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杯”:中国保温杯行业30年发展历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中国杯(瓶)的发展过程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饮茶之器在茶文化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先秦时,人们饮茶多为解渴药饮,使用饮食器皿装盛,并无专用茶具。汉代后,为追求更多的乐趣,出现了专用的“茶具”—杯、盏、壶等。从粗放式地大碗喝茶到细啜慢品式地饮茶,不同的品饮方式、不同的时代孕育出不同的茶具,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时期的杯、盏、壶

中国古代杯的产生在先,盏在后,杯多用以饮酒,盏多用以饮茶,杯的器形较小,盏的器形较大,杯多高脚,盏多圈足,杯的纹饰简约,盏的纹饰繁杂。就质地来看,有陶瓷、瓷器,以后逐渐出现金属杯、壶,如金、银、铜、锡等质地的杯、壶。

1.战汉时期

战国至汉代出现了原始青瓷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汉代椭圆形、浅腹、长沿旁有扁耳的杯(图1-9)。西周原始青瓷杯属原始瓷器,敛口,扁鼓形腹,上窄下宽,平底微内凹,器形满饰拍印方格纹,肩部一侧饰一衔环,另一侧饰一扁带状如意形弯曲把柄,施青釉,器形小巧别致(图1-10)。

图1-9 汉代青瓷杯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1-10 西周青瓷杯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2.隋唐时期

隋代杯多是直口、饼底的青釉小杯(图1-11)。唐五代时期的茶盏以南方越窑和北方邢窑最负盛名。越窑盏多配有盏托,其托常常设计成荷叶卷边状,上托莲瓣状茶盏,颇为精巧。越窑盏胎质细腻,釉层均匀,釉色青绿,被称为上品(图1-12、图1-13)。

图1-11 隋代青釉杯

图1-12 越窑荷叶卷边茶盏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1-13 唐代陶瓷酒瓶

3.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的杯多直口、浅腹、圈足或高足,高足底为喇叭状。宋代斗茶之风大盛,因便于观察茶沫白色的缘故,所以特别崇尚建窑和永和窑的黑釉盏(图1-14)。宋时盏型大致有两种:一种为小浅圈足,斜弧腹,口沿直;另一种为撇口,如喇叭,小浅圈足,腹壁斜直。宋杯则多以釉色取胜,如龙泉窑及官、哥、汝、钧各窑。

元代黑釉茶盏相对减少,多见青白釉制品,茶盏多直口、胎体较为厚重。元杯胎骨同样较为厚重,杯内心则常印有小花草为饰(图1-15)。

图1-14 宋代黑窑茶盏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1-15 元代青釉茶盏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4.明清时期

明清时其制杯最为精致,其胎轻薄,其釉温润,其彩艳丽,其型多样。明代以宣德白釉盏制作最为精美,成化、嘉靖青花盏次之。明代盏中早期多小折沿、深腹、高深圈足。中晚期多小撇口、深腹、上阔下窄、圈足较浅,装饰上多绘釉上青花图案,亦有斗彩、五彩和单色釉装饰。明杯有著名的永乐压手杯(图1-16)、成化斗彩高足杯、鸡缸杯等,中早期多见高足杯。

图1-16 明代永乐压手杯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清代茶盏的器形、装饰手法、制作工艺均胜过前朝,其粉彩和珐琅彩绘画装饰的小盏更是精美绝伦(图1-17)。基本器形为敞口、弧形腹壁,圈足前期高、大、深,后期相对低、小、浅,皆修制规整。清代杯多直口、深腹、腹部有把或无把,还有带盖或无盖的分别,装饰手法丰富多样,有青花、五彩、粉彩及各种单色釉。

图1-17 清代粉彩昆虫花卉瓜棱茶盏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古代金属的杯、盏、壶等饮茶器具是身份的象征,为达官显贵所用,而黎民百姓则多使用瓷器。唐代,皇室宫廷饮茶器具多以金属为主。“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银瓶铜碾俱官样,恨欠纤纤为捧瓯”,到了宋代,地方官吏、文人学士也使用金银的茶具(图1-18~图1-23)。

在当今社会,陶瓷杯受到玻璃杯的冲击,在酒桌上已经不再占据主流地位,但在茶饮方面,陶瓷杯依然具有其他杯类不可替代的地位。此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它依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欣赏价值。许多人喜欢陶瓷杯,不仅仅是因为饮用的需要,更多是喜欢它的温润和美感,甚至还有对母体文化与生俱来的感情。

