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东盟是中国的近邻和不可或缺的外部合作伙伴,在中国的全球对外关系布局中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地位,自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东盟关系得到持续发展,并进入了建设命运共同体的新历史阶段。[1]一方面,2013年以来,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东盟国家的积极响应,在东盟地区不断推进;2015年11月,中国—东盟自贸区完成升级谈判。另一方面,东盟共同体于2015年底建成,但一体化建设仍任重道远;部分东盟国家的内政变化带来外交政策的调整;美国、日本、印度等域外大国力量在本地区日益活跃。这些形势变化使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在东盟地区的落地以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鉴于东盟在中国周边外交中的重要性,需要整合一切可利用资源,推进中国—东盟关系迈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地方已经成为国际关系舞台上公认的重要角色,在中国也不例外。自1991年以来,中国各省(区、市)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合作,并在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主动且不可忽视的角色。地方的涉外活动已经成为中国周边外交政策在东盟地区的具体落实和有力补充。[2]从1992年中央授权云南代表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到2004年广西南宁成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和随之而来诸多中国—东盟地方间合作机制的建立,再到近年来重庆、广西等省(区、市)共同推进国际陆海新通道建设,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日渐高涨。一些省(区、市)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也提出了加强对外交往、深化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与此同时,中央也加大了对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指导。2015年3月,中国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用专门的章节描述了不同省(区、市)在新时期的开放态势和定位,其中就涉及部分省(区、市)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定位。2016年3月以来,外交部开始不定期举办省(区、市)全球推介活动,为地方参与对外合作搭建起新的平台。中央和各省(区、市)对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视程度在加深,地方进一步参与中国—东盟合作是大势所趋。

鉴于东盟在中国对外关系中的重要性,以及地方对中国—东盟合作的越来越积极的参与,当前中国周边外交研究亟须正视和回答涉及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系列问题。地方在中国—东盟合作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其角色定位在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表现、动因和路径上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地方在中国—东盟合作所扮演的角色对中国—东盟关系的发展乃至中国周边外交有何影响?本研究拟以府际关系为视角,探讨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表现、动力、路径和发展趋势,定位地方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角色,对前述问题做出尝试性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