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人才济济
皇帝最喜欢的永远不是那种才能过于强大以至于威胁到自己统治的,皇帝喜欢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忠。既然大家的才能是差不多的,我为什么不用一个对自己忠诚的人?
张安世曾经有一次推荐了一个人,后来那个人也算是知恩图报,想感谢张安世,却被严词拒绝了。
可能大家看起来觉得:这不就是不收不义之财吗?这顶多说明他清廉公正,这和忠有什么关系?
但是细细想来,这也说明了什么?哪怕是我举荐的你,我也不是和你一伙的,别套近乎。也就是说这个人不结党。众所周知,古代那个党羽势力是非常强大,如果党羽势力一旦发展到一个阶段,就有可能会干扰整个行政体系,最后制约皇权。
皇帝这一看:好!这个人没有野心,这就是贤臣!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人。因此把他安排到了光禄勋,光禄勋是干嘛的呢?掌握朝廷的禁卫。简单来说,就是皇帝的保镖。
可以说,这一点就可以看出皇帝对张安世的信任。
这个张安世与霍光相比,更成功的就在于子女的教育。从他自己开始,他厉行节俭。尽管他家其实比霍光家有钱,但是从不随便挥霍。
而且张安世注重培养儿子的真实才能,我们从一点就可以看出一个特点,他的儿子张千秋在带兵打仗时利用其超乎常人的记忆力,画出了地图,让周围的人是叹为观止。
因此,几度风波过后,张安世和他的家族依旧充满活力。
那么与张安世同时期的还有一个贤臣,那就是魏相。
魏相其实是在平定霍氏之乱中立了大功。原来为了减轻皇帝负担防止小人为祸,汉朝规定奏章有两份,在上书皇帝之前先交给尚书府审阅,尚书府觉得这奏章正常才会继续上传给皇帝。这样子可以大大减轻皇帝的工作量。
但是,这个流程的弊病太过明显:尚书不会扣留对自己不利的吗?而霍氏家族之前一直把握这里,所以也导致有些弹劾信根本到不了皇帝哪里。
魏相发现了这个问题,觉得还挺让人头疼的,有一天就面见汉宣帝,和他说了这事,也提醒汉宣帝一定要想一想这事情。
汉宣帝其实早就怀疑霍氏家族不干正事,但是一直没有人检举揭发,也是非常奇怪,这次才如梦初醒,赶紧修改了规定:直接报送皇帝。
这样一来,消息能上传下达,极其方便。这个政策的修改也为后来检举揭发一些不忠的臣子。
霍氏被平定之后,魏相自然也就被推到了一个相当高的地位。
就在汉宣帝励精图治整顿吏治之时,欠打的匈奴又想惹是生非了,在西域是横行霸道,似乎不把汉朝放在眼里。
汉宣帝和赵充国(也是麒麟阁十一功臣)的意思是:现在匈奴正好势力不强,他们还敢惹事?我们干脆打他一顿,打到这狗东西不敢再踏一步。
魏相却跑了出来:“老大,别吧。能不打就不打。”
为什么?他打我们盟友啊。
“但是老大,现在匈奴对我们是毕恭毕敬啊,碰到我们的人越过边境都完好地送回来,我们再打,那就是不仁不义啊。”
汉宣帝一想,匈奴虽然在西域嚣张,但是并没有在太岁头上动土,也就打消了讨伐匈奴的念头。再说,打仗就意味着消耗国力,不是必须打的仗,就好就不要打。
可以说,魏相起到了一个辅助汉宣帝恢复国力的作用。
不过过了两年,匈奴没来,西羌来了,冲着汉朝来了,逼迫汉王朝必须和他们干架了。
这可不能再退让了。
但是这时候汉宣帝手下的大臣已经走掉好几个了。张安世死了,右扶风没了,就连赵充国也垂垂老矣,简直不能再用了。
那么汉宣帝怎么对付来势汹汹的西羌?
就在汉宣帝焦头烂额时,有一个人站出来替他排忧解难。
这个人是谁?能不能帮助汉宣帝解决这个心腹大患。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附:麒麟阁十一功臣:霍光,张安世、韩增、赵充国、魏相、丙吉、杜延年、刘德、梁丘贺、萧望之、苏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