玻璃杯与塑料杯,在某种意义上都是舶来品,以其轻便和廉价占领市场,进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玻璃杯主要应用于酒桌之上,而塑料杯主要占领了广阔的农村和低端市场。

但是,玻璃杯与塑料杯在功能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消费水平的提高,不锈钢保温杯在中国杯界迅速崛起,并以“后来者居上”的势头,逐步占领并巩固了市场,成了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受欢迎的饮用工具之一。

图1-18 汉代舞马衔杯银壶

图1-19 唐代八棱金杯

图1-20 宋代铜盏

图1-21 元代双龙戏珠金杯

图1-22 清代镶玉锡壶

图1-23 清代浮雕松鹤银杯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二、近、现代时期的保温杯(瓶)[1]

1.中国玻璃保温瓶工业的发展过程

1911年,保温瓶进入中国市场,最初在上海的西药房销售,容量只有2磅[2],价格昂贵。1914年以后,日商凭借在华特权,在上海租界设厂生产,之后的近2O年,日货保温瓶几乎垄断了整个国内市场。

(1)中国玻璃保温瓶工业创立期(1925—1932年)。1925年9月,留美归国的笪耀先创办上海协新玻璃厂。为了弘扬国货,他聘请技师成功试制中国第一只国产2磅保温瓶—麒麟牌热水瓶。

1926年,制造玻璃灯罩的上海光明电器公司,为了抵制日货保温瓶,按照现代企业模式,生产与销售“热心牌”热水瓶。不久,它于中国广州、天津和新加坡设立发行所,将产品销往全国,远销东南亚。从此,保温瓶成为中国的一个重要产业。

1931年“九一八”事件,助推国货运动迅猛高涨。在反帝、抗日浪潮中,国货保温瓶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创立。1933年《中国实业志》与《商标汇刊》记载:截至1932年12月,中国民间资本创办国货保温瓶工厂,总计46家,皆集中于上海。

中国早期保温瓶工业起源于两个行业:玻璃制造与五金制罐。

(2)中国玻璃保温瓶工业形成期(1933—1953年)。这一时期,中国保温瓶生产者,对世界保温瓶工业的主要贡献:对1904年德国发明的保温瓶,从容量、造型、功能上,进行了革命性的突破与创新,开发了一批新产品。这些新产品,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始终是国际保温瓶市场的主导产品,至今影响深远。

早期德国保温瓶,只有1磅、2磅,作为医用实验器材,在西药房销售。为了使保温瓶进入家庭,1934年,上海立兴热水瓶厂在保温瓶工业家甘斗南先生的主持下,发明了长城牌5磅把手式保温瓶,奠定了中国保温瓶的基本样式。1933年至抗战期间,上海光大金鼎牌热水瓶厂在世界上首创0.5磅微型保温瓶、1.5磅玻璃瓶胆军用旅行保温壶、3磅翻盖式鸭嘴形保温瓶、6磅大口冷藏瓶、8磅小口保温瓶、20磅医用大口冷藏瓶,形成了中国保温瓶的产品系列,并在世界保温瓶工业史上开创了冷藏瓶时代。

就在立兴热水瓶厂发明5磅热水瓶之时,上海光大热水瓶厂在中国保温瓶工业创始人徐文甫先生主持下,发明了小巧玲珑、便于携带的0.5磅小暖瓶。之后,又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携带式1.5磅玻璃瓶胆军用旅行保温壶。这两个产品,解决了人们外出时,尤其是军队作战时的饮水需求。

上海光大热水瓶厂对世界保温瓶工业最重要的贡献:发明翻盖式、鸭嘴形保温瓶,成为国内外各种气压式保温瓶、电子保温瓶的造型基础。

1935年,为了与日本生产的2磅小口冷藏瓶争夺南洋外销市场,上海光大热水瓶厂开发了第一只6磅大口冷藏瓶。同年,为了满足国内市场冬季贮存热水的需要,光大热水瓶厂开发了大容量储水的8磅小口热水瓶,并高薪聘请当时的滑稽明星殷秀岑做形象代言广告,推广新产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满足国内外医院冷藏血浆、药品、医用器材的需求,光大热水瓶厂发明了20磅大口医用冷藏瓶,开创了世界保温瓶技术的新时代—冷藏瓶时代。在民用电冰箱未诞生前,冷藏瓶(亦称“冰瓶”)是冷藏血浆、药品、食品的唯一设备。金鼎牌冷藏瓶畅销国内外,长达半个世纪。

