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大器晚成
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晋文公上台这年(公元前636年),中原爆发了一场战事。
这是郑、滑两国之间的战争。为了惩罚滑国投靠卫国,郑文公出兵进攻滑国。周王室出面调停两国的军事冲突,劝郑文公放弃进攻。
郑文公认为周襄王有意偏袒卫、滑两国,一怒之下,不仅拒绝周襄王的命令,还扣留周王特使。郑国与周王室的关系恶化,周襄王很没面子,想讨伐郑国。只是周王室实力不济,周襄王左思右想,想到借助狄人的力量。
当年齐桓公尊王攘夷,如今周天子却借助狄人力量来搅动中原战争。狄人应周襄王之邀,出兵进攻郑国,攻占栎邑。为了感谢狄人的帮助,周室与狄人联姻,周襄王娶狄人女子隗氏,立为王后,岂料却导致周王室的一桩丑闻。
王后隗氏与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通奸。周襄王非常震怒,废除隗氏的王后名位。奸情败露后,王子带一不做,二不休,发动政变,率领反政府军进攻周襄王。在狄人的支持下,王子带大败王师,周襄王被迫逃往郑国的氾城避难。
不久前周襄王还联合狄人进攻郑国,现在反而在狄人的进攻下避难于郑国,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郑文公还算大度,没有因为周襄王曾引狄人入侵而拒绝接纳,毕竟周王名义上是天下共尊。他派人前往氾城,向周天子表示问候,并提供生活必需品。
为了夺回王位,周襄王只得求助于诸侯,分别向鲁国、晋国、秦国发出勤王令。
对勤王令反应最积极的是秦穆公,他敏锐地发现这是尊王称霸的良机。公元前635年,秦穆公率军队出发,行至黄河,打算渡河后向东挺进,迎接周天子。河东是晋国的土地,秦军要通过,必须向晋国借道。
相比之下,晋文公反应迟钝,对勤王一事并不上心。狐偃听说秦军已抵黄河,非常着急,跑去对晋文公说:“晋国军队要赶快出发,赶在秦国之前迎接周王。要称霸天下,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尊崇王室,得抓住这次效力王室的机会,这将成为晋国成就霸业的资本。”
在晋文公之前,晋国的外交政策是比较保守的。晋文公及其谋士群浪迹中原多年,眼界开阔许多,在外交上由保守走向积极,谋求在中原更大的政治话语权。
经狐偃一提醒,晋文公感到事情的急迫性。他双管齐下,一方面婉言谢绝秦军借道通过,一方面亲自率领大军南下。晋军兵分两路:一路包围王子带与隗氏所在的温地——周襄王一逃,这对情人就公然同居了;另一路晋军则径直奔向氾城,迎接周襄王。
王子带的叛军岂是晋军的对手,很快被打得丢盔弃甲。王子带兵败被俘,后遭处死。晋文公亲自入氾城迎接周襄王,护送天子回到首都洛邑。晋文公入主晋国的第二年,便立下再造王室的伟大功业,晋国的霸业已呼之欲出。
回到首都后,晋文公正式朝见周襄王。
周襄王以高规格的仪式款待晋文公,亲自敬酒。与齐桓公相比,晋文公对待周王室显然欠缺谦恭之心。他冒冒失失地提出一个请求,希望死后能享用天子的葬礼。这在时人眼中是非常严重的僭越无礼,是对周天子权威地位的挑衅。
周襄王十分不痛快,怫然道:“那是天子的礼仪,现在还没到取代周室、改朝换代的时候,如果叔父以天子之礼安葬,岂不是有两个天子吗?大概叔父也不同意吧。”
晋文公颇有几分尴尬,不过还是因勤王有功得到丰厚回报,周襄王将阳樊、温、原、欑茅四座城邑赏赐给晋国。
所谓“赏赐”,实际上是周王室处境窘迫的表现。在周室衰微、诸侯崛起之际,周王室可控的越来越小。有迹象表明,这次“赏赐”的背后,是周天子受晋国的胁迫不得不做出的让步。
勤王之役,对于晋国而言意义重大。晋国已经从一个政治边缘国家,一跃成为在舞台中心的主角。
尊崇王室是霸业的开端,也是晋国树立霸权的筹码。
周襄王将四邑“赏赐”给晋国,实属无奈之举。
这四座城邑居民不愿成为晋国的臣民,首先起而反抗的是阳樊。阳樊抵抗派领袖仓葛怒喝道:“德是用来感化中原华夏族的百姓,武力是用来威慑四境蛮夷。现在晋国凭恃武力,把我们当作蛮夷看待,我们是不会屈服的。这里的人哪一个不是天子的姻亲呢?晋国要把我们所有人当作俘虏吗?”
晋文公不想充当暴君的角色,也不想扔掉到口的肥肉,他下令将阳樊不愿意归附晋国的居民迁移到他处。
接收另一座城池原邑时,晋国仍然遇到当地民众的反抗。晋文公动用大军,包围原邑。军队出发前,士兵们只携带三天的粮食。晋文公宣布,如果三天内原邑不投降,将撤军回国。三天过去了,原邑的居民仍然没有投降。晋文公恪守诺言,下令全军撤退。就在这时,从原邑传来消息,城中民众已经顶不住压力,准备要投降了。
在承诺与利益之间,晋文公选择信守诺言。他仍下达撤退令,并说:“当初我说过,如果三天内原邑不投降将撤兵,作为国君,必须要讲信用。信用是治国的法宝,依靠它才能得到民众的拥护,如果得到原邑,却失去了信用,就得不偿失,到时民众如何拥护呢?”
晋国军队撤退到三十里外,原邑也派人正式请求归附晋文公。
晋文公一举两得,既得到原邑,又赢得重信用的美誉,这使他在国内的民众支持度大大上涨。原邑的归降,是一次守信用的示范。在政府的带动下,晋国商人们并不一味贪图多赚钱,而是信守所定的契约,以诚信为本。日后在中国历史上闻名的晋商,其重信守诺之传统,是否可以追溯到晋文公时代呢?
晋国不缺硬实力,但缺乏软实力。
与齐、鲁、宋等国相比,晋国文明略显落后。从地理位置来看,晋国地处北方,不仅文化上受戎狄影响颇深,而且与戎狄通婚现象也甚为普遍。晋献公宠爱的骊姬是戎人,晋文公的母亲是狄人,他也娶狄女为妻,其手下得力谋士赵衰也娶狄女为妻。
政治眼光长远的狐偃认为,国家强大要仰赖国民的思想素质。当晋文公跃跃欲试争霸中原时,他劝阻道:“现在还不行,人民还不知晓道义,生活还未安定。”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教育,晋文公问:“现在行了吧?”狐偃摇了摇头说:“现在还不行,民众还不晓得信誉,也不晓得信誉的用处。”又过了一段时间,晋文公又问:“现在行了吧?”狐偃仍然回答说:“还不行呢,民众还不晓得礼仪,没有恭敬之心呢。”
在狐偃的主持下,晋国大力推广道义、信誉、礼仪等诸多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统一国民的思想意识。后来晋国军队以剽悍善战雄视天下,强大战斗精神的背后,就是文化的力量。
然而,虎视中原者绝不止晋国,南方巨鳄楚国早有窥伺中原之野心。晋国的雄图霸业,势必要面对来自楚国的强大挑战。
一山不容二虎,晋国与楚国均有染指中原的雄心,一场具有真正意义的南北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二、城濮之战(上)
齐桓公去世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
短短十余年,原本秩序井然的中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齐国的霸主地位不再;宋国所谓的“霸业”昙花一现;其他大大小小的诸侯被卷入无休止的战争中去。
中原乱局,使楚国成为最大的赢家。鲁国、郑国、卫国、蔡国、陈国、许国、曹国等陆续归附楚国,在中原重要的诸侯中,只剩下齐国与宋国孤军奋战。只要打垮齐国与宋国,楚成王就可以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原霸主,实现楚武王、楚文王两代君王的梦想。他仿佛已经看到胜利的曙光。
公元前634年,楚国联合鲁国进攻齐国,攻克谷城。与此同时,另一支楚军进攻宋国,齐、宋两国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第二年,宋国局势更加恶化。楚成王亲自出马,纠集楚、陈、蔡、郑、许五国联军,大有将宋国踏平之意。
宋国难以抵挡五国联军的轮番攻击。大司马公孙固亲赴晋国,请求晋文公给予军事上的援助。同时,齐国使臣也抵达晋国,同样请求晋文公出兵相援。
晋国已经成为宋国与齐国唯一的希望。
局势紧急!晋文公与他的臣僚们必须做出决定:是参战,还是观望?
