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山东的地理与自然资源概况
相传舜抚五弦之琴作《南风歌》:“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6]”其意为:南风清凉阵阵吹啊,可以解除万民的愁苦。南风适时缓缓吹啊,可以丰富万民的财物。此歌中的“南风”具备解民之怨(文化特征),施民予财(经济特征)的作用。
自然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不可避免会通过其构建的经济基础,而影响特定区域的上层建筑。马克思曾对爱尔兰有过这样的评价:“爱尔兰的不幸起源于远古的时代;这种厄运从石炭系岩层一形成就开始了。一个国家,煤层被冲蚀,而又紧临一个煤产丰富的大国,因此好像大自然本身已经做出这样的判决:面对着这一未来的工业强国,它只好长期保持为一个农民国家”[7]。可见,客观自然环境的差异,必然会影响到不同区域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文化特征。
一、山东地理区位特征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是我国华东地区沿海省份。山东东部半岛北临渤海,南临黄海;东部与朝鲜、韩国隔海相望;东南则遥望东海及日本南部列岛。由威海成山头至朝鲜龙渊郡不足200千米;由威海石岛至韩国泰山郡不足320千米;山东半岛向北同辽东半岛相对;烟台与大连直线距离100千米,南北钳制渤海,拱卫京津。山东省自北而南,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4省接壤。东西向由威海荣成至菏泽东明,直线距离721.03千米;南北向由东营无棣至临沂郯城,直线距离437.28千米;全省陆域面积15.58万平方千米,在全国各省面积中排名第20位。
截至2019年9月,山东省辖16个地级市,137个县级行政区,其中57个市辖区、27个县级市、53个县。截至2019年年末,常住人口突破一亿,全国排名第二,人口总量与菲律宾、埃及相当;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美元,全国排名第三,经济总量与墨西哥、印度尼西亚相当。
山东境内中部隆起,东部缓丘起伏,西南、西北低洼平坦,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的地形大势。地貌类型大体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黄河冲积扇、黄河平原、黄河三角洲等。其中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14.59%,主要分布在鲁中地区和鲁西南局部地区。泰山山脉雄踞山东中部,主峰海拔1532.7米,为山东省最高点。绝对高度在700米以上,面积超过150平方公里的有:泰山、沂山、蒙山、鲁山、崂山、徂徕山、昆嵛山、九顶山、大泽山等。
平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65.56%,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与鲁西南地区。台地面积占全省面积4.46%,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丘陵面积占全省面积15.39%,主要分布在山东东部与鲁西南局部地区。
山东境内主要河流除黄河横贯东西、大运河纵穿南北外,另有中小河流密布,主要湖泊有微山湖、东平湖、白云湖、青沙湖、麻大湖等。水面总面积6988.92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4.49%。其中湖泊面积1348.55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0.87%。山东可供养殖的内陆水域面积26.7万公顷,淡水植物40多种,淡水鱼虾类70多种,其中主要经济鱼虾类20多种。
山东属暖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79.5毫米,水资源总量303.07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198.3亿立方米,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165.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不足,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9%,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4.9%,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0%,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倒数第3位。
据史料记载,由于山东地处黄河下游,黄河流经豫东鲁西时,流速放缓,泥沙淤积,因而变成高于周边的“悬河”,经常泛滥成灾。黄河作为山东客水,曾多次改道。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应在黄河频繁泛滥改道的区域,即今天开封、菏泽、商丘一带。也正是由于黄河频繁改道,水灾频繁,客观上促进了这一地区上古氏族部落之间的融合协作,逐步形成了自舜禹以来,以夏商两代豫东鲁西为主要活动区域的华夏文化核心区。
山东人民为了克服水患保证农业生产,千百年来,与黄河进行了长清的斗争。规模较大如汉武帝时期,黄河在山东与河北交界的馆陶决口,山东人民总结了历年治黄经验,在决口处顺水势凿开一条与黄河深宽相似的屯氏河,自馆陶东北入海,保持了此后大约60多年,山东地区没有遭受大的水患。两汉交替之时,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并由山东入海;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起,黄河多为南流夺淮入海;自1840年之后,黄河多次改道,入海口南北摆动更为频繁;据统计,自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下游决口1590次,大的改道26次。1938年,为阻止日军西侵郑州,国民政府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造成洪水以阻隔日军。全河又向南流,夺淮入海;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自此,东营垦利作为黄河入海口才被固定下来。
