域,为军队供给保温水壶、单兵野战炊具等。
(三)湖北省沙市热水瓶厂(湖北荆江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沙市热水瓶厂成立于1957年,当时由上海的双工玻璃厂、亚晶热水瓶厂、永大热水瓶厂和义大祥玻璃厂组建而成,工厂位于湖北省沙市。
该厂于1975年经国家计委和外贸部批准,成为我国首批保温瓶外贸出口专厂,曾于1991年10月荣升为国家一级企业。其“荆江”牌保温瓶曾多次荣获国家银质奖、国际博览会金奖、出口产品金奖,凭借良好的保温效果和时尚典雅的装饰设计,行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荆江之花”。1992年11月1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莅临视察,适逢该厂的不锈钢保温杯产品开发成功,获得了总理的肯定。1994年,沙市热水瓶厂进行股份制改造,更名为“荆江股份有限公司”。
图2-6 20世纪90年代,荆江公司的不锈钢保温产品
20世纪90年代初期,“荆江”牌便携式保温杯风靡全国,其款式时尚且便于携带,成为全国大多数同行模仿的对象。此后的浙江永康和广东地区的保温杯产品,基本在此款型上开始发展(图2-6)。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以东南亚为外贸主战场的荆江公司遭遇重创,销售一路下滑。
(四)上海思乐得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
上海思乐得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于1991年3月由上海市东海联合企业公司和台湾的吕水同先生共同成立,是我国第一批保温杯生产企业之一。
1992年初,由合作方提供的不锈钢保温杯生产设备陆续从中国台湾地区运达上海。历经18个月的调试期,1993年9月设备基本实现正常运转,并于1994年开始量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
图2-7 1997年12月思乐得首任董事长赵银财获“上海市星火奖”
图2-8 思乐得公司厂区
1996年,该公司成功研制国内最早的不锈钢真空气压壶,大大提升了保温容器行业的产品附加值,并于2013年成立了“中国气压壶中心”,确立了其在这一领域的权威,对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图2-7)。
2000年以后,该公司更加注重自有品牌“思乐得”的建设,历年来获“上海名牌”称号,并于2014年成为中国高尔夫球队指定赞助商。企业也非常重视产品自主研发,多款产品先后获得了IF设计大奖、红星奖、红点奖等国内外知名工业品设计大奖(图2-8)。
作为国内较早从事保温杯行业的企业之一,该公司位于制造成本高的上海,经历了合资、国有、股份制多种体制的转变,始终不忘初心,专注本行业,坚持以高品质不锈钢真空器皿的研制为发展方向。
导入阶段的保温杯企业以国有、集体、合资企业为主。他们具备一定的资金实力,且能及时掌握各方面信息,对国家政策反应迅速;但技术、工艺还不够成熟、稳定,产业配套能力差,产量低、成本高。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保温杯企业已有较强的专利意识。1991年10月,河北开元铸造厂与湖北省沙市热水瓶厂达成合作生产不锈钢保温杯的意向,由河北开元铸造厂负责研制、生产,湖北沙市热水瓶厂负责开辟市场。河北开元铸造厂于1992年初成功研制出250mL不锈钢真空保温杯,并于3月5日投产;3月12日即与湖北省沙市热水瓶厂签订协作合同书,由河北开元铸造厂提供杯体,湖北省沙市热水瓶厂加塑料底、盖,贴上荆江牌商标后对外销售。
合作之初,双方受益,两厂兴隆。但湖北省沙市热水瓶厂却在该产品市场走俏之时,独自向国家专利局申报了专利。河北开元铸造厂获悉后,提出异议,几经交涉未果后终止了与其合作,并向国家专利局递交了《关于荆江牌不锈钢保温杯专利无效宣告请求书》。双方的专利纠纷,引起了多方关注,《河北日报》曾于1993年9月15日刊登《“中国第一杯”风波》,对此事进行了详细报道(图2-9)。
图2-9 1993年9月15日《河北日报》刊登《“中国第一杯”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