公元前633年冬季某日,晋文公召开高层军事会议,就援宋救齐一事展开讨论。
首先发言的是先轸。这位富有谋略的将领力主援宋,他说:“国君流亡时,宋国曾有恩于我们,今日宋国有难,晋国有义务给予援助。晋国要在列国中树立威望,创立霸业,就在今日。”
宋国虽然有恩于晋文公,楚国又何尝不是?出兵最真实的理由,是与楚国逐鹿中原,奠基霸业。
狐偃则提出避实击虚的战略:不直接救援宋国与齐国,而是进攻归附楚国的曹国与卫国,迫使楚国分兵救援,以达到解救宋、齐两国的目的。这种后来被称为“围魏救赵”的战术,其实并不始于战国,在春秋时代已经广泛为诸侯所应用。
经过一番争论,主战派的观点占据上风,志向高远的晋文公岂肯错过奠定晋国霸业的机会呢?
晋国利用冬季进行战争动员。这次会战关系到晋国未来前途,晋文公在军事上做了两个准备:第一,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第二,将晋国兵力由两个军扩充到三个军,即中军、上军、下军。
晋国的兵制,以中军元帅地位最为尊崇,是军队的总指挥。晋文公在中军元帅人选上十分慎重,赵衰推荐由郤穀出任,理由是:“他饱读诗书、爱好礼乐,诗书是道义的宝藏,礼乐是品德的准则,道义与品德是利益的基础。”晋国强武力,当时并没有纯粹文人的概念,大家都是清一色的战士。在这种背景下,军人的文化素养便成为其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这也是赵衰推荐郤穀的原因。
晋文公听从赵衰的意见,任命郤穀为中军司令(元帅),副司令是郤溱;任命狐偃为上军司令,狐偃将司令职位推让给狐毛,自己担任副司令;任命赵衰为下军司令,赵衰推让给栾枝与先轸,最终栾枝担任下军司令,副司令为先轸。
狐偃与赵衰作为追随晋文公流亡时最重要的左膀右臂,都体现出谦让的高风亮节。这可以看出狐、赵两人以大局为重,不在意个人利益,也体现出晋军内部的团结,这是军队无敌于天下的根本。
由于中军元帅郤穀不久即病逝,晋文公破格将下军副司令先轸提拔为中军元帅。事实证明这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不久后先轸将证明自己是一名伟大的将领。
我们再来看看晋、楚两强各自的同盟国。
表面上看,楚国的实力更强大。楚国拥有众多南方诸侯的支持,同时中原诸侯中的鲁国、曹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等,都是其喽啰国。晋国的同盟国主要有秦国、齐国、宋国,从数量上看,远逊于楚国。
这场战争,注定是一场国际大战。
大战前夕,楚国高层也出现变动,子玉接替子文(即鬭穀於菟)成为楚国令尹(宰相)。子文自公元前664年执政以来,已经整整三十个年头,为楚国强盛做出巨大贡献。但他已经衰老了,感到力不从心,便推荐以勇猛著称的子玉为接班人。
大战前的人事变动,为楚国埋下隐患。
子玉虽骁勇,却很残暴。他上任后举行一次军事演习,整个演习过程中,有七名军士受鞭刑,三名军士受贯耳之刑。
楚国大夫贾对子文说:“今天子玉检阅军队,滥用刑罚,倘若让他领兵作战,肯定要吃败仗。他不是帅才,指挥三百辆战车以下的部队还行,如果超过三百辆战车,大概就有去无回了。”
这场南北大决战的主角晋国与楚国,从一开始双方在择帅的标准上,就出现重大的差异。晋国的选帅原则是道义为先,楚国选帅的原则是勇猛至上,究竟哪方的将领更能胜任呢,这还得在战场上见分晓。
晋军的作战任务,是解除楚军对齐、宋两国的围困。
为达到这一目的,晋文公采纳狐偃的建议,进攻楚国的喽啰国曹国与卫国,迫使楚军回援,以解齐、宋之围。当然,晋文公把主攻目标选择曹国与卫国,可能带有某些个人恩怨。在他流亡时,卫国与曹国的国君都曾经羞辱过他。
从作战计划可以看出,晋文公与当年的齐桓公一样,避免与楚军发生直接交锋,只要达到救齐、宋的目的,就是胜利。任何一支军队,在强大的楚军面前,都没有必胜的把握。
冬去春来,时间已是公元前632年,准备就绪的晋国军队誓师出征。
晋军先对卫国实施军事欺骗。
卫国的军事力量不容小觑。二十八年前,卫国遭狄人血洗,卫懿公被杀,国家差点灭亡。卫懿公的儿子卫文公是非常杰出的君主,在他统治的二十五年里,卫国军事力量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战车数量从三十辆增长到三百辆,成功抵挡住狄人的进攻,并灭掉邢国;西面与郑国对抗,东面联合鲁国对抗齐国,这是卫国的黄金时代。可惜卫文公在公元前635年去世,继任的卫成公才能平平,只得投靠楚国。
卫国的地理位置靠近晋国,曹国则位于卫国东侧,晋国军队开赴卫国边界,并不直接进攻,故意派一名使者抵达卫都,要求向卫国借道,进攻曹国。这是向卫国传达一个信息:我们的目标是曹国,不是冲着卫国来的。
卫国政府当然不肯答应。晋文公便下令军队从卫国边境掉转方向,向南迂回,在南津渡过黄河,绕了一个大弯路,攻入曹国。眼看晋国人渐行渐远,卫国人终于喘了一大口气。然而,令卫国没有想到的是,晋文公醉翁之意不在酒,表面是去进攻曹国,实际上主要目标仍然是卫国。
晋军取道黄河南岸,对曹国发起进攻,卫国自以为可以置身事外,这正中了晋文公的奸计。该年正月初九,晋军出其不意地攻入卫国,占领五鹿。
对晋文公来说,五鹿是一个值得回味的地方。十二年前,晋文公重耳在流亡途中,经过卫国,卫文公不肯接待他。到五鹿时,更遭当地农民白眼,不仅不施舍粮食,反而抓一把泥土给重耳。机智的狐偃以泥土大做文章,称泥土代表土地,表示上天要赐土地给重耳。如今已经是晋文公的重耳,果然前来索要土地了。真是风水轮流转,昨日的落魄公子,今天已经是拥有雄兵猛将的晋国君主。
初战告捷后,晋军一鼓作气,扩大战果,又攻克卫国的城邑歛盂。
晋军的胜利令齐国备受鼓舞,齐昭公前往歛盂,会晤晋文公,两国签订正式的同盟条约。
晋、齐两个大国的结盟,令卫国惶恐不安。卫成公心知不是晋军的对手,派人向晋文公请求参加歛盂会议,与晋、齐两国结盟。晋文公痛恨卫国政府当初对自己无礼,拒绝卫成公的请求。
