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谈心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讲 让阳光照亮心灵

——公务员的情绪管理

一、情绪和情感以及对人产生的作用

二、人为什么会有负面情绪

三、我们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

问答

时间:2010年3月21日

地点: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礼堂

主题: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心理学系列知识名家讲座

主讲人简介:

杨凤池,现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心理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特殊职业群体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知名专家。

自1985年开始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经验。1995、1996和1997年三度赴意大利进修,学习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技术。1996年获得国际本体心理学会颁发的“临床心理学家”资格证书。1997年6月参加瑞士日内瓦国际心身疾病研讨会,1997年10月参加莫斯科第一届世界本体心理学年会,并做大会发言。2000~2003年接受中德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系列培训,取得了毕业证书。

杨凤池教授开展了大量心理学社会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他曾经为“神舟飞船”系统工程技术人员、中央驻京机关干部、国际航空公司、首都机场集团公司等全国各地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和高校大学生做过心理减压讲座,并参与黑龙江洪灾灾后心理救援和“非典”心理干预工作。他的活动经常被中央和地方媒体报道,还经常应邀在电台和电视台主持心理咨询节目,长期担任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节目特邀专家主持。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有机会跟大家见面,一块儿分享心理健康相关的话题。我在首都医科大学工作,从事心理学的教学、科研、临床心理咨询、治疗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我经常会收到一些求助信或电话,主要涉及的都是情绪方面的问题,比如烦躁、郁闷、紧张、焦虑、恐惧、食欲下降、睡眠不好等等。不管是家人、同事、亲戚还是朋友,不管他们有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我们看到的也经常是情绪问题,简言之,就是不高兴。所以好多人经常考虑的问题就是怎么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好、控制好、管理好,这就是我今天所讲的内容。一般大众或者非心理学专业的人士,在说情绪的时候通常会把压力因素引进来。就是说我之所以情绪不好,是因为有压力。所以现在有两类讲题,一类叫“情绪管理”,另一类叫“应对压力”、“减压”。为什么呢,因为情绪和压力这两个词可以让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人更容易理解。

我今天的题目叫“让阳光照亮心灵”。这个题目听起来好像不是特别理论化,有一点通俗,还有点文学描写色彩,不太像专业讲座。因为我今天确实不准备做专业理论讲座,理论要面对的都是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我今天用这个题目,就是想跟大家聊家常、讲故事,不用专业术语,但在这里头渗透着我所理解的心理学的学问。当然,我也尽可能给大家一些概念,让大家能够在心理学框架、范围和一些概念思考里,找到心理学和我们生活的关系。

什么叫“让阳光照亮心灵”?挺通俗的一个表达,但里面有心理学的意义。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这个故事可能很多年轻人都读过。

有一个老大妈,她有两个儿子,都在外面做生意,一个卖布鞋,一个卖雨伞。每天早晨一起来,老大妈就搬个小板凳坐在房檐下看天气。当天气阴沉的时候老大妈就唉声叹气。邻居问她:“您怎么不高兴啊?”大妈说:“今天阴天,要下雨了,我儿子是卖布鞋的,下雨天布鞋就卖不出去了。”当天气晴朗的时候,老大妈也唉声叹气。邻居就奇怪了,问她:“您为什么又不高兴了?天气这么好。”于是老大妈又说了:“我还有一个儿子是卖雨伞的。他今天雨伞生意可就不行了。”看老大妈每天总是唉声叹气,邻居就出来做心理医生了,说:“大妈您换一个想法不就高兴了,天气阴沉的时候您就想‘小儿子的雨伞要卖光了’;天气晴朗的时候您就想‘大儿子的布鞋生意将特别好’,这样不管天气如何,考虑到儿子的生意都会特别高兴。”

大家看,当老大妈每天特别高兴的时候,阳光就照耀老大妈的心灵;当老大妈不高兴的时候,乌云就笼罩老大妈的心灵。按照这个原理,各位每天是怎么一个状态?你们做公务员很不容易,在中央国家机关做公务员就更不容易了。因为你们在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里工作,一般公众会怎么看你们?他们想的是,你们的位置是那样的高,有那么重要的权力在你们手上,是那样的荣耀。我因为工作的关系也去过卫生部、教育部、科技部办事,可能你们没准就在现场。我看见年轻的官员飒爽英姿,长着国字脸,让我看到他首先想着他代表的是国家。当他们说,您等等,回头我再给您消息时,我就感觉沉甸甸的,心里想,领导研究后到底是批还是不批呢?

