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和她的聋孩子走过的道路
有心的观众会记得,电视节目“正大综艺”曾邀请过一位母亲和她的聋孩子。母亲叫万选蓉,孩子叫梁小昆。
小昆1岁前体弱多病,因为注射了链霉素而导致严重耳聋。
当时,医生们对于小昆的耳聋束手无策,身为母亲的万选蓉更是深感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精神几乎崩溃了。在四处求治却又一无所获的时候,这位不幸的母亲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多年后她说:“是美国盲聋学者海伦·凯勒的故事激励了我,使我看到了希望。我下决心勇敢地承受这一切,顽强地去迎接命运的挑战,执著地去追求、去奋斗,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都要让我的孩子成为海伦·凯勒式的人。”
在这种精神支持下,万选蓉以母亲特有的毅力开始了奋争。几年后,终于找到了正确的出路——聋儿康复。
小昆5岁时戴上了助听器,开始接受艰苦、漫长的语言康复训练。聋孩子学说话不易,加上那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万选蓉所面临的困难不言而喻。她回忆说:“我每天让他听各种声音,从自然环境声到人们的语言,启发他逐渐学会辨别。同时,选择了孩子感兴趣的一些常用词,一个个耐心地教。花去了3个月的时间、经历了上万次的重复,孩子终于学会了第一个词——妈妈。这一声‘妈妈’包含了多少爱、多少泪呀!这是对我最大的报偿。从此,我更深信,时间在耐心地等待着奋斗不息者的成功。只要辛勤耕耘,总会有所收获。”
毫无疑问,全家人都很爱小昆,他们把自己空闲的每一分钟都花在了小昆的身上,他们像对待健全孩子一样告诉他发生在周围的一切。天亮了,妈妈对他说:太阳升起来了,公鸡叫了,快穿衣服;吃饭的时候,爸爸对他说:今天吃的是什么菜,菜是从哪里来的;晚上看电视,哥哥给他作“同步翻译”,把电视里讲的话对着助听器一字不漏地讲给他听。家里来了客人,首先被介绍的是小昆,同时要求他主动向客人打招呼并端茶送水,以增强他的交往意识。
即便戴上了助听器,聋孩子也不能完全像健全孩子那样接受语言信息,还需借助视觉。为了让小昆看清说话时的口形,上班路上万选蓉从不乘车,也不骑车,无论春夏秋冬,每天都推着一辆儿童车,让小昆面对着她坐,边走边同他说话,直到小昆上小学。
一年365天,问题总是一个个地出现,又一个个地得到解决。到底解决了多少困难,旁人难以想象,连万选蓉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家人的第一个愿望终于实现了,小昆进入了正常小学。开学的那天,小昆穿着崭新的白衬衣、蓝裤子,背着全家人一起精心挑选的新书包,大踏步地走进了学校大门。看着这情景,万选蓉忍不住含着笑哭了,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对于小昆来说,六年的小学生活是在艰苦拼搏中度过的。一个学会说话不久的聋儿,尽管做过充分的入学准备,要和健全孩子一起学习与生活仍然困难重重。作为家长,万选蓉十分清楚,必须帮助孩子寻找一条适合其发展的特殊道路。除数年如一日地对孩子进行学习辅导外,她还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条件鼓励小昆参加各种课外活动,以此巩固和发展其语言,促使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六年中,小昆成长为一个有礼貌、讲文明、尊重师长、生活简朴、热爱劳动的好孩子。他品学兼优,与健全儿童并驾齐驱,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优秀少先队员,多次受到嘉奖。1986年获得海淀区中小学生朗诵比赛一等奖;1987年获得北京市少年宫孙敬修杯故事比赛二等奖并参加拍摄电影《为了残疾人》;1988年获得北京市红领巾奖章并拍了电视专题片《走向太阳》;1989年获得中国好少年好学奖、北京市三好学生称号、全国中小学生作文比赛二等奖。
1989年金秋,小昆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进北京市重点中学师范学院附中。毫无疑问,重点中学招收的都是成绩优秀的学生。面对强有力的挑战,小昆绝不自卑,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名列前茅。此外,还参加了校舞蹈队,是学校“紫竹文学社”社员兼记者,又是班委会干部。
小昆之所以能够健康地成长,除去自己和家长的不懈努力外,与党和政府对残疾人的关怀、社会的支持、同学及老师的帮助都是分不开的。提到小昆所取得的成绩万选蓉深有感触地说:“儿子的失聪,使我体会到聋儿的痛苦;儿子的康复,使我明白了语训工作的重要意义。为了让更多的聋孩子能听会说,我投身到了这个慈母般的伟大事业之中,成为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一名聋儿康复工作者。5年来,经过我和我的同事们的艰辛努力,已有几十名受训后的聋儿进入普小就读,走上了小昆走过的道路。我相信,会有更多的聋儿比小昆康复得更好,中国的聋儿康复事业一定会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