议和被拒绝,卫成公只能硬着头皮撑下去。凭卫国的实力,难以阻止晋军的深入,怎么办呢?卫成公决定求助于楚国,他派人向楚成王请求军事援助。但是卫国民众显然不愿意将战争进行到底,国都爆发平民暴动,卫成公被驱逐出国都,逃到东部一座名为襄牛的城邑。
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多国战争。
鲁国与卫国曾签订过同盟条约,现在卫国有难,鲁国当然不能坐视不理。鲁僖公派公子买协助卫国抗击晋军的侵略,在强大的晋国面前,鲁国人没有占到便宜。
狡猾的鲁僖公有见风使舵的本领,他开始考虑要给鲁国留一条退路。晋国与楚国,谁能成为胜利者,现在还不知道,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最好采取观望的态度,尽量不要卷入战争,他下令召回在卫国协防的鲁国军队。前线总指挥公子买却没能领会鲁僖公的意图,现在卫国快顶不住了,怎么能撤呢?鲁国人讲究礼义那是有名的,帮人得帮到底,做人得有信用,公子买抗命不撤兵。
鲁僖公大怒,派人逮捕公子买,以“未能完成守戍任务”为理由,判处死刑。公子买死后,鲁军全线撤出卫国。
一场南北大战即将上演,鲁僖公搬了凳子,要坐山观虎斗。
卫成公被驱逐后,卫国基本上被晋国控制。晋军全力以赴,进攻曹国。
曹国人抵抗之顽强,实出乎晋文公之意料,战斗十分惨烈。
晋文公亲自指挥大军对曹国都城发动攻坚战,先锋部队奋勇登上城墙,但不是被赶下来,就是被杀死在城楼之上。晋国人的进攻没有奏效,为了打击晋军的士气,曹国人使出阴招,将晋国士兵的尸体挂在城墙上羞辱。这一招确实有震慑力,想想自己某一天也可能像这些士兵一样,被杀死后还要吊着示众,不禁让人毛骨悚然。
晋军内部出现人心浮动的现象,晋文公很担心,得重振士气才行。他到兵营去巡视一番,听到一些军士在窃窃私语地讨论说:“曹国人羞辱我们战士的尸体,我们干脆也去他们的祖坟那儿,羞辱羞辱其先祖。”晋文公一听,好办法,来而不往非礼也,这就叫以毒攻毒。
晋国人到城郊曹国人祖坟附近,肩扛锹铲,摆出挖掘祖坟的架势。
要知道中国人很早就有祖先崇拜的观念,在城头上看到这一幕的曹国人吓坏了,慌了手脚,冲着晋国人喊道:“你们不要挖坟,有事好商量。”商量的结果,曹方把晋国士兵的尸体归还,从城头上扛下来,用棺木装好,交还给晋国一方;晋国人也不挖曹人的祖坟,双方算是扯平了。
曹国发动的心理战失败了,晋国军队又开始新一轮的进攻。
三月初八,晋军攻破曹国都城,活捉曹共公。当年曹共公偷看重耳洗澡,这种下三滥的无礼举动终于遭到报应。曹共公被押解到晋文公面前,他面如土色,低着脑袋,不敢抬起头,晋文公毫不客气,指着他的鼻子,当面斥责他为政荒怠,不知任用贤人僖负羁。曹共公豆大的汗滴直流,唯唯而应。
当年曹国大夫僖负羁听从夫人的建议,送了块美玉给流亡中的重耳。虽然重耳没有收下这块美玉,但对他的好意是心领的。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现在是报恩的时候了。晋文公下令,不允许任何人进入僖负羁家搞破坏,对其家族成员全部给予赦免,不许骚扰。
晋文公的命令,令两个人十分不满。
两人都是曾跟随晋文公流亡的人士,一个叫魏犨,另一个叫颠颉。他们凑在一起私下议论说:“咱们这些跟随国君流亡在外的功臣,并没有得到什么犒赏,僖负羁有什么功劳,凭什么享受特殊待遇呢?不如上他家去,放把火烧了。”
两个充满怨气的家伙一拍即合,带了人马跑到僖负羁家中,大肆劫掠一番,又放了一把火,火苗腾空而起,愈烧愈旺,魏犨不小心被火烧伤胸部。
魏犨与颠颉两人公然抗拒命令,不仅抢了僖负羁的钱财,还烧了人家的房子,这不明摆着让晋文公难堪吗?晋文公大为震怒,不动真格是不行了,不然这帮旧臣仗着自己追随国君流亡十几年的苦劳,目空一切,这怎么得了?得严肃军纪,杀鸡骇猴。
晋文公想拿二人开刀,但颇有迟疑,因为魏犨是个勇士,担任自己的战车右护卫,作战剽悍勇猛,杀之可惜。晋文公决定先派一个人前往探视魏犨的病情,如果烧伤面积太大、病得太重,就一并杀之。
有人事先把晋文公的意思偷偷泄露给魏犨。魏犨大吃一惊,他赶紧从病床上爬起来,用布把胸上伤口扎紧,出来见使者。他故意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对使者说:“有赖国君之灵佑护,我哪敢躺在床上养伤呢?”说完后,为了显示身体强壮,他先是做了三百次的跑跳,又做了三百次的高跳,面不改色。使者回去后向晋文公汇报说,魏犨的伤势不重,还跑来跳去的,一点事也没有。晋文公爱惜其勇,网开一面,赦免他的罪行,但为了严肃军纪,解除他的职务;另一个破坏分子颠颉运气就没那么好,被一刀砍了,斩首示众,临死前他估计都在后悔平常没有勤奋锻炼身体。
这件事情,对于严肃军队纪律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向全体官兵宣告:即便是追随君主流亡过的人,也没有特权可以违背君主下达的命令。正是纪律,使晋军成了一支所向披靡的铁军。
晋军在曹、卫两国的军事行动进展顺利,却没有达到调动楚军主力、解除宋国之围的目的。老谋深算的楚成王看穿晋军的实际用意,坚决不从宋国撤兵,并率领五国联军对宋国都城展开猛烈的攻击。宋国军民眼巴巴地望着晋国援军早日到来,几度派人向晋文公告急。
晋文公心情很复杂,楚国无敌兵团在中原战场从来未逢对手,晋军企图调动楚军的目的又没达到,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就是与楚军面对面干上一场。
楚军的实力令人不寒而栗,晋文公没有必胜的把握,必须把齐国与秦国拉入援救宋国的战争,才有胜算。
晋文公召集三军将领开会商议,在会上发言说:“现在宋国情形紧张,如果不能实施救援,宋国势必向楚国投降。我几次派人向楚国提出放弃围攻宋国,均被拒绝,现在只能同楚国开战,可齐国与秦国又不出兵,要怎么办呢?”
