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现代物流的供需理论
一 现代物流的需求
(一)物流需求的定义
需求的含义为基于特定价格、时间等要素基础上,特定商品或服务能够被消费者接受的可能性以及相应的数量。由其概念可知,需求的具体构成要素包括购买动机与购买能力,而购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内涵相同。
基于以上需求的定义,可对物流需求的内涵进行表述。具体可理解为特定时间条件下,生产、流通、消费等社会经济活动过程中因配置需要或者使用需要而实现的相关原料、半成品、产成品、废弃品等物资在时空、成本等方面的现实要求,具体包含存放、运输、包装、流通、加工、装卸等作业活动,体现了特定时间下由市场交换所实现的消费对应的物流服务情况(冯朝军,2018)。由此可知,在对物流进行研究分析时,需要关注以下基本内容:
(二)物流需求的影响因素
1.经济规模
在影响物流需求的因素中,主要以特定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经济增速等因素为主,会对物流需求的结构以及规模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国民生产总值(GDP)、经济增速等要素同物流需求之间呈现出比较典型的正相关关系,即GDP增加、经济增速提升的情况下,物流需求水平也将随之提升。此外,当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时,社会也表现出差异显著的物流需求,要求其服务质量、结构等随着不同经济阶段调整变化。
2.产业结构
在产业结构发生变化时,社会物流需求也往往随之发生变化,导致物流的功能、层次、结构等出现变化从而影响物流业的发展。
各产业的发展变化首先会导致物流需求的变化。对于采掘业、制造业等为代表的第一、第二产业而言,其产品表现出典型的实物形态,这种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完整过程中需要特定的运输仓储服务作为支持才能实现正常产业发展目标。而第二产业的经营发展会形成更加显著的物流需求,在物流成本费用方面也显著高于其他产业,物流成本费用在其经营成本中的比重也相对较高。
与第一、第二产业不同,无形的产品和服务是第三产业产值的主要来源。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并不会显著依赖物流服务。在其经营发展的过程中,物流成本在其总成本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可以说这一比重远远低于其他产业。
由此可知,不同产业在物流服务方面呈现出差异性的需求水平。相对而言,以实物产品为主的产业对物流的需求高于服务性产业。若以单位GDP对应的货物周转量为量化依据对不同行业的物流运输需求水平进行评价,那么需求水平最高、依赖程度最大的产业就是重工业,轻工业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小(罗丽丽、赵予新,2013)。具体到公路运输服务来说,需求强度由低到高依次为服务业、农业、轻工业、重工业。这就表明了产业结构与物流需求之间的密切关联。
此外,产品结构的差异也将形成差异显著的物流需求。当产业的结构、业态、产品发生变化时,通常需要物流结构随之调整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3.经济空间布局
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时,不同经济领域之间的关联性相对较小,而相对独立的领域呈现出比较接近的产业结构时就会出现交换需求显著降低的情况,从而使物流需求也随之降低。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时,市场将表现出更加激烈的竞争,而社会大分工的发展使生产关系的范围逐渐扩大从区域拓展延伸至全国乃至全球的层面,使经济发展模式摆脱了区域的限制和制约,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体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
分工协作的出现使不同区域的经济空间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征,从而为区域间的要素与经济关联创造了条件,也显著提升了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生产要素交流、转移的水平,形成了更大的交换需求,从而促进物流的发展。经济空间分布不均衡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源分布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也是物流出现和发展的本质原因所在。为了满足不同区域对不同资源的需求,需要物流发挥积极有效的功能作用。
4.企业经营理念的转变
在企业经营发展的过程中,核心业务逐渐成为其关注的重点。在物流服务领域,外包这一物流服务模式得到了企业的广泛认可和积极运用,在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组装制造业、外资企业将成为物流外包业务最先出现的领域。
5.物流服务水平
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其服务水平将成为物流需求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确保良好的服务水平才能有利于促进物流发展。在现代科技创新发展的推动下,物流业呈现出综合化、专业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在积极发挥创新优势的基础上将极大提升物流服务质量和效率,从而为各类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这种优势也成为企业选择外包服务模式的主要原因。
二 现代物流的供给
(一)物流供给的定义
基于特定时期,物流业创造提供的有效物流服务以满足社会需求,这种服务的综合创造能力就是物流供给的具体内涵。物流供给的具体指标可从数量、质量两个方面进行说明。数量体现了有效物流服务的实际业务量,而质量则表现为物流服务中不同能力、资源等要素的构成情况。
