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杨祥章博士对中国地方政府在中国—东盟关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研究要成书出版了,异常的高兴。祥章说能否写一个序言,欣然答应。之前已经对祥章的书稿断断续续地读了几遍,总有些想法。

地方参与对外合作和中国—东盟关系无疑是当今国际问题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自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以来,中国—东盟关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随着双边关系的深化,一个日益明显的现象就是,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广度、深度和活跃度前所未有。客观而言,鉴于中国部分省区与多个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地方在中国—东盟关系中的角色和作用更具独特性,也更值得加以关注和深入研究。

祥章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完成了这本著作,尝试对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进行全面的探讨。我觉得,总体上,本书在以下三个方面尤其值得肯定。

首先,呈现了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总体概貌。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既有因各省区在地理位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外合作规划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的特性,也具有地方外事“两个服务”带来的共性。有别于对单一省区与东盟的合作进行纵向分析或对多个省区参与中国—东盟合作进行横向比较,本书从时空两方面切入对1991年以来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总体上的历史进程、主要动因、参与路径、未来趋势以及在政治、经济、人文领域的具体表现都进行了较为清晰的梳理,呈现了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全局性和普适性特征。

其次,在此基础上,对地方在中国—东盟合作中角色的双重属性进行了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的努力。学术是为了追求新知识,新知识形成的第一步便是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概念化的努力。祥章做到了这一点。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的过程是一个随着中国—东盟关系发展、中国对外开放扩大以及地方自身发展需求变化的动态过程,受到外部因素的拉动和内部因素的推动。本书以府际关系为视角,提出了中国—东盟合作中,地方是具有一定能动性的代理人,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中央与地方、不同地方之间的互动。兼具代理人本质和能动性特征的角色定位,符合中央负责制定对东盟政策以及地方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予以执行的中国实际,为研究地方参与中国—东盟合作乃至更大范围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

第三,实现了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之间的平衡。中国—东盟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政策相关性。东盟长期以来都是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东盟已然成为地方重要的外部合作伙伴。本书认可地方参与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注意到地方行为偏离中央政策的现象、地方间过度竞争的负面效应、地方能动性有待激发等问题,并在此认知基础上对进一步发挥地方积极作用进行了探讨。本书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激发对中央和地方在对外合作中的功能划分进行理性思考,是对丰富和拓展中国外交学,特别是周边外交研究的有益尝试,对优化国际合作中的地方参与以及促进中国—东盟关系的良性发展也有所裨益。

在参与了祥章论文指导的整个过程之后,看到她这么一个重大的研究成果,感觉到学术后生的可畏之处。祥章认真、坚韧的研学态度让我感到欣慰。她在新加坡访学的一年中,我们经常就其学业进展和其他感兴趣的研究议题进行当面探讨,其余时间则定期保持邮件沟通。事实上,自2007年开始硕士学业以来,祥章就持续关注中国—东盟合作,并随着研究兴趣的日增而逐步将视野从对具体省区与东盟的合作扩大到地方对中国—东盟合作的参与。本书是她在既往学习和研究积累上的阶段性学术成果。当然,各省区参与中国—东盟合作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本书所提出的一系列论题有待于作者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我相信,在专职科研人员的岗位上,她还会围绕这个领域继续努力,将研究进一步做深、做实,从而为这个领域不断注入新的知识。

郑永年

2020年5月于新加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