足智多谋的晋军总指挥先轸向晋文公提出一个方案,晋文公听罢连连称好。
这个方案是这样的:首先要求宋国不能单指望晋国援救,而应该先以重金贿赂秦国与齐国,由秦、齐两国出面调停楚宋战争。宋国的巨额贿赂款,晋国将以所占领的曹、卫两国土地作为补偿。
先轸判断,秦国与齐国收受贿赂之后,必然会以中间人的身份,敦促楚国从宋国撤军。但是楚国必定不会撤军,因为宋国将得到曹、卫两国的土地,而曹、卫两国都是楚的喽啰国。先轸的计划就是设置一个楚国根本无法接受的条件,秦、齐两国如果调停失败,必定将责任推到楚国身上,到时秦、齐两国出兵就成为理所当然之举。
先轸思维敏捷,整个战略构思清晰而巧妙,行云流水,环环相扣,布满陷阱。晋文公破格把他提拔为三军总司令,确实没有看走眼。
晋文公听了先轸的计划后,大声喝彩,随即有条不紊地实施该计划。
首先是晋国将所占领曹、卫两国的土地赠送给宋国;紧接着,宋国动用大量财物贿赂秦、齐两国,秦、齐两国君主出面调解楚国与宋国的争端。
这一切都在先轸的计划之中。
楚成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从宋国前线返回楚国申邑,与秦、齐派出的调停代表会晤。对于晋国的阴谋,楚成王还是看得清楚的,他不禁佩服晋军果然有人才,充分利用各诸侯国的矛盾,设计出一个如此精巧之局。如果楚国同意秦、齐代表的调停,那么将失去曹、卫两个喽啰国;如果楚国拒绝,秦、齐将可能加入援救宋国的战争,对楚国就十分不利。中原局势本来就非常微妙,看来晋国人要把中原搅得更加混乱。
怎么办呢?楚成王的脑袋高速运转。晋国与秦国长期以来并没有介入中原事务,但都拥有超强的实力,来了一个晋国,楚国就未必有胜算,要是再引来一个秦国,战局更难以预料。
最后一个念头在楚成王脑海里明晰起来——“撤”。
三、城濮之战(下)
楚成王连续发布两条命令:第一条,驻扎在齐国谷城的楚国军队,放弃占领,撤回国内。第二条,在宋国指挥作战的楚军总司令子玉,放弃围城,立即从前线撤军。
楚成王这两个决定,是有深谋远虑的。
先轸的计划无懈可击,是个完美的杰作。晋以曹、卫之地赠宋,宋以巨款贿秦、齐,秦、齐调停宋楚时局,一环紧扣一环,没有破绽可寻。
面对先轸绝妙的布局,楚成王选择以退为进,也堪称高明。首先,楚国主动放弃对谷城的占领,讨好齐昭公,稳住东方的齐国。其次,主动从宋国撤军,给足秦穆公面子,在政治上便居于主动。虽然失去曹、卫两国,但假以时日,强大的楚国还有卷土重来的一天。
不过楚成王有一个担心,前线总司令子玉可能拒绝服从命令。他对子玉很了解,其为人刚勇、争强好胜,没打胜仗就退兵,肯定面子上挂不住。楚成王派人给子玉传达口信:“不要与晋国军队交锋。晋国国君在外流亡十九年,如今掌握晋国政权。在流亡期间,饱尝人世间的艰难困苦,对各国民情了如指掌,这使他见多识广、意志坚强。上天使他有生之年,铲除怀公、吕甥等祸患,可见其成就乃出自天意,岂止是人力的努力呢?兵书有道:‘适可而止,见好就收。’又说:‘要知难而退。’又说:‘有德不可敌。’这三条军事原则,正好可以适用于今日的晋国。”
楚成王的命令果然受总司令子玉的抵制。
子玉好面子,他接替子文出任令尹时,贾等一帮人就公开反对,并质疑其领导能力,如果无功而返,不正好落人口实吗?他决心要以一场辉煌的胜利,堵住反对者的嘴巴。
子玉派遣伯棼返回国内,向楚成王请战,说道:“我不敢说一定能成功,但希望以此机会来塞住奸佞小人之口。”对于子玉的抗命,楚成王十分生气。子玉是楚国的令尹,相当于首相的地位,在春秋时期,君主的权力与后世的皇帝是没法比的,约束不了臣子是很正常的事。
由于军情紧急,从宋国前线到楚国的申邑,一来一往要耗费不少时间。楚成王心里很矛盾,要对付由晋国、秦国与齐国组成的强大联军,凭子玉的那些兵力,是明显不足的。子玉坚决请战,不给予支援也不行。但楚成王又不想给子玉提供大量的援兵,最后只调拨西广、东宫两支军队和六百名亲兵。楚军在兵源上并没有得到很大补充,兵力仍处于下风。然而子玉自信心满满,认为楚军乃是百战雄狮,即便人数处于下风,仍可以一当十,仍是不可战胜的。
由于子玉拒绝解除对宋国的围攻,果然不出先轸所料,前往调停的秦、齐两国政府都不高兴,先后派出军队,加入晋文公一方,参加对楚国的战争。
如此一来,战场上的强弱格局发生明显的变化。这场春秋时代以来最大规模的多国战争,以晋国为首的一方包括晋、秦、齐、宋四个国家,其中有三个强国,特别是晋、秦的实力超强;以楚国为首的一方包括楚、郑、陈、蔡、许五个国家,楚国的盟国中,只有郑国实力稍强;楚国的喽啰国曹国与卫国已经为晋军占领,曾追随楚国的鲁国,在关键时候,采取骑墙策略,从卫国撤军后,袖手旁观。
楚军总司令子玉显然过于自信了。
子玉有自己的打算,他派宛春作为楚国使臣,前往与晋国一方进行谈判,晋文公指定狐偃为谈判代表。
宛春提出了两点停战条件:第一,晋国必须恢复卫成公的权位。第二,归还所占领的曹国土地。作为交换,楚军从宋国撤军。这样一来,双方恢复到战前的局面,这种结果,子玉自认为没受损失,可以保住面子。
狐偃将楚国的谈判条件汇报给晋文公,晋文公召集诸位将领一起讨论研究。
此时秦国与齐国的援军都陆续到达,晋文公不仅得到了秦穆公、齐昭公两巨头的支持,在兵力上也超过楚军,岂可错失机会呢?然而子玉提出的停战条件似乎合情合理,况且长期受困的宋国眼巴巴地等待停战,如果晋国断然拒绝,势必会引起宋国的强烈不满与怨恨,在道义上是说不过去的,这就会使双方未交战之前,晋国先棋失一着了。
身为谈判代表的狐偃率先发言说:“子玉欺人太甚!如果依他的条件,主公是一国之君,仅仅捞得解除宋围一项好处。而子玉只是楚国令尹,地位比主公低,却捞得拯救卫国与曹国两个好处。这样我们实在吃亏,不划算,我看不能放弃与他们决战的机会。”
狐偃说出大多数将领心里的想法,大家纷纷表示认同,此时只听得有一人说话了:“我看还是应该要答应楚国人的条件。”大家一听,连忙望去,说话的人却是晋军总司令,中军元帅先轸。
又是先轸。大家屏住声息,因为先轸的智慧早已征服众人,他又有什么高见呢?每个人都拉长耳朵,静待先轸的发言。
先轸站起身来,对狐偃说:“楚国提出的条件,可以使宋、曹、卫三国获得安定,如果我们拒绝,可能导致三个国家灭亡,责任就在我们一方。如果我们没有道义,凭什么与楚国决战呢?不答应楚国人的要求,就是弃宋国于不顾,既然我们是来救援宋国的,又弃之不顾,如何对其他诸侯做解释呢?楚国人的建议,施予三个国家恩惠;我们拒绝了,带给三个国家怨恨,结下那么多的怨恨,将何以战呢?”
