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沿线经济发展情况
一 沿线国家及地区主要产业概况
一是沿线西部八省区市的产业概况。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其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植业盛产水稻,养殖业和渔业发达。身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和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重庆目前已形成全球最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国内最大汽车产业集群,拥有装备制造、综合化工、材料、能源和消费品制造等千亿级产业集群,传统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占比较大,交通运输、仓储和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广西与越南接壤,主要以农业种植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是甘蔗,农副食品加工业、木材加工业、采矿业、钢铁和汽车产业等制造业较为发达,广西的制糖业产业规模大且技术先进。贵州的农业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是贵州的工业支柱产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目前是贵州的主要发展产业。得益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贵州成为中国首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产业突飞猛进。甘肃是国内重要的中药种植地,中医药产业是其重点发展产业,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黄金通道,通道物流被列为重点发展的绿色生态产业。此外,甘肃的文化旅游、军民融合、清洁能源产业均有优势。宁夏的马铃薯产业为其优势特色产业,鲜薯种植和淀粉加工业发达,因煤炭资源储量多,能源产业为其支柱产业,此外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旅游业为优势产业。青海畜牧业发达,拥有矿产和能源优势,石油、电力、有色金属和盐化工为其支柱产业,目前光伏产业和锂电产业在全国排名靠前。新疆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棉花,其棉花相关产业发达,石油资源丰富,因此石油天然气开采、石油化工业发达。新疆的风景独特,旅游资源丰富,目前旅游业也处于快速发展期。云南水电资源丰富,能源产业目前是仅次于烟草的第二产业。党的十九大之后云南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和健康生活目的地,目前生物医药和大健康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物流产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与食品与消费品加工制造业为其重点发展产业。
二是东盟七国的产业概况。越南是传统农业国,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咖啡和橡胶等,主要工业产业包括能源、食品、纺织、化工、建筑、加工制造等。近年来,电子、纺织和鞋类已成为其最具优势的三大产业,占出口总额的60%以上。柬埔寨的第一产业为其主要产业,水稻种植和渔业养殖业发达,工业主要以食品加工业、制鞋业、成衣制造业为主,柬埔寨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缅甸也是以农业和旅游业为主,其玉石、宝石等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老挝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主要农作物是水稻,工业主要以矿产业和电力业为主,服务业水平低。马来西亚是世界上第二大棕油及相关制品生产国、全球第三大天然橡胶生产国和出口国,石油、天然气、锡等自然资源储量丰富,采矿业发达,电子、石油、机械、钢铁、化工及汽车制造等行业技术先进,服务业主要以旅游业为主。泰国主要种植橡胶、甘蔗,工业基础好,是众多欧美公司的电子、汽车零部件加工地,旅游资源丰富。新加坡经济发达,是出口导向型经济体,产业以石油化工、电子、商业服务、航运、物流、金融、科研、旅游业为主,是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近年积极发展高科技和教育产业。
可以看出,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地区的产业分布各不相同,发展水平也不均衡。西部省份以畜牧业、水稻和棉花种植为主,而东盟国家以渔业、水稻、橡胶和棕榈等热带经济作物种植为主。大多数西部省份和东盟国家的工业都是主要产业,但是生产的工业产品不同,工业发展水平不一。目前,西部省份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而东盟国家目前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就旅游业来说,中国的甘肃、新疆,以及泰国、缅甸都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旅游业仍有很多限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新加坡作为通道的终点,其产业结构较优、产业发展水平较高,国际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和开放程度高,是其余国家地区的发展样板。
二 沿线国家及地区三次产业构成
一国的产业结构体现了国民经济中各个产业间的关系,它反映了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间的构成比例及其相互关系。产业结构是一国或地区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基础。由于资源禀赋各不相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也不尽相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成为不同经济体之间开展产业合作的前提,而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则为产业合作提供了更大的合作区间。陆海新通道的两端都是经济发达地区,中间途经的国家与地区的产业结构较为相似,可见表3-10。