上海光大热水瓶厂与立兴热水瓶厂的创新产品,打开了中国国内市场,使德货、日货保温瓶在1935年后几近绝迹。同时,在产品开发、研制的过程中,中国企业家与工人掌握了保温瓶工业的核心技术,形成了中国保温瓶工业的产品线、生产线、工艺流程与技术参数,形成了完整的中国保温瓶工业体系。

中国保温瓶外销始于1930年。起初,由香港永安祥贸易行代理,销往南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保温瓶外销区域迅速扩大。除南洋外,金鼎牌等中国保温瓶远销英国、比利时、苏联、加拿大、美国及南美洲、澳洲、北非洲等广大地区(图1-24)。战后重建时期,中国保温瓶外销,更是盛极一时。1947—1951年,中国外销保温瓶占保温瓶总产量的67%,金鼎牌保温瓶外销,更是高达90%。

图1-24 1935年上海销往北美的金鼎牌啤酒桶冷藏保温瓶

1951年,中国大陆保温瓶企业共计61家,集中于上海。按照创办年月、品牌历史、企业规模、技术能力排列,首推光大热水瓶厂,次为立兴热水瓶厂,其后永生热水瓶厂和金钱牌热水瓶厂。在这四个早期形成的保温瓶制造骨干企业的基础上,组建了国营上海保温瓶一厂、二厂、三厂、四厂,构成了新中国建国后保温瓶工业的产业基地(图1-25)。

图1-25 20世纪40年代上海人使用的保温瓶

(3)中国玻璃保温瓶工业调整、发展期(1954—1979年)。1954年,上海保温瓶企业公私合营。1956年,上海除保留光大、立兴、永生、金钱四家工厂外,其余各厂纷纷迁往外埠发展。1958年后,中国大陆除甘肃、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外,其余各省均建有一家保温瓶厂,以满足保温瓶内销需求。

产业调整后,中国保温瓶工业呈突飞猛进之态势。1952年,中国保温瓶总产量855万只。1960年,飙升至4200万只。1978年,达到1亿只。1961年,上海保温瓶企业恢复产品出口。1973—1979年,上海平均每年出口保温瓶1000万只。

图1-26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保温饭盒、搪瓷杯、热水瓶

(4)中国玻璃保温瓶工业鼎盛期(1980—1987年)。1979年,上海保温瓶一厂(原光大热水瓶厂)抓住商机,参照国外产品,研制、生产了中国版气压式保温瓶。在1980年“广交会”上,颇受国外市场青睐。国内市场,更是货如轮转,一瓶难求(图1-26)。

1987年,中国保温瓶总产量突破2亿只,工业总产值突破15亿元,实现利润2.2亿元,是中国保温瓶工业发展史上的第一个峰值。之后,即开始下滑。

2.中国不锈钢保温杯(壶)的发展过程

1985年9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建议指出,“七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争取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大力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智力开发,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使1990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和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或者更多一些,使城乡居民的人均实际消费水平每年递增4%~5%,使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都有进一步的改善。随着生产的发展,中国人民的消费也将由温饱型逐步向小康型过渡。

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国务院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1986年4月,经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需求、消费需求也不断升级,对保温瓶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温效果更好、更便于携带、不易碎等。于是,在1987年的全国保温瓶行业会议上,轻工部根据“七五”计划精神将研制不锈钢真空保温瓶列入开发计划。

20世纪80年代末,部分集体企业、合资企业、军工企业开始不锈钢真空瓶的研制、生产和销售,如:广州红棉保温容器实业公司、河北开元铸造厂、湖北省沙市热水瓶厂、上海思乐得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等。