众人一听,哎呀,元帅毕竟是元帅,话说出来,以理服人,透彻、精辟,不服不行啊。大家又纷纷议论开了:“元帅所言甚是,可是这么一来,我们不是吃大亏啦?好处全让楚国人占走了。”
先轸微微一笑,笑容中充满自信与智慧,他接着说:“依我之见,不如私下答应曹国与卫国,许诺恢复两国的主权与领土,将这两个国家拉拢到我们一边,与楚国决裂。扣押楚国特使宛春,激怒楚国人,到时楚国人必然按捺不住,向我挑战,等到开战后,再作其他决策。”
哎,这么复杂的局势,经先轸一分析,竟如此轻松就得以化解。子玉精心设计的一个棋局,却被先轸迎刃破解。子玉的如意算盘是:晋国人如果接受他的和解条件,楚国以一个宋国换回曹、卫两国,楚国仍然雄踞中原,不吃亏;如果晋国人不接受,战争的责任就落到晋国人头上,在道义上先输一着。子玉固然聪明,可是不幸的是遇到天才军事家先轸。晋国先下手为强,以复国为诱饵拉拢曹、卫两国,只要这两个国家脱离楚国,子玉还拿什么作为谈判的筹码呢?
元帅果然见识非凡,深谋远虑。晋文公大喜,同意先轸的建议,下令将楚国特使宛春拘捕,囚于卫国,然后私下与曹、卫两国政府秘密谈判,答应恢复两国的主权,归还两国的土地,前提条件是两国必须与楚国绝交。想那曹、卫两个小国,本来就是夹在强国之间的墙头草,风吹向哪边倒哪边,哪有什么原则可言,一听说要归还被占的土地,恢复主权,又何乐不为呢?于是宣布脱离楚国联盟,倒向晋国一边。
不出先轸所料,子玉气坏了。
楚军总司令子玉本来对自己提出的停战条件十分得意,认为如果晋国同意,他就以放弃宋国的代价,保全曹、卫两国,并不吃亏;如果晋国不同意,国际舆论就会谴责晋国破坏和平,这样对楚军来说,就占有先手了。不想老奸巨猾的先轸却釜底抽薪,反而暗中许诺曹卫、扣押楚使,令子玉的计划前功尽弃。
先轸的计划令楚国既失去宋国,也失去卫国与曹国,得不到半点的好处。楚军统帅不禁恼羞成怒,决定要凭借武力,主动出击,试图寻歼晋军主力。
楚军在兵力上本来就逊于晋军,子玉此举,正中晋文公的下怀。
强大的楚国兵团迅速向北推进,晋文公下令晋军后撤。
将军们对晋文公说:“您是国君,子玉只是令尹,以国君之尊,竟然畏避楚国之臣,这是耻辱。况且楚军在宋国作战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士气衰竭,正可迎头痛击,为何却不战而退呢?”
撤军的主意,大约是出自狐偃,他站出来反驳说:“用兵作战,理直才会气壮,理屈士气便凋零,岂与征战时间的长短有关系呢?当年国君落难时,如果不是楚国的恩惠,恐怕也没有今天。当年国君曾许诺楚王,倘若不幸两军交锋,愿意退避三舍。今天我们避开楚军的锋芒,向后撤退,就是为了报答当年楚国的恩惠。如果我们忘恩负义,背弃诺言,就会理屈气衰,而敌军就会理直气壮。况且楚军乃是百战之师,战斗力十分强大,决不可以认为他们疲惫不堪,从而低估其实力。如果我们自动后撤,楚军也自动退兵,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也没有什么其他要求了。要是他们一味追击,就是以楚国之臣,凌逼晋国之君,楚国就理亏了。”
当然,狐偃可能只把话说了一半,只说是为了报恩于楚国,退避三舍,另一半话没说出来。其实退避也是一种战术,诈敌之术,欺骗之术。楚军雄视天下的战斗力,在诸侯国中是出了名的。但是晋军的战斗力,对楚军来说则相当陌生。晋文公与狐偃借用“退避三舍”,既赢得报恩的美誉,更重要的是达到迷惑敌军的目的。
晋军撤退了,从曹国退到卫国境内的城濮,楚军尾随而至。
此时城濮地区杀机四伏,战争阴云密布。在晋国一方,除了晋国三军主力之外,还包括宋成公指挥的宋国军队,归父、崔沃指挥的齐国援军,以及秦穆公儿子指挥的秦国兵团,晋方联盟军的实力非常强大。
在楚国一方,参战的除楚国之外,还有陈国与蔡国的军队,曾参加攻宋战争的郑国与许国并没有出现在战场上,大约是预感到楚军要吃败仗。子玉显然把晋军的撤退视为懦怯的表现,他自恃楚军的非凡战斗力与勇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必定可以大败晋军。当年以齐桓公之霸、管仲之谋,集八国军队之优势兵力,深入楚境,尚且不敢与楚军正面对决,可见在当时中原诸侯眼中,楚国是多么可怕的国家。
大战在即,晋文公内心非常紧张,能否战胜楚军,他没有把握。同楚军展开这场决战,是关系到晋国未来乃至中原未来的一场大战,晋文公深感压力巨大。
这一天,晋文公巡视兵营,无意中听到有人在唱歌,歌词是这样的:“原田每每,舍其旧而新是谋。”歌词的原意是:原野上野草丰茂,要割掉旧的野草,种上新的庄稼。晋文公听到“舍其旧而新是谋”这句话时,他心里猛跳了一下,以为士兵们在讽刺他忘记楚国的旧恩。中国古代的语言过于简洁,会引起一些理解的不同,晋文公认为这是讽刺他没有报恩道义,而歌者的本意,很可能是要暗示不要去理会那些旧恩,而要专注于谋划新局。
晋文公心情烦躁不安,他找来狐偃与栾枝,征求其对时局的看法。
狐偃果断地回答说:“事到如今唯有决一死战。如果战胜强楚,就能在诸侯国中建立威信;如果战败了,我国凭借高山大河的险要地形,也不致招来祸患。”
心事重重的晋文公略显迟疑地问道:“楚国对我的恩惠怎么办呢?”
下军司令栾枝回答道:“主公您看看,汉水以北的姬姓诸侯,差不多都被楚国灭了,这对于我们姬姓诸侯国来说,乃是一大耻辱。您老惦记着楚国的小恩小惠,却把姬姓国的大耻大辱抛到脑后,这样做不值得,应该借此机会与楚国决战。”
晋文公跟狐偃说了他做的一个噩梦。他梦到自己与楚成王搏斗,被楚成王揍倒在地,仰面朝天。楚成王狠狠扑上来,压在他身上,用牙齿咬他的脑袋。这个梦把晋文公给吓坏了,在梦里自己不是楚成王的对手,这绝对是个凶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晋文公此时难以掩饰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不安。他担任晋国国君仅五年的时间,尽管晋军实力很强,但作战经验远不及楚军。相比之下,楚成王在位已经四十年,这是楚国建立以来最鼎盛的时期,势力席卷中原,只有齐国与宋国苦苦支撑,楚国兵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实为天下最精锐的部队。
看来晋文公开口闭口要报答楚国之恩,只不过是心虚避战的借口罢了。
善于察言观色的狐偃反应非常敏捷,他马上说:“这个梦可是大吉之兆。”晋文公一听,有没有搞错,梦里自己被楚成王打倒在地,还被咬脑袋,算什么大吉之兆呢?
