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的作业与技术管理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现代物流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 成本收益分析法

成本收益分析能够从经济性层面出发对投入和产出关系进行科学分析和评价,从而为行为主体的未来预测和行为决策提供指导和依据,以此保证未来预测目标的实现。在经济领域,成本收益法是最基本、最核心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以效用最大化为出发点,对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基于成本最小条件下的效益最大也将成为经济主体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目标。

该方法的理论基础为:以特定支出目标为出发点,首先设计若干个可供选择的支出目标实现方案,其次借助相关技术方法对不同实现方案的成本与收益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在综合考虑相关因素的基础上确定最佳方案,达成特定条件下的最佳综合效益。

成本收益法的基本实现流程为:①对目标行为的机会成本进行分析和确定;②对额外效益进行合理估计;③明确必要的成本费用项目;④对未来成本和收益的时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⑤对部分量化难度大的成本、效益指标进行科学评估。

常见的成本收益法具体如下:

(1)净现值法。该方法通过计算分析某项投资方案未来现金流收益所对应的当期折现值同投资成本的差值判断其投资价值。在净现值计算过程中,净现值法以净现金收益的现值及投资总量为依据进行计算分析,根据不同方案的净现值计算结果进行比对,从而选取净现值最高的方案为最佳投资方案。如果净现值出现了负值的情况,则优先进行排除。对于其他净现值为正值的方案来说,其取值结果越大表明投资效益越高,方案也越科学有效(周润书,2019)。这种直观的分析方法能够为投资决策提供一种便捷、高效的分析工具。

(2)现值指数法。该方法具体以现值指数指标的计算结果为依据对投资方案的价值进行评估分析(王湔璋,2015)。其中的现值指数的含义是未来收益的总现值在初始投资额总现值中所占的比例,这一指标体现了单位投资能形成的未来收益所对应的现值。

(3)内含报酬率法。该方法具体以未来现金流入现值与流出现值相等时的贴现率作为内含报酬率进行研究分析。这一方法能够计算确定投资净现值收益为零时所对应的贴现率。这一方法能够比较准确地对比分析不同投资方案的相对优劣程度(杨洋、李丽娟,2018)。接受内含报酬率超过资金成本率的方案,并优先选择内含报酬率最高的方案。

在具体应用中,三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各有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从中选择最佳方法。通常情况下,净现值法多适用于整体性显著的投资项目,此类项目往往无法分割;而现值指数法则一般适用于可分割的投资项目;内含报酬率则更多用于对收益重复投入项目的综合效益分析。

二 盈亏平衡分析法

该方法也叫作保本点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具体以产品业务量、成本、利润等要素为基础,对其相互制约的内在关联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对特定关系下经营效益进行量化分析。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成本和利润是收入的构成要素。若利润为零,那么企业的收入和成本将相等。成为为固定成本与变动成本之和,收入可通过产品单价与销售量的乘积进行计算,然后根据销售量与单位变动成本对总变动成本进行计算,最终得到以下详细计算公式:

销售量×价格=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

基于以上公式,可得:

盈亏平衡点(销售量)=固定成本/每计量单位的贡献差数

常见的盈亏平衡法主要包括:

(1)基于分析方法的差异分为图解法、方程式法等不同方法;

(2)基于要素函数关系特征具体分为线性分析法、非线性分析法等;

(3)基于产品类型数量分为单一产品分析、多产品分析等方法;

(4)基于货币时间价值是否作为考虑因素分为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等。

盈亏平衡分析法具体以盈亏平衡点的计算对投资项目的成本收益关系进行评估分析,能够综合考虑各类影响因素对投资效益的影响作用,在全面准确把握收益可能的基础上,根据预期综合收益的大小进行选择,尽可能实现成本最小、收益最高的目标(陈建等,2015)。

临界值是盈亏平衡分析法需要首先确认的要素。在明确盈亏平衡点这一临界值的基础上,方可研究分析各类影响因素对项目效益的影响作用,从而准确把握投资风险和预期收益,满足投资决策的信息需求。临界值取值大小将反映投资盈利的可能性水平,临界值越小,损失风险越小,盈利水平越高,项目整体风险就比较小,能够更好地保证投资收益与资金安全。这一方法主要以销售量、成本、利润等指标为计算基础,因此又将其叫作本量利分析法。