在保温杯行业的导入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广州红棉保温容器实业公司、河北开元铸造厂、湖北沙市热水瓶厂的保温杯(瓶)产品多为出口,而上海思乐得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原先以国内销售为主,1995加入到出口企业之列。这个阶段,不锈钢保温杯的产业配套不完善、产量低、价格高,在国内市场主要作为高档礼品销售,被称为“魔杯”“中国第一杯”。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浙江永康、广东两大保温杯生产基地的形成,保温杯产量有了显著提升,国内市场百家争鸣,涌现出顺发、思宝、康宇、坚宝、万事达、永江、飞鹰、伟力达、林炎、钱镠等企业,在国内批发市场、礼品市场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1998年开始,保温杯生产企业纷纷将目光对准了国际市场,接洽外商的订单,承接代工出口业务。如南龙、美特、保康、哈尔斯等企业,正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拓展外贸出口业务,为海外品牌贴牌,并在这一过程中迅速崛起。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零售业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零售业态随着消费者的购买方式、购买行为、购买需求的不断变化而呈多样化态势发展。日杂店、便利店、折扣店、超级市场、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建材店、购物中心、厂家直销中心、电视购物、邮购、网上商店、自动售货亭、电话购物,到杂货店、农贸市场、小商品市场、服装市场,再到大卖场、步行街、家居广场、社区商业、生活体验馆、文创店、买手店、社交电商等新型零售业态不断涌现。

零售业的蓬勃发展也对我国不锈钢真空保温杯(壶)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我国的不锈钢真空保温杯(壶)产品的国内销售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传统的批发市场起步;2003年开始,以哈尔斯为代表的国内保温杯品牌开始进入沃尔玛、家乐福、乐购、麦德龙、易初莲花、大润发、农工商等连锁终端卖场,不锈钢真空保温杯(壶)行业迅速发展,销售规模快速扩张。长期以来,不锈钢保温杯国内消费市场主要是以中端和低端的国内自主品牌产品为主。而国外品牌主要为高端产品,长期占据国内高端市场。从渠道来看,高端百货渠道由国外品牌占据,国内品牌进入门槛高,只有极少数品牌如思宝、希诺、宏晨等品牌进驻。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健康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以及时尚和个性化需求的不断提升,国内不锈钢保温杯的消费市场逐步进入快速成长阶段。

随着保温杯全球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保温杯行业的制造工艺、技术、装备以及研发设计水平的快速提高,加之人口红利、土地成本低、环境成本低等原因,保温杯(壶)的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逐步由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向中国大陆转移。21世纪初,我国形成了浙江永康和广东潮汕两大保温杯产业基地,其中浙江永康是中国最大的保温杯(壶)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

根据海关数据统计,2017年,我国不锈钢保温杯(壶)产品(海关编码:96170090、96170019)出口总额为17.06亿美元,同比增长0.34%。

从出口目的国和地区来看,美国是我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国,对其出口金额为7.44亿美元,同比下降15.84%;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区为欧盟27国,对其出口金额为2.02亿美元,同比增长22.45%;第三大出口目的国为日本,对其出口金额为1.85亿美元,同比增长0.93%。

从出口省市来看,浙江省、广东省及上海市三地,为我国保温杯(壶)产品的主要出口省市,占全国出口总额的80%左右。其中,浙江省为最大的出口省份,出口金额为11.37亿美元,占我国保温瓶出口总额的56.46%,同比增长15.29%;广东省为第二大出口省份,出口金额为3.34亿美元,占我国保温瓶出口总额的16.61%,同比下降30.57%;第三名为上海市,出口金额为2.17亿美元,占我国保温瓶出口总额的10.79%,同比增长9.95%。

从出口贸易方式来看,依然以一般贸易和进料加工两种贸易出口方式为主,两类合计共占我国保温杯(壶)产品出口总额的86.85%。一般贸易方式占出口总额的82.53%,同比下降4.24%。进料加工贸易方式占出口金额的17.47%,同比增长8.46%。

从出口性质来看,私营企业出口金额达15.57亿美元,占我国保温杯(瓶)出口总额的77.32%,较上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达9.37%。三资企业出口金额为3.36亿美元,占我国保温瓶出口总额的16.69%,同比下降31.16%。

据行业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保温杯行业的总产值为254.96亿元(2007—2017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7.3%),销售总额为231.28亿元。

其中,浙江省永康、武义地区的直接出口额为54.15亿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40.84%(说明:永武地区的出口额为其直接出口的金额,不包括在永武生产,但通过代理出口或经义乌、宁波、上海等贸易公司转手出口的金额)。

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8年5月,永康、武义地区的保温杯成品制造企业有237家;其中,大型企业、中型企业个数不断增加,分别同比增长25%和9.43%,大中型企业占比26.58%;微型企业占比53.16%。2017年,永武地区保温杯产值规模为178.92亿元,占全国总规模的70.17%(注:大型企业指年销售在3亿元以上的企业,中型企业指年销售额为3000万元~3亿元的企业,小型企业指年销售额在1000万~3000万元的企业,微型企业指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