狐偃不慌不忙地说:“主公仰面朝天,意味将得到上天之助;楚王匍匐向下,意味楚将伏罪,完全被我们制服。”狐偃一番胡说八道的解梦,对有几分迷信的晋文公还真起作用了,稍稍驱逐了其内心的恐惧与迷惘。
楚军向来以悍勇而著称,总司令子玉派勇士鬬勃驾着战车,前往晋军兵营单挑,并向晋文公传话:“请贵军派出一名勇士,进行一场单打,国君可以倚在战车横木上观看,我也可以大饱眼福。”
晋文公派栾枝为代表,传话给鬬勃:“寡人已经听到贵国出战的命令,只是不敢忘记贵国的恩惠,所以退避三舍,不敢迎战,不愿与楚军为敌。既然贵军不肯罢战言和,请转告贵国的将士:‘准备好你们的战车,效忠你们的国君,明天早上战场上见。’”
这一天是农历四月初一,晋文公在高地检阅三军。当时晋军拥有七百辆战车,战马身上套着皮带,将领们个个精神抖擞,士兵们队伍整齐,武器锋利。晋文公视察后评价说:“军中将士长幼有序,军纪良好,现在可以投入战斗了。”
阅兵仪式后,晋军进入紧张的战前准备,砍伐树木,秣马厉兵,全军上下士气高昂。同时秦、齐、宋等友军部队也均做好了战斗准备。
四月二日,城濮。
两军在平原上展开正面对决。楚军部署如下:令尹子玉亲自指挥中军,中军是楚军的主力部队,包括楚成王派来增援的西广、东宫、若敖的六卒部队,这些是精锐中的精锐;左军由司马子西指挥,统领申、息两邑的军队,也就是以前被楚所灭的申国、息国,战斗力上稍逊于中军;右军由鬬勃所统率,主要是陈、蔡两国的军队,战斗力不强,这是楚军的弱点所在。
相较于楚军,晋三军的战斗力相对均衡,而且有秦、齐、宋的军队作为机动部队。晋军的部署如下:中军由元帅先轸指挥,上军由狐毛、狐偃统领,下军由栾枝、胥臣为正副司令。具体安排是这样:以栾枝与胥臣的下军迎战楚兵团中的右军,即楚军最薄弱的环节,其余两军先按兵不动,等待元帅先轸的命令。
能否击败强大的楚军,关键在于击垮实力最弱的右军,即陈蔡联军。但是楚军的布阵,使得右军随时可以得到主力中军的支援。对晋军总司令先轸来说,必须牵制楚中军,为此他制订了一个大胆的欺骗战术。
战场上一片肃杀之气。
一阵平静后,晋军下军副司令胥臣率先进攻楚军的右翼兵团,即陈蔡联军。胥臣命令将战马蒙上虎皮,既增强战马的防护能力,又增加攻击时的气势,令对方战马惊惧恐慌。陈、蔡两国的军队本来战斗力就不强,在晋军的猛烈攻击下慌了手脚,很快演变成一场溃逃。
不过子玉从来就没有把胜利的希望寄托在陈、蔡两国的豆腐军身上。
在晋军下军与楚军右翼兵团开战的同时,双方最强大的中军都没有轻举妄动。为了搅乱楚军总司令子玉的判断,晋军总司令先轸连续实施三个欺骗手段。
欺骗之一,右翼的上军司令狐毛挂起中军元帅的旗帜,让子玉错误地判断晋军实力最强的中军乃是位于右翼。子玉这样的判断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楚军受南蛮习俗尚左的影响,经常将主力集中于左翼,源于中原文明的晋国则尚右,右翼作为最强的配置,这是有可能的。
欺骗之二,狐毛、狐偃的上军假装畏惧后撤,营造晋军内部混乱的假象。
欺骗之三,下军司令栾枝在晋军阵地后方,让一部分士兵用战车拖动砍下的树枝奔驰,扬起漫天飞尘,制造逃跑的假象。
晋军一系列军事欺骗战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楚军总司令子玉观察到晋军右翼出现撤退的混乱局面,接着又在阵地后方扬起漫天尘埃,判断是晋军士兵开小差,驾着战车逃离战场。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展开全面进攻。
子玉果断地下令左军司令子西出击,奔袭晋军的右翼。
子西急着抢下头功,命令楚国士兵全力进击。晋军右翼的上军兵团只是佯装退却,当楚国左军战车以迅雷般的速度发起冲锋时,上军司令狐毛下令全体战士掉转车头,做好战斗准备,迎击楚军。
先轸诱敌深入的计划取得成功。此时晋军右翼的上军兵团伪装撤退,位置在中军兵团之后,而子西的楚军在进攻时,必然要穿过晋中军的右侧,才能对上军兵团实施攻击。就在子西穿过晋中军的右侧时,先轸见楚军已经进入晋军的夹击范围,他果断投入最精锐的部队,对楚国左军实施拦腰截杀。
子西很快就意识到,他遇到了多么强劲的对手,无敌的楚国兵团在中原战场第一次遭遇到强有力的抵抗,晋军在人数上的优势很快就体现出来。
楚国的中军仍然按兵不动,子玉本以为晋军已丧失斗志,但他没想到,晋军的撤退根本是个圈套,致使子西兵团遭到晋中军与上军的夹击。子玉一看大势不好,赶紧命令楚国中军兵团向前推进。
然而战场的形势已经变化,晋国人掌握了主动权。
楚军右翼的陈、蔡兵团已经退出战斗,落荒而逃,子玉兵团右翼已经失去保护,如果贸然突进,后路很可能被晋军所截断,那将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
身陷险情,子玉犹豫了一下。在他迟疑的时候,楚国左军在晋国上军与中军的夹击下,完全招架不住,很快被击溃。
子玉的中军已经成孤军,如果不能撤出战斗,势必被晋国的三路大军合围歼灭。胜负已判,子玉长叹了一声,无力挽回败局,他下令中军全线撤退。楚军毕竟训练有素,中军在撤退过程中,秩序井然,丝毫没有受到败局的影响,并没有蒙受很大的损失。
单从战斗的结果来看,楚国的损失并非惨重。楚军最精锐的主力部队基本上未受损失,除了阵亡人员外,被俘虏一千多人,被缴获的战车一百辆,陈、蔡两国军队损失要多一些。
尽管伤亡数目并不很大,但是从战略意义上说,楚国遭到其北进中原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失败。这是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一次大战,由于楚国的战败,中原政局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晋国以强有力的手腕,遏制楚国在中原地区的扩张,同时也宣告晋国作为中原霸主时代的到来。
愤怒的楚成王将战败归咎于子玉的一意孤行,他派人严厉谴责:“你如果带残兵败将回到楚国,请问如何面对申、息两地父老乡亲?”楚军阵亡与被俘的士兵,主要来自申、息两地,故楚成王有此一问。子玉深知罪行深重,想自杀谢罪,子西劝道:“还是等待大王的命令吧。”楚成王并没有下达宽恕的命令,刚强的子玉荣誉感很强,很要面子,他知道无法取得楚成王的谅解,最终以自杀的方式谢罪。
从前一年楚军围攻宋国算起,这场战争的波及面极广,是不折不扣的国际大战。大战的两个轴心国是晋国和楚国。晋国的同盟国有齐国、秦国、宋国;楚国的盟友有鲁国、曹国、卫国、陈国、蔡国、郑国、许国。总计十二个国家卷入这场战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年过六旬、历尽艰辛才登上国君宝座的晋文公,终于在风烛残年之际,以一场伟大的胜利,迎来了人生的巅峰时刻。
四、百年霸业的奠基者
城濮之战,使楚成王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北进中原战略,遇到最严重的挫折!中原诸侯国纷纷背叛楚国,卫国与曹国被晋军占领后倒戈,随后郑国也迅速转向。
郑文公在齐桓公时代就开始倒向楚国阵营,这是无力与齐国抗衡下的一种无奈选择。后来慑于齐桓公的实力,又倒向齐国阵营;齐桓公去世后,郑国又摇摆到楚国一方。这个曾雄视诸侯的中原国家,如今已是日薄西山,采取骑墙政策,在大国争霸的夹缝中荡秋千。
城濮之战,楚军失利,郑文公见风使舵,立即把楚国踹在一旁,厚着脸皮向晋文公提出媾和请求。晋文公对郑文公没有好感,当年他落魄的时候,流亡到郑国,郑文公对他很冷漠,这是一个不愉快的回忆。但是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利益的博弈。拉拢郑国,就是打击楚国,雄才大略的晋文公又怎么会以个人的好恶来放弃国家的利益呢?
