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国文明与丝绸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帕提亚帝国与丝绸之路

帕提亚是公元前3世纪中期从塞琉古王国独立出来的一个王国。创立者是活动于里海东南的一支游牧民族帕尔尼人的首领阿尔萨息(Arsaces)。张骞初到中亚,始闻该国,称其为安息。据近世学者考证,安息之名,来自“Arsak”之谐音,故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安息,实则西方古典史料中的帕提亚王国。[1]该王国在公元前2世纪中期迅速崛起,建立起了以伊朗高原为中心,东到巴克特里亚、西到两河流域的大帝国。公元以后,它与罗马帝国、贵霜帝国和汉帝国并立于欧亚大陆,成为这一时期欧亚大陆政治格局的主导者之一。由于伊朗高原地处欧亚内陆、丝路要冲,属于地中海文化圈、波斯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以及汉文化圈的相互交汇地带,是连接欧亚大陆东西两端的枢纽,所以,帕提亚与丝绸之路形成了某种特殊的互动关系。从整个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来看,不论是在丝路的开通、延伸还是丝路贸易的开展,或是在丝路文化的交流等层面,帕提亚都曾扮演了极为特殊的历史角色,对丝路之路本身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界一般将公元前247年和公元224年分别定为帕提亚的起止时间。由于帕提亚史研究资料奇缺,西方学术界往往依据帕提亚钱币所反映的信息和历史特点,将帕提亚历史划分为国家形成时期(公元前247—前172年)、“爱希腊(Phil-Hellenistic)”时期(前171—公元10年)、“反希腊(Anti-Hellenistic)”时期(公元10—公元162年)和帝国衰落期(公元162—公元224年)等四个阶段。[2]也有学者将公元以前的近两百年归为“爱希腊”时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从米特里达提一世始,“爱希腊”的口号出现于其钱币上。从公元1世纪开始,帕提亚的统治者开始有意识地恢复波斯传统文化,虽然帝国的钱币还是保持希腊式钱币的形制和“爱希腊”的铭文,但国王的王冠波斯化了,希腊语铭文也变异极大,难以辨认,极个别钱币上开始出现阿拉米亚字母拼写的帕拉维文。这与希腊化王国此时不复存在有关,也与帕提亚的伊朗化有关。以公元前后作为帕提亚文化倾向变化的分界是有一定合理性的,但这一时期帕提亚到底是“去希腊化”还是“反希腊化”,尚有待讨论。但帝国的兴衰与丝路整体,尤其是与丝路西段的发展密切相关,倒是一个公认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