比较东盟各国与我国部分省份的产业构成,可以将沿线国家与地区划分成三个层次,其中新加坡属第一层次,主要以服务业为主;马来西亚、泰国和重庆市属于第二层次,主要是以工业为主,正大力发展服务业;其余的国家/地区则属于第三层次,农业在GDP的比重中占比仍较高,工业处于发展阶段,服务业发展较落后。中国的三大产业占GDP比重为7.2∶40.7∶52.2,与马来西亚的三大产业占比结构非常相似。而陆海新通道途经的西部8省区市,仅有重庆的产业占比结构略优于全国平均水平,相较于同层次的泰国也更合理,而其余省份,尤其是广西、贵州、新疆和云南,第一产业比重接近15%,占比偏高,但是与同层次的柬埔寨、老挝、缅甸相比,产业结构更优。
从各国家/地区的三次产业的年增长率来看,位于第一层次的新加坡第一产业占比接近0,增长率也是负数,这与其发达的经济水平相符合,但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速仅分别为4.9%和3%。新加坡的经济有高度的外贸依赖性,当前其二、三产业的增速缓慢,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的“一带一路”无疑是大好机遇,所以其积极主动与中国共建“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第二层次中的马来西亚、泰国和重庆市的第一产业增长率较低,其中马来西亚增长率为负,该层次的第三产业增速明显高于第二产业,基本上是第二产业增速的2—3倍。重庆市的二、三产业增长率虽稍逊色于马来西亚,但是优于泰国。第三层次中的国家/地区第一产业的增长率仍较高,第二产业增长率均高于第三产业,这是因为他们仍处于工业大力发展时期,其中中国西部省份的表现较同层次的东盟国家更好。
表3-10 2018年各国家/省区市GDP及三次产业构成表
图3-1 2018年三大产业GDP占比
目前,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及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均呈现三、二、一序列。从占比来看,第三产业占比最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产业水平高。从产业就业人员的占比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的劳动力资源内在配置是否合理,由于2018年中国各省份尚未公布各产业就业人员情况,我们选用2017年数据,从图3-2可以看出,位于第一、二层次的国家/省区市的劳动力资源分配比较合理,而位于第三层次的东盟国家及中国省份,虽然其第三产业产值占比已接近50%,但是第一产业却集中了50%以上的劳动力,老挝甚至高达68%,说明这些国家/地区仍需进一步调整完善其产业结构,第三产业的发展空间仍很大。
图3-2 2017年各国家/省区市三大产业就业人口占比
接下来进一步从三大产业的GDP占比变化情况来看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及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表3-11 2009—2018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省区市三大产业占比
续表
续表
从三大产业的GDP占比变化可以看出,就第一产业而言,从2009年到2018年,缅甸、柬埔寨和老挝的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十分明显,而且速度较快,十年间占比分别下降了11.5%、13.5%和 8.5%;新疆、越南、广西、甘肃、贵州的下降速度则较缓,降低了4%左右;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青海、宁夏和重庆的第一产业占比比重变化较小,而贵州的第一产业比重则先增后减,虽然相较于2009年上升了0.52%但是现也处于下降趋势。就第二产业而言,除了缅甸和柬埔寨的第二产业占比处于上升趋势,其余国家和地区均是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重庆、甘肃和青海的下降速度较为明显,相较于峰值降低了约10%,其他国家及地区的第二产业占比多在30%—40%。就第三产业而言,除新加坡和柬埔寨基本无变化,大部分国家/地区第三产业占比在2009—2011年是微降,2011—2018年处于上升趋势,其中重庆、甘肃和青海增速较快。
综上所述,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及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都趋于优化,西部八省和东盟七国的产业结构既有同质性也有差异性,借助通道建设可以加强合作力度、丰富合作内容、提升合作层次,共同实现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三 产业发展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物质交换不断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而服务于物质和商品交换的通道也随着物质交换的数量增长、频率上升而逐渐畅通起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催生了跨国跨区域的国际通道建设,国际通道的质量则与在通道上流通的货物的品质和频次,以及其给通道沿线地区带来的经济效应相关。贸易需求推动通道建设,而产业是贸易的基础与支撑,只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与通道建设相匹配,才能确保通道建设的货物来源,保证通道贸易的长期与稳定,进而建设出一条高质量的贸易大通道。
1.产业发展支撑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与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使得世界各国建立起了更为密切的产业联系,是全球范围内通道经济的发展探索。周边环境和资源的互补性使得发展通道经济存在可能,区域间的各种生产要素的互补性推动着通道建设。区域间互补性越大,通道建设的功能就越明显,通道经济就越繁荣。通道经济的发展建立在“点轴理论”基础之上,既需要“点”的支撑也需要“线”的贯通。[14]陆海新通道连接了“一带”与“一路”,中国西部八省以及东盟国家是该通道上的“点”,连接国家地区之间的公路、铁路、航线等交通干线则组成了该通道的“轴线”。