(二)物流供给的影响因素
1.物流服务价格
物流供给的影响因素众多,其中以服务价格的影响最为突出。在特定时间条件下,服务价格的上升会刺激物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从而提升供给总量;若服务价格下降,则相应的会导致供给能力下降的问题。因此,为了确保物流良性发展,积极有效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确保服务价格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物流技术
物流供给的实现需要特定的基本条件提供支持,其中最核心的条件就是物流的基础设施与技术。技术水平是物流供给能力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技术水平、设备水平的提升将显著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和供给能力。在信息技术创新发展的推动下,物流管理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物流效率、便捷性、精确性也将随之提升。
3.物流需求
物流需求是物流发展的基础,也为物流服务的具体内容提出了明确要求。物流需求一般将明确物流的业务量、方向、方式、发展趋势等因素。在物流需求不明确的情况下,物流供给也将失去依据,从而导致物流发展受阻;在旺盛的需求推动下,物流业的服务能力也将得到有效保障(张亚飞,2017)。潜在需求的存在则会影响物流发展决策,从而影响物流的未来发展状况。
4.产业布局
工农业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布局情况将直接影响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以我国为例,在资源分布方面,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分布区域以西部、北部地区为主,而制造业的分布地区则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这就需要矿产资源能够从西部、北部地区顺利转移至东部地区。为了满足以上要求,就需要发挥上述地区之间铁路、公路、水路等运输网络的功能作用,确保相关物资运输供给。
三 现代物流的供需均衡分析
(一)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
1.物流需求与物流需求曲线
物流需求首先要考虑其价格问题,基于价格对需求情况进行反映。物流价格与物流需求之间存在比较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相对较低的物流价格会形成更高的需求;而相对较高的物流价格则会抑制客户的需求,迫使其做出放弃物流合作、自建物流体系等决策。物流价格与物流需求的具体关系如图2-3(a)所示。
2.物流供给与物流供给曲线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供给的含义是特定时间、价格条件下生产者销售某一商品的可能性。具体到物流业,物流供给就是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主观意愿与结果。物流供给和物流价格之间表现为正相关关系,具体可通过图2-3(b)进行说明。
图2-3 物流的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供给价格是物流企业所制定的物流服务价格。这一价格的决定性因素为物流成本。假设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那么供给价格与物流业服务意愿之间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即价格上升,同时服务供给的积极性将随之上升,供给量也随之提高。
(二)均衡价格
1.均衡价格的定义
需求价格表现为消费者认可的产品和服务购买价格,能够基于该价格水平购买所需的产品或服务。而供给价格则是生产者能够接受的产品销售价格。这两种价格也将成为市场价格的形成基础和市场发展的推动力。若市场产品能够全部完成销售,即市场出清,那么市场供需就将实现均衡。此时的产品价格也就是均衡价格。均衡价格可简单理解为产品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同的情形。从需求供给曲线来看,均衡价格就是两条曲线交叉点。同时均衡价格也体现了市场供给量、需求量相同的产品价格。需求量、供给量相同时所对应的产品数量就是均衡数量,是供给量曲线与需求量曲线交叉位置。具体特征如图2-4所示。
图2-4 物流市场的供需均衡
由图2-4可知,当以横轴、纵轴分别代表物流量、物流价格,曲线S与曲线D分别代表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那么两条曲线的交叉点E就是产品供需均衡的情况,E点所对应的价格P1就是该市场条件下的均衡价格。
2.均衡价格分析
以图2-4中的均衡价格P1为基准。若市场价格上涨并高于均衡价格时,需求量将发生反向变化,即需求量下降,同时供给量增加,曲线移动的结果就是市场产品出现了比较显著的供大于求现象。这种现象仅仅是一种短期性的波动现象,会在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下对供需结构与产品价格进行调节最终实现新的均衡状况,得到一种新的均衡价格与均衡数量(Yan et al.,2020)。
若物流价格出现下降情况,当市场价格小于均衡价格时,物流需求将会有所增强,但物流企业可能存在利润减少的情况,迫使其减少供给量,产生一种供不应求的市场结构。这种情况也属于短期波动问题,同样能够在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功能下完成供需结构的调整从而实现新的均衡价格(戴卓,2016;张亚飞,2017)。
对于市场经济而言,竞争是最重要的一种自发性调节工具,是均衡价格形成的重要保障。在市场调节机制积极有效的情况下,短期的市场供需结构失衡与价格变动能够很快得到调整并形成新的均衡结构,在调节的过程中,市场供需双方的竞争和互动关系是最主要的动力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