晋国与郑国签订和平盟约,有郑国作为样板,鲁国、陈国、蔡国等亲楚的国家陆续倒向晋国。
中原新的权力格局形成了。
晋国以无可争议的实力,取代齐国,成为中原诸侯联盟的盟主。
雄才伟略的楚成王被历史开了个玩笑。他是那个时代真正的霸主之一,在他四十年的苦心经营之下,楚国北进中原战略获得巨大的成功,郑国、鲁国、陈国、蔡国、卫国、曹国,包括宋国都一度归顺于楚,只有齐国凭借雄厚的积累顽强抵抗,但仍丧城失地。楚成王的不幸,是遇到崛起中的伟大晋国,城濮之战的失利,使得他被挤出“春秋五霸”的行列,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楚成王的手下败将宋襄公居然在“五霸”中占据一个并不相称的位置。
晋文公却很幸运地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还在数年前,现在的晋文公、当时的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楚成王以诸侯之礼对待他时,他还惊慌失措、诚惶诚恐。此时功成名就的晋文公,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
胜利总是会使人的野心与欲望迅速膨胀。晋文公在流亡时期,长了不少见识,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齐桓公的“霸业”,这使长期奉行孤立主义的晋国,学到了这种新鲜的国际政治玩意儿。
晋文公开始复制齐桓公的“霸业”。这场对楚国的战争,晋文公视之为华夏族的攘夷圣战。
“尊王攘夷”,这是管仲提出的“霸业”模式。如今,晋文公攘夷取得巨大胜利,接下来,要做做“尊王”的功夫。
晋文公搞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献俘”的仪式。那些倒霉的楚军俘虏,被押着穿过王城洛邑的主要街道,从周天子的检阅台前狼狈走过。游街的俘虏超过一千人,还有城濮之战的战利品:楚国的一百辆战车。
周天子与晋文公假惺惺地上演一出早已预排好的戏。周天子赏赐给晋文公一大堆东西,任命晋文公为“侯伯”,即诸侯之长,相当于诸侯联席会议主席。这个名号,其实就是“霸主”的另一叫法,当年齐桓公也拥有这个头衔。周天子表彰晋文公说:“阿叔哇,以后就靠你安抚天下诸侯,为周王室惩治叛乱。”
晋文公假装不敢接受,推辞了三次,周天子也假装坚决不肯,晋文公被迫接受了。这种推来推去的做法,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的智慧,喜欢拐弯抹角的传统实在有其文化根源。
有了“侯伯”这个诸侯盟主头衔后,晋文公当年就风光了一把,先后主持召开两次“国际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原各国领导人,后来秦穆公也来凑热闹。
第一次会议在郑国的践土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晋、鲁、齐、宋、蔡、郑、莒、卫八个国家。这是继齐桓公“九合诸侯”后的又一次重大“国际会议”,齐桓公开创的以诸侯会盟为主的霸业模式得以延续。
这次会议达成一项盟约,称为“践土之盟”,这份盟约是这样的:要共同辅佐王室,诸侯国之间不得互相侵略。若有违背盟约者,将遭神明诛杀,毁灭其军队,不能享有国祚,子孙后代都要遭受祸患,不论老幼,将无一幸免。
看上去更像是一份恶毒的诅咒。
晋国的霸业,从一开始就比齐国多了几分霸气。
这份盟约对中原诸侯形成一种约束力,混战的局面得到遏制,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一面。
第二次会议在晋国的温地举行。与会的国家包括晋、鲁、齐、宋、蔡、郑、陈、莒、邾、秦十个国家。这是秦国首次参加诸侯大会,这个偏远国家也开始积极介入到“国际事务”当中。这次会议决议的精神,是对不顺从的国家实施军事打击,确立诸侯会盟在“国际事务”中扮演联合国的角色。
晋文公以会议主席的身份召唤周襄王,后来孔子评论说:“以臣子的身份召唤天子,这种事不可以作为榜样。”相较齐桓公,晋文公身上多了几分傲慢与霸气。
温地会议还处理了一桩诉讼案,卫国大夫元恒起诉卫成公。
这件事起因是这样的:晋军进攻卫国时,卫国百姓将卫成公驱逐出国都。城濮之战后,曾经投靠楚国的卫成公逃到陈国避难,不敢回国,卫国暂由其弟弟叔武摄政。卫成公派元恒回国辅助叔武,力争与晋国和解。叔武代表卫国政府参加践土会盟,总算得到晋国的谅解,晋文公同意卫成公回国执政。眼看要水到渠成,却节外生枝。
有人暗地里向卫成公打小报告,称元恒打算拥立叔武为国君。暴怒的卫成公不辨是非黑白,当即处死元恒的儿子元角。返回卫国后,卫成公的手下又射杀叔武,元恒狼狈地逃往晋国。
在温地会议期间,元恒正式起诉卫成公。
诸侯盟主晋文公组织一个“临时法庭”会审此案。这是一次重要的“国际审判”,也是对晋文公霸主领导力的考验。卫成公偏听谣言,处死元角,指使部下射杀叔武,罪行昭昭,最终卫成公被判有罪。作为惩罚,卫成公被逮捕,投入周王室的监狱。
春秋时代的诸侯会议与“国际审判”,可窥中国古代政治的成熟。从中我们依稀看到近现代国际政治的某些特色,诸如国际结盟、国际法庭等影子,这一方面见证先秦时代的政治文明,一方面也彰显当时中国人非凡的组织能力。
至此,晋文公无可争议地成为当年的风云人物,继齐桓公之后,又一位“国际领袖”产生了。
当然,诸侯盟主并非谁都能胜任,武力是称霸的基础。
晋文公深谙此道,温地会议后,晋国开始大力扩张军事力量。晋文公在上军、中军、下军三个方面军的基础上,将武装力量扩大一倍,另外组建三个方面军。由于礼法惯例只有周天子才可以拥有“六军”,晋国人玩了个新名词,把新三军改称“三行”:上行、中行、下行。
虽然在名称上做了手脚,但是晋国仍然摆脱不了在军事编制上僭越的嫌疑。不久后,知趣的晋文公又将“三行”压缩为两个军:新上军和新下军。这样,晋国的作战部队总共五个军,总兵力在诸侯国中名列第一。晋国一步步地走上军事强国的道路,这是一个军政合一的国家,军队的统帅同时是政权核心人物,这种军政合一制度也为晋国的内乱纷争留下隐患。这个后面再说。
晋国设立五个军,表面上是为了抵御狄人的入侵,其实这不过是个幌子,晋文公的目标是郑国。
晋文公算是有气量的人,并不十分记仇。然而中国有句话:“士可杀不可辱”,对想杀自己的人,可以宽恕他,而对曾经羞辱过自己的人,却非报仇不可,这就是爱面子的文化传统使然。对曾经羞辱过自己的国家及其国君,晋文公一心想着报复。
晋文公在落难时,流亡到郑国受到冷遇,郑国官员叔瞻还曾向郑文公提议,将晋国流亡人士斩尽杀绝,以绝后患。如今,晋文公已垂垂老矣,然而功业正赫,又登上霸主之位,此时不报仇,更待何时?