黄河水作为山东主要客水资源,每年进入山东水量为359.5亿立方米,正常情况下,山东可引用黄河水70亿立方米。长江水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建成后,山东可利用的另一主要客水资源。根据南水北调水资源规划,一期山东省将引水14.67亿立方米,二期引水34.52亿立方米。
山东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古就是贯穿南北通道的交通枢纽。隋朝至元朝,京杭大运河为南起余杭(今杭州),中接东京(今洛阳),北至涿郡(今北京)的“之”字形河道,已与山东河网湖泊相连。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的战略作用日益突出,因而截弯取直,变“之”为“弓”,一路向北。主河道改为南起杭州,过苏扬二州,至淮徐,抵东昌(今聊城),过天津,最终到通州(今北京)的黄金水道。明清两代的京杭大运河,发挥着供养京师、经略国门、控制东南的政治经济军事三重作用。
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山东内河航运,除京杭大运河外,还有小清河、卫河等支流,内河主要港口有:济宁港、滕州港、临清港、微山港等。内河通航里程达到1150公里,内河港口通航能力达到4567万吨,吞吐量达到7920万吨。
山东省会济南,北上距天津直线距离270千米,距北京370千米;西向郑州380千米,南下南京520千米,至上海720千米;域内有1904年通车的胶济铁路,有现代“京杭大运河”之称的京杭高速铁路、京九高速铁路,连接中原腹地的郑济高速铁路等。已经形成四纵四横的铁路网。截至2018年,公路通车里程27.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057.4公里。
二、山东自然资源概况
山东是农业大省,农业增加值长期稳居中国各省第一位,素有“粮棉油之库,水果水产之乡”之称。山东耕地率属全国最高,农用地1156.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3.61%;在农用地中,耕地751.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7.8%;园地100.7万公顷,占6.40%;林地135.7万公顷,占8.6%;牧草地3.4万公顷,占0.2%;其他农用地165.3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0.5%。山东不仅栽培植物、饲养畜禽品种资源丰富,而且,可以利用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山东省的粮食产量较高,粮食作物种植分夏、秋两季。夏粮主要是冬小麦,秋粮主要是玉米、地瓜、大豆、水稻、谷子、高粱和小杂粮。其中小麦、玉米、地瓜是山东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大豆、谷子、高粱、棉花、花生、烤烟、麻类产量都很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山东是海洋大省:海岸线全长3024.4公里,大陆海岸线占全国海岸线的1/6,仅次于广东省,居全国第二位。沿海岸线有天然港湾20余处,港口年吞吐量达13.4亿吨,居全国第二位,拥有青岛、日照、烟台3个超3亿吨大港;近陆岛屿296个,其中庙岛群岛由18个岛屿组成,面积52.5平方公里,为山东沿海最大的岛屿群;沿海滩涂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5%;15米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约1.3万余平方公里;近海海域占黄渤海总面积的37%,栖息和洄游的鱼虾类达26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有一定产量的虾蟹类近20种,浅海滩涂贝类百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20多种。其中,对虾、扇贝、鲍鱼、刺参、海胆等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藻类131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近50种,其中,海带、裙带菜、石花菜为重要的养殖品种。
山东是全国四大海盐产地之一,相传黄帝时期,夙沙氏在齐地煮海成盐;《尚书·禹贡》记载:“海滨广泻,厥田斥卤,厥贡盐”。春秋时期管仲“观山海”的经济政策,对齐国盐铁进行专卖控制,奠定了齐桓公春秋霸主的经济基础。山东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为盐业、盐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山东是资源大省,资源储量在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截至2010年底,山东已发现矿产150种,查明资源储量的有81种。国民经济赖以发展的15种支柱性矿产,山东均有查明资源储量。据2010年底全国保有资源总量统计,山东列全国第1位的矿产资源有金、铪、自然硫、石膏等11种;列全国第2位的有菱镁矿、金刚石等10种;列第3位的有石油、钴、锆等10种;列第4位的有耐火黏土、滑石、明矾石等5种;列第5位的有油页岩、铁矿等8种;列第6位的有重晶石、钾盐等6种;列第7位的有铝土矿、红柱石等8种;列第8位的有盐矿、长石等5种;列第9位的有方解石、石棉等5种;列第10位的有煤1种。
山东境内有各种植物3100余种,其中野生经济植物645种。树木600多种,分属74种209属,以北温带针、阔叶树种为主。中药材800多种,其中植物类700多种。各种果树90种,分属16科34属,山东因此被称为“北方落叶果树的王国”。
综上所述,山东自夏商两代以来,即处于华夏文化核心区,其四季分明、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水网密集、陆海复合、物产丰富,为山东的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