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本书框架安排
一、本书内容安排
本书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相关测度方法的研究;第二部分是在一维与多维视角下减贫的评价研究。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全球视角下的贫困研究与中国减贫。该章主要从历史和国际的角度,分析了贫困研究概念的演化、多维贫困概念的提出、中国和世界在一维贫困标准下取得的成就、中国减贫实践对多维贫困的需求等,作为对一维和多维贫困研究的背景介绍。
第二章是一维视角下贫困测度研究。由于多维贫困指数的构造建立在一维贫困基础上,因此该章先对一维贫困标准下贫困的识别、测度与不同贫困指数所满足的公理性质进行了初步研究,作为后面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的基础。
第三章是多维视角下贫困测度研究。该章共包括六节。第一节讨论了扩展贫困概念内涵的必要性,这是开展多维贫困的理论基础;第二节是多维贫困测度思路;第三节是多维贫困测度的公理化方法;第四节是计数方法框架及AF方法;第五节是多维贫困指数构建的不同加权方法;第六节是模糊集方法测度贫困。
第四章是中国多维贫困的实证测度。第一节是中国近年来多维贫困的程度及变化,本节采用CHNS和CFPS数据库对中国多维贫困指数进行了测度研究,其中包括AF方法和模糊集方法等。第二节是对不同加权方法下的多维贫困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讨论了权重选择对计算结果稳定性的影响。第三节是利用模糊集方法进行多维贫困的测度。第四节则对该章测度结果和相关测度技术进行了小结。
第五章是基于分层模型的减贫效应评价。扶贫政策包括多种政策,针对教育扶贫政策和转移支付扶贫政策,该章分两节进行了讨论。该章将分层模型引入减贫效应研究,不仅仅在微观层面讨论了这两种政策对贫困的效应,同时还在宏观层面讨论了地区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对微观减贫效应的提升或制约作用。
第六章是多视角融合下的减贫分析。第一节讨论了一维与多维标准下贫困关联性的研究方法,设计了漏入率、漏出率等指标;第二节对双标准下的致贫因素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二者的不同,并提出如果按照深层次扶贫理念,也即能力扶贫的思想,收入贫困识别标准有所单薄,因此应该将两个标准兼而顾之;第三节是将宏观与微观视角相结合对贫困进行的研究,讨论了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与微观减贫在地区层面的匹配问题,指出不匹配问题主要应该考虑宏观收入分配格局;第四节则是从动态角度进行了对贫困的分析。
第七章是研究展望,就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相对贫困标准下相关数据准备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二、本书的研究价值
联合国放弃人类贫困指数HPI,而采用多维贫困指数MPI,标志着多维贫困的理论在国际机构层面被认可,这将引导着未来贫困研究的实践导向。因此本书选择从多维角度对贫困开展研究,是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也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当前多维贫困研究受到广泛认可的情况下,本书丰富了当前多维贫困的研究。中国目前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本质上体现了一定的多维贫困思想。因此本书对于中国当前和今后的贫困识别和扶贫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书希望能够系统地对多维贫困测度的方法论及方法进行研究,并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明确各种方法的利弊及适用性以及在未来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地,本书还考察了多维贫困在实践中的应用,讨论了贫困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扶贫政策的减贫效应。本书结合具体问题设计了许多相应的研究方法,如在将微观与宏观角度结合起来进行的分析中,设计了象限法;将一维与多维角度结合起来进行的研究中,设计了漏入率、漏出率等指标进行研究;在对政策效应进行评价时,将分层模型创新性地引入进来。
在实践中,中国目前对贫困人口的识别仍主要依靠收入贫困线。随着中国扶贫工作的深入,从仅重视一维贫困到重视多维贫困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因此多维扶贫思想在实践中应该逐渐有所重视和落实,在政府统计实践中也应该逐渐引入多维贫困指数的监测与评价。
根据多维贫困的基本思想,未来中国在识别贫困人口时可以从多个维度多个指标来识别,并编制中国的多维贫困指数,这样可以与国际上多维贫困指数衔接起来,灵活开展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多维贫困的比较和判断。实践中对贫困效果的评价也可以根据多维贫困来开展。
三、本书的不足之处
贫困研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方法问题还有很多。本书对一维和多维视角下贫困测度的基本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同时也结合调查数据库对相关政策的减贫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本书缺乏自主开展的实际调查。希望在以后的课题研究中,在有充足经费资助的条件下,能够对我国的贫困现状进行深入调研。
第二,本书主要使用微观调查数据库进行实证分析,但受到微观调查数据库调查内容、调查时间的限制,使得在不同调查数据库之间不能直接进行比较。
第三,后续对于多维贫困的政策及其评价还需要有深入的研究。
第四,后续需要充实相对贫困方法及应用研究。
附1: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1. End poverty in all its forms everywhere.
2. End hunger, achieve food security and improved nutrition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3. Ensure healthy lives and promote well-being for all at all ages.
4. Ensure inclusive and equitable quality education and promote lifelong learning opportunities for all.
5. Achieve gender equality and empower all women and girls.
6. Ensure availability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water and sanitation for all.
7. Ensure access to affordable, reliable, sustainable and modern energy for all.
8. Promote sustained,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full and productive employment and decent work for all.
9. Build resilient infrastructure, promote inclusive and sustainable industrialization and foster innovation.
10. Reduce inequality within and among countries.
11. Make cities and human settlements inclusive, safe, resilient and sustainable.
12. Ensure 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 patterns.
13. Take urgent action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
14. Conserve and sustainably use the oceans, seas and marine resourc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5. Protect, restore and promote sustainable use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s, sustainably manage forests, combat desertification, and halt and reverse land degradation and halt biodiversity loss.
16. Promote peaceful and inclusive societ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vide access to justice for all and build effective, accountable and inclusive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17. Strengthen the means of implementation and revitalize the Global Partnership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附2: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贫困相关指标
1.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贫穷
1.1到2030年,在全球所有人口中消除极端贫困,极端贫困目前的衡量标准是每人每日生活费不足1.25美元。
1.2到2030年,按各国标准界定的陷入各种形式贫困的各年龄段男女和儿童至少减半。
1.3执行适合本国国情的全民社会保障制度和措施,包括最低标准,到2030年在较大程度上覆盖穷人和弱势群体。
1.4到2030年,确保所有男女,特别是穷人和弱势群体,享有平等获取经济资源的权利,享有基本服务,获得对土地和其他形式财产的所有权和控制权,继承遗产,获取自然资源、适当的新技术和包括小额信贷在内的金融服务。
1.5到2030年,增强穷人和弱势群体的抵御灾害能力,降低其遭受极端天气事件和其他经济、社会、环境冲击和灾害的概率和易受影响程度。
1. a确保从各种来源,包括通过加强发展合作充分调集资源,为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提供充足、可预见的手段以执行相关计划和政策,消除一切形式的贫困。
1. b根据惠及贫困人口和顾及性别平等问题的发展战略,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制定合理的政策框架,支持加快对消贫行动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