然而晋文公决意出兵郑国,又不完全是出于个人恩怨。
郑国与楚国土地相接,地理位置十分敏感,是楚国北进中原的一块跳板,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郑国处境尴尬,总陷于大国的包夹之中,起初是齐、楚,后来是晋、楚。在日后漫长的晋楚争霸中,郑国一直是重灾区。
城濮之战时,郑国是站在楚国一方,楚军战败后,郑文公就弃楚奔晋。在诸侯国眼中,郑国是反反复复的骑墙派,并非真心实意归顺晋国,这也是晋文公决意出兵的一个理由。
公元前630年,秋高气爽的九月,晋、秦联合对郑国展开攻击。
秦国为什么要蹚这浑水呢?
秦是一个比较贫瘠的国家,之前很少卷入中原的事务中。秦穆公开始,秦国的胃口变大了,特别在晋国两度易君(晋惠公和晋文公)过程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秦穆公开始了解中原霸业的国际新秩序,凭借自己的铁血兵团,他也想在中原捞些好处。
郑国如何抵挡得住晋、秦两大军事强国猛攻,郑文公把责任归咎于叔瞻,心想:“晋国无非是要报旧仇,当时提议要杀死重耳的人是叔瞻,如果将叔瞻的人头献给晋国,或许可以换得和平。”可怜那位忠心耿耿的大臣,脑袋被砍下来,作为郑、晋谈判的筹码。
晋文公觉得叔瞻的脑袋不够分量,扬言一定要得到郑文公才肯罢休。和谈陷入僵局,没有回旋的余地,只可惜了叔瞻的一条冤魂。
议和的大门被闭上了。郑国根本没法抵抗晋、秦国两国的夹攻,唯一的机会,就是离间晋秦两国的关系。只要秦国退出,郑国还是有机会的。但郑国与秦国素无往来,没有交情,谁可担负起游说秦穆公的重任呢?
这关系到郑国的生死存亡。
大夫佚之狐向郑文公隆重推荐一个人选:离职老干部烛之武。
烛之武!郑文公听了颇为惊奇,因为烛之武在任职期间,始终未得到重用,默默无闻。熟悉烛之武的佚之狐心中却很明白,老干部胸怀韬略,有勇有谋,是与秦穆公谈判的最佳人选。
郑文公仿佛是抓到一根救命稻草,赶忙请来烛之武,不想却碰了不软不硬的钉子。烛之武以“年轻时尚且未受重用,现年老更不顶用”为由,拒绝郑文公。郑文公又是自我检讨,又是摆出国家大义。烛之武这位老臣一颗滚烫的爱国心被打动了,决心为国家的存亡而赴汤蹈火。
当时秦军驻扎在城外氾水南岸。是夜,烛之武被放在大篮子里,从城墙上吊下来,秘密地前往秦军兵营,要求会晤秦穆公。
烛之武虽然老了,思维却仍然异常敏锐。他深知两个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友谊,只有永远的利益。表面上晋国与秦国正处于蜜月期,然而貌合神离。晋文公已是号令中原的盟主,野心勃勃的秦穆公自然不肯居其下,出兵郑国,无非想捞取一些油水,将势力切入中原地带。
烛之武一针见血地对秦穆公说:“如果郑国灭亡,只会使晋国坐大。秦在晋的西面,郑在晋的东面,秦与晋倘若灭了郑国,晋国近水楼台先得月,将独吞郑国土地,秦国只能坐视晋国的版图扩大。出了力气,却只是使邻国更加强大,得不到实际的好处。”
秦穆公当时力助晋文公上台,是冲着建立一个亲秦的晋政权。但是晋文公的势力扩张得太快,远远出乎秦穆公的意料。短短几年时间,晋国无论在实力上还是在国际影响力上,都超过秦国。秦穆公心中有些郁闷,烛之武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烛之武估摸着秦穆公的心思,把更狠的话放出来:
“晋国人多忘恩负义,想当年您帮助晋惠公夺得政权,晋惠公答应要送给秦国河东之地,结果怎么样?贵为国君,居然食言,不仅没有把地献上,甚至秦国闹饥荒时,拒绝施予援手。这些都是您经历过的,晋国人是不守信用的。”
这些话说到了秦穆公的痛处,晋文公的前任晋惠公和晋怀公,均受过秦国恩惠,但最后不都是忘恩负义之辈吗?更何况如今晋国势力如日中天,秦穆公固然是一匹西域之狼,可是晋文公是西北之虎,把郑国这头绵羊吃掉后,虎会给狼留下一点带肉的骨头吗?
秦穆公一转念,与其让晋国吞掉郑国,倒不如由秦国独吞。
思维敏捷的秦穆公一边听烛之武滔滔不绝地游说,一边在心里盘计着独吞郑国的计划。烛之武说完后,秦穆公的主意也定了,他说:“先生所言甚是,寡人已经决定退出战争,愿意与郑国结为盟友,并派驻一部分军队,帮助抵御晋军的进攻。”
烛之武听了大喜,这次外交谈判的任务圆满完成,他成为拯救郑国的英雄人物。当然这其中的因素,除了烛之武的游说外,更重要的是秦国不愿意与晋国分享胜利的果实,秦穆公背后的真实目的是独吞郑国。秦穆公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位将军率部协助郑国守卫都城,并长期驻扎在郑国。三年之后,秦穆公企图通过这批秦军,里应外合,独吞郑国,但这个阴谋最后破产。这是后话,留待后文详述。
烛之武成功离间秦国与晋国的关系,保全了郑国,他也成为后世纵横家的先驱。春秋战国特殊的时代背景,为辩才无碍的智者施展才智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得历史更为精彩与扣人心弦。
秦国突然倒戈让晋文公感到吃惊。在这个利益重于一切的时代,国与国之间哪有友谊可言。秦穆公随便说了几个理由:这次战争是晋文公的个人恩怨引起的,秦国不卷入晋与郑的纠纷中;向郑国派驻军队,是要维持国际秩序的公正性。
晋国将军们对秦穆公出尔反尔的态度非常愤怒,提议对正在返国途中的秦军进行截击,趁机歼灭秦军的主力。
晋文公摇了摇头:“秦国有恩于我,我不能像前任惠公、怀公那样恩将仇报。况且秦国还是我们的重要盟国,暂时没有必要得罪。”便下令晋国大军撤出郑国,打道回府。
然而,晋秦的裂痕已经产生,只是晋文公明智地选择容忍,使得两国关系暂不至于恶化。
围郑之战后的第三年,晋文公病逝,在位共计九年。
大器晚成的晋文公,仅仅用几年的时间,便使晋国由保守走向开放,建立中原霸权,击退强楚。与齐桓公霸业不同的是,晋文公开创的晋国霸权,乃是一个长期霸权,由此开始,春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晋楚争霸的时代。
晋文公的去世,使晋秦关系迅速恶化。继任者晋襄公刚刚上任,便迅速转变对秦的政策。山雨欲来风满楼,晋与秦这两大强国,将兵锋再起,究竟谁才是强者中的强者呢?
我们把晋国的故事先放在一旁,来看看秦穆公如何造就秦国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