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孩子婷婷和她父亲的故事
近来,周婷婷的名字在南京市中小学中几乎无人不知,因为她刚刚荣获1991年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的称号。在小学期间,婷婷就以优异的成绩连跳两级,4年读完了6年的全部课程;8岁时,用了10天的时间背下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1000位数字;10岁时,被评为全国百名好少年;11岁荣获全国十佳少先队员称号并与其父合出了一本书《从哑女到神童》,其中,有她6万余字的文学作品。
看到婷婷今天所取得的成绩,谁能想象仅仅是几年前她还是个既聋又“哑”的孩子呢!
婷婷的父亲叫周弘,是个普通工人。从发现婷婷耳聋那天起,他就背着婷婷奔波于全国各大城市之间,希望孩子的耳聋能够治愈,但却一直没有如愿。
在婷婷3岁半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周弘了解到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教会婷婷说话,做到“聋而不哑”。他觉得这也许是一条正确的路。从此,全家人开始了对婷婷的康复训练。但这又谈何容易,多少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有很长一段时间,训练毫无进展,周弘几乎绝望了。
一天中午,婷婷又用手势向奶奶要饼干,奶奶抱着饼干筒让她模仿“饼干”一词的发音。婷婷实在弄不懂奶奶的意图,用不解的目光看着奶奶,伸着小手安静地等待着。几分钟过去了,奶奶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将饼干放在婷婷手里,于是她愤怒了,暴跳着又哭又闹,奶奶有点儿心软了,不想再“为难”宝贝孙女,不过最终奶奶还是咬住了牙,没有马上给婷婷饼干。她深知,必须有一个第一次。就这样,祖孙俩足足僵持了40分钟!突然,婷婷好像悟出了什么,含混不清地憋出了“波单”两个音。奶奶一下呆住了,紧接着便老泪纵横,用最快的速度把整筒饼干都递到了婷婷手里。就这样,一只受伤的小鸟终于起飞了。
有了第一次成功经验的鼓舞,周弘加紧了自己的训练工作,但进展一直不快。经认真思考后周弘认为,耳聋带来的困难使婷婷不能完全按照健全儿童学习口语的方式与速度提高语言水平,必须找到一条适合婷婷学习语言的道路,发挥她的优势,避开她的短处。
如何扬长避短呢?几年后,在回顾以往的道路时周弘谈道:“耳聋给聋孩子带来了学习口语的种种困难。口语发展迟滞是聋孩子共同的弱点。当然,花大气力去攻克口语难关,靠铁杵磨成针的功夫去教孩子是一条出路,但抓住孩子的弱点不放有可能会影响孩子学语的兴趣,绝非上策。应该从认读文字、智力开发的角度入手,增长孩子的见识,在孩子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下功夫,以此来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全面提高,促进孩子体智德美全面康复。”周弘特别注意婷婷能力的发展,他认为,能力的发展比单纯知识的占有更为重要。他不断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鼓励孩子看课外读物,鼓励孩子自己去发现、自己去学习。
就这样,周弘和婷婷在康复之路上不停地前进着,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以想象的困难,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如今的婷婷依旧耳聋、依旧好学、依旧自信。相比之下,周弘可有些变化。以往,他对孩子说:“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以此来激发孩子自信、自尊、自强的观念;现在,他对孩子说:“你能做到的,别人也能做到,”以此来激发孩子取得更大的成绩。他意识到,教育之路永远没有尽头。他决心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不断改进,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自己的女儿、奉献给聋儿康复事业、奉献给特殊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