通道建设不仅需要沿线区域有基本的公路、铁路等硬件交通设施的支撑,更需要沿线区域提供经济层面的软支撑,即地区整体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区域的经济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与该地区的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结构息息相关,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结构可以产生良好的经济综合效益,有利于通道沿线地区围绕其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从而推动区域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
中国西部地区寻求对外开放和新加坡寻找经济增长点的共同需求让双方找到了利益契合点。沿线各省(区)市根据要素禀赋及资源优势,积极与东盟国家开展经贸合作。从自然资源上看,广西有稀土资源和铝矿,云南和贵州有丰富的水力、风力资源,宁夏、青海和新疆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马来西亚有石油和锡矿,老挝有丰富的铁矿,缅甸有玉石矿;从产业结构上看,西部各省都是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重庆的电子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发达,广西和宁夏农副产品加工业发达,云南、贵州的水电清洁能源行业先进,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传统能源行业发达,而东盟各国产业发展水平不一,除新加坡是典型的服务业发达国家,其余东盟国家多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水平较低,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工业制造业水平稍高些,马来西亚的电子制造业和汽车产业发达,橡胶、棕榈加工业是泰国、马来西亚的优势产业,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则以食品、制鞋和纺织业为主。可以看出,中国西部地区和东盟国家的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优势产业各不相同,在产业链上处于不同的加工位置。陆海新通道的建设能够有力促进我国西部省市与东盟国家之间产品的流动,加强双方产能合作。陆海新通道为我国西部省市的发展提供了安全稳定的资源渠道,尤其是能源资源和矿产资源,也为东盟国家提供了经济发展所需的工业产品以及我国的先进技术。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相互开放、生产要素流通便利,产业发展相互匹配有效支撑了该通道的建设与发展。
2.产业互补支撑西部陆海新通道贸易的长期稳定
产业是贸易的基础,贸易反映着产业结构。国际贸易是建立在比较优势基础之上的,要素禀赋、供给需求、技术水平等产业因素影响贸易水平,而各经济在进行贸易时也会自发调整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水平朝着有利于贸易的方向改进。如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资本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因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效益更低;劳动力等生产资源要素也会自发流向竞争力更强、更具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这些都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又进一步促进贸易往来,支撑贸易的长期稳定。
经前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参与建设陆海新通道的西部八省的产业占比结构与东盟国家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它们的发展速度、产业结构配置以及在各大产业内的优势产业还是不尽相同的,中国西部省份多以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而东盟国家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就第一产业而言,西部省份的优势产业是种植业(如广西的甘蔗、宁夏的马铃薯等)和畜牧业(以青海、新疆为代表),而东盟国家的则是水稻种植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的优势产业差别就更加明显了,西部省份的工业门类较之东盟国家(除发达国家新加坡)更加齐全,重庆目前几乎涵盖所有工业门类。此外,中国西部省份的制造水平和技术水平较之于东盟国家也更加先进,西部省份大多在发展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清洁能源、大数据等,而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仍是以基础的代加工工业为主;第三大产业的差别也十分明显,新加坡是典型的服务业为主的国家,中国西部省份相较于东部发达省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目前正在积极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如开发旅游资源等。而东盟的泰国、马来西亚、柬埔寨等旅游相对开放,但是基于本身的经济发展水平其服务水平并不理想。因此,中国西部省份和东盟可以借助陆海新通道开展多个经济领域的合作,在资本、技术和资源上实现优势互补,产业结构的互补性使得中国西部省份通过该通道往东盟输出工业制成品和高科技产品,而东盟国家则通过该通道往中国以及向更远的欧洲国家输出生产资源和初级产品。
中国已连续10年保持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已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往来大多集中于广西、云南等西部省份。地理位置相邻的天然优势加之产业互补的内在因素,使得中国西部地区和东盟国家的贸易往来频繁,也催生了往来通道的建设需求。目前陆海新通道建设使得双方贸易往来更加便利,得益于产业结构的互补以及政策支持,目前该通道的经济潜力正在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