盈亏平衡点的先决条件是特定因素。临界值是投资决策不盈利也不亏损的一种状态值,特定因素可具体理解为风险因素,是影响投资收益的各项因素的统称,无论是销售量、利率还是经济寿命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投资风险。因此,动态盈亏平衡点具体可通过内部收益率与利率的关系进行确认,进一步强调了销售量、成本、利润等指标在盈亏平衡分析中的重要地位。

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推动下,盈亏平衡点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表达形式。在具体应用中,实物产量、产品平均价格、单位可变成本、固定成本等指标都可作为盈亏平衡点的计算依据,比较常见的方法是以产量、生产能力利用率为计算基础。

三 边际分析法

边际的数学含义是函数演绎过程中的变化特征,是自变量变化时因变量所表现出的变化情况。在边际分析法的具体运用中,首先要把握下列基本概念:

边际成本:产品数量增加一个单位时成本的增加量;

边际收益:产品数量增加一个单位时收益的增加量。

在对经营行为的综合收益进行评估分析时,并不是以全部成本、收益为计算基础,而是侧重于边际成本、边际收益等参数的计算分析。通常情况下,经济活动是否具备可行性的前提条件是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

边际分析法基于超前决策理念,对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和确定(张贵祥,2016)。具体的方法和功能如下:

(1)确定企业规模。企业生产效益的主要影响因素为生产经营的规模。虽然规模大小与效益水平正相关,但并不是规模越大越好,而是需要计算分析其边际规模与边际产出之间的关系,在确保边际收益高于边际成本的前提下开展规模扩大活动。基本计算公式如下:

π=MR-MC

上述公式中,参数πMRMC的含义分别是边际利润、边际收益与边际成本。可确定以下结果:

若有π>0,则产品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对应的收益的增加量要高于成本的增加量,即增加产品数量的决策是科学的,并且企业存在产能不足、资源浪费的问题。

若有π<0,则表明产品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产量,对应的收益增加量将低于成本增加量,说明增加产量对企业弊大于利,降低产量是合理的决策。

若有π=0,则表明企业的产品产量达到最佳状态,即企业实现了最佳效益。

(2)制定价格策略。产品单位价格的变动也会对经营收益产生显著影响。通过边际分析法也可对价格与收益之间的关系特征进行计算从而确定最佳市场价格实现最佳效益。

(3)确定要素投入量。产品具体由多种不同的要素构成。在对产品边际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时,同样需要考虑不同要素在产品数量变化时发生的变化情况,以此判断要素变化与总收益变化的内在关系。

(4)产品结构分析。通常情况下,企业的产品体系是由多个不同的产品构成的,这就是企业表现出的特定的产品结构,具体表现为不同产品在产品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边际分析法同样可以对不同产品的边际收益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若是所有产品的边际收益相同,那么此时企业就实现了最佳产品结构。若是某一产品的边际收益与其他产品的边际收益不同,则表明产品结构仍存在需要优化和改进的环节。这就为产品结构的科学调整提供了准确依据。

四 贡献分析法

该方法以成本利润分析为主要应用场合,是边际分析法的一种特殊情形。该方法的运用能够对比分析不同方案对企业收益的边际贡献,从而确定最佳方案。

贡献表现为方案与企业利润率变化的相互关系,贡献等同于增量利润,即方案引起的增量收入减去增量成本。具体的计算公式为:

贡献(增量利润)=增量收入-增量成本

贡献分析法具体以贡献的计算分析为基础,通过对比不同方案的贡献差异选择最佳决策方案。其取值结果与方案可行性间呈现出显著关联:正值结果表明了方案具备可行性价值;而负值结果则表明方案不可行。在所有正值结果所对应的方案中,取值最大的方案即为最佳方案。

单位产品贡献是产量决策分析的一个基本参数,其含义是产品产量每增加一个单位,企业利润的增加量。与固定成本相比,单位可变成本是决策分析的关键要素。单位产品贡献的计算公式为:

单位产品贡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

对于产品而言,其价格的构成要素为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利润。因此,在企业利润为零的情况下,企业将实现盈亏平衡,而贡献的取值结果就等于固定成本。

上述方法能够满足企业短期决策的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企业厂房、设备、管理费用等生产要素将保持相对固定的数量。此时,通过固定成本项目对企业决策质量进行评估分析就没有意义,而是要重点把握成本的变动项目,即可变成本。

单位产品贡献将为企业短期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依据。但是,对于长期决策问题而言,利润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充分的利润是企业持续生存与发展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