通常我们进入这些单位,看到牌子上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某部”,就会把许多美好的想象赋予这些年轻的官员。我们想,人家位置显赫,权力巨大,一定过着体面、令人神往的生活。其实,很多人进入中央国家机关之前可能跟我有一样的想法,但是进去以后感觉怎么样?是我刚才所说的那种感觉吗?如果你感觉不是这样,正常吗?你原来没有进去的时候想象的多好,进去之后如果真跟想象的一样,正常吗?不正常。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ABC理论认为,一个人的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不是由诱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人对诱发事件的评价和认知B(belief)引起的。诱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诱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这种信念也称为不合理信念。

不合理信念包括:绝对化要求、过分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的想象等等。

心理学行内有一种公认的表达,就是人的大部分烦恼都来自于用想象代替现实。你们同意这句话吗?不用说去国家机关工作,就是年轻谈恋爱的时候也一样。谈恋爱的时候不管跟谁,你想象当中有不好的吗?当然是想象得非常好,才容易谈上的。但是谈上以后怎么样,发现不那么好。但是这正常不正常?正常。说明这是真人,是活人。结婚以后又不好了,正常吗?正常。因为没结婚之前不会朝夕相处。当然有一些年轻人没结婚就开始朝夕相处,有胆识,但这种人特别容易结不成婚。有一些年轻人,其实也老大不小的了,问我,你看我怎么老谈恋爱结不成婚啊?我问,那你怎么个谈法?他说,我谈了好几个啊,谈了就租房子一起住。我问,那你这是恋爱状态还是婚姻状态?我现在50多岁,有一点保守、传统。回想起我当时谈恋爱的状态,一个星期见一次面,各自以工作为主,见一次面两个小时,晚上还得早回家。男同志没事儿,女同志晚回家不安全。见面的时候谈什么?谈革命理想,党中央又出了什么新的指示,自己怎么努力奋斗,最近国际国内出了什么大事,顶多再多谈一两本小说,这就算有点儿资产阶级情调了。在这两个小时里,双方都拿出最佳表现呈现给对方,然后又分开了。一星期见一面,这点有限的时间,都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显现出来,把其他对方可能不喜欢的都藏起来,所以越想越觉得对方好。等到结婚天天住一块才发现,你睡觉打呼噜,你经常不洗袜子,你脚臭,好多原来不知道的不好的一面就慢慢显示出来了。但是来不及了,结婚了,登记了。恰恰在这种磨合当中,双方加深了对对方的深刻理解,感情与日俱增。什么叫有感情?不是看见你没毛病我爱你,而是看见你一堆毛病仍然爱你,这才是有感情。

工作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原来想着在国家某某部工作该多棒,当个什么部长、副部长、处员、科员的,觉得特别光荣、神圣。我们想的是,到那里工作以后,国家都安排好了,什么后顾之忧都没有。但这不过是美好的想象,党中央、国务院也确实想把大家安排成这样,但这也是他们的美好想象。现实怎么样,在座的你们最清楚。清楚以后该怎么办,这才是一个真实的现实。在这样的现实下怎么努力工作,怎么让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都有好感觉,这才是心理学能帮助大家的地方。

我在中央电视台做了五年《心理访谈》节目,每一次来访者进屋的时候都特别困惑地问我,我们有苦恼,是因为现实的很多事情让我们苦恼,跟你说说,你能解决吗?你解决不了,你能做什么?比如,我老公有外遇,我儿子离家出走,厌学,我跟你说了,这些就能变化吗?我存在的现实问题告诉你之后,能有变化吗?如果不能有变化,我跟你谈什么啊。

全社会都有一个误区,认为心理学就会讲一些大道理,跟思想教育差不多。我希望今天讲了以后各位能有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心理学跟那些完全不一样。如果是一样的,干吗还单独成立一个学科叫心理学?心理学不同于一般的说教,并不只是讲述一些严肃的“大道理”,也不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它是一门学科,有自己独立的理论、独特的视角,有特殊的技术手段帮助人们从苦恼当中走出来,走向健康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