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村故事·特产特品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衢州市衢江区宝山村

宝山枇杷

衢江区杜泽镇宝山村,位于杜泽镇西北角,距集镇3公里,因村中有一座山叫“宝贝山”而得名。宝山村地势较高、风景宜人、群山环绕。西南面与周家乡后堆村相连,村庄被杜板公路分为“上祝”和“下祝”,东西地域沿杜板公路约2公里。全村共有6个自然村,辖11个村民小组,共458户1504人,山地3500多亩、园地330亩,其中“祝”为村中主要姓氏。

宝山村是远近闻名的“枇杷村”,种植枇杷为当地农民的重要收入之一,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且每年都递增300亩,是全区枇杷种植面积最多、产量最高的村。宝山枇杷(图3-5)历史悠久,远近闻名。这里的土质很适合种枇杷,果子特别甜,分黄、白两种,为衢江区名产。在徐霞客游记中就有相关文字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在上海、杭州一带就享有盛名。

图3-5 宝山枇杷

宝山村的枇杷种植可以追溯到1000多年以前。据记载,1275年初夏,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衢州,品尝到宝山枇杷后赞不绝口,就把这种神奇的果子称为“中国的金丸”。宝山枇杷林围绕灶头山而长,据说,古时此山曾挖空烧过炭,后废弃,留下一种特别适宜枇杷生长的矿物质,因此,就有人在山上渐渐种起了枇杷,这一种就种了上千年。

从古至今,宝山村村民的生活都与枇杷息息相关,有俗语佐证:“小小枇杷一树金,以前养命,如今致富。”这里的枇杷肉柔汁多、甜酸适度,它可是村里的品牌树、农民的发财树。1000多年前,大自然就在宝山村洒下了枇杷的种子,漫山遍野点点金黄,长满了成片的野生白枇杷。枇杷被称为“果之冠”,不仅味道甘美、形如黄杏、肉质细腻,每年三、四月份为盛产的季节。同时,枇杷果富含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是营养丰富的保健水果,可用于治疗肺热和咳嗽、久咳不愈、咽干口渴及胃气不足等病症。枇杷还富含纤维素、果胶、胡萝卜素、苹果酸、柠檬酸、钾、磷、铁、钙及维生素A、B、C。丰富的维生素B、胡萝卜素,具有保护视力、保持皮肤健康润泽、促进儿童身体发育的功用,其中所含的维生素B17,还是防癌的营养素。它可促进食欲、帮助消化;也可预防癌症、防止老化。

枇杷的观赏价值也相当高,树形优美,冬花春实,花期长达3个月,花香浓郁,叶片四时不凋,婆娑可爱,果色金黄,点缀于万绿丛中。“树繁碧玉叶,柯叠黄金丸”,极富观赏价值,深受大家的喜爱。

围绕着枇杷,宝山村有很多的故事和传说。其中“十八金罗汉”的故事流传甚广。据说,本村后面有一座山叫紫金山,又叫金销山,现在叫独头山。很久以前,有一村民在山脚下种了一棵枇杷树,枝叶茂盛,但不结果。转眼到了春天,村民只在树上发现了一个枇杷,色泽金黄,足有拳头大小。瓜农十分好奇,于是摘下这个枇杷放在家中,多月之后,仍然保存完好,没有腐烂。有一天,一个高僧途经宝山村,来到村民家中,看到了这个枇杷,告诉村民一个秘密,原来这个枇杷是紫金山山门的钥匙。村民拿着枇杷来到紫金山,果然山门打开了,村民跑进去一看,大吃一惊,山洞里坐着十八尊金罗汉。其中有一尊面容丑陋,而其余十七尊面容姣好,金光闪闪。村民抱起一尊面容姣好的往外跑,放到外面就抱起第二个,等他抱起第二个的时候,没想到第一个又回到了原先的位置,如此来回所有金罗汉又回到了山洞。这时山神说山门马上就要关闭了,村民只好两手空空地走出了山洞,一个金罗汉都没有得到。原来,那尊面容丑陋的就是其余十七尊金罗汉的母亲,如果村民将那尊丑陋的抱出来,其余的十七尊自然就会跟着出来,村民后悔莫及。因山中藏有宝贝,该山被称为“宝贝山”,山下的村庄就叫宝山村。这个代代相传的故事仿佛也在诉说着一种孝道。同时也暗示后人们,枇杷是开启宝藏大门,通向致富之路的“金钥匙”。

这漫山的枇杷树正是大自然赐予宝山村的“宝贝”,村民们渐渐不满足于自己品尝,开始在自家的山地里嫁接、栽培枇杷树。到了20世纪80年代,几乎每家每户都种起了枇杷,从那时起,枇杷树就成了村民们的“摇钱树”。村里的老人回忆,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枇杷就能卖到2元多一斤,再加上村里土地适宜种植,不需要多施额外的肥料,只需低成本就能种出个大、味甜的宝山枇杷。村民们翻山越岭,挑着一担担枇杷走出了大山,换回了金钱。宝山枇杷由此名扬海内外,并成为杜泽枇杷的黄金名片。目前,全镇种植枇杷3000多亩,平均亩产500公斤,总产量3000多吨,村里400多户农家90%以上种植枇杷。

如今,勤劳智慧的宝山村村民又进一步改良了枇杷的品质,与10年前相比,不仅产量骤增,品质和价格也有了较大提高。村民潘土金是首届宝山枇杷文化周大红袍枇杷的金奖获得者。他50年前嫁接的18棵枇杷树就像他的名字一样,土里藏金,树干直径达30多厘米。他种的大红袍枇杷果形大、色泽亮、糖度高、皮薄鲜嫩,一棵树就产果两三百公斤。他精心挑选的2.5公斤最满意的枇杷送到镇里参赛,一举夺魁。

枇杷的品牌效应更为当地农民带来了经济效益。在村妇女主任陈美莲家里,王站长操起计算机算了一笔账:全村年产枇杷120万公斤,按每公斤均价8元计算,总收入可达960万元,平均每户2.7万元,产量、均价都比过去翻了一番。

(杨丹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