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为民:《鹖冠子》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鹖冠子》的作者、年代、版本

《鹖冠子》采用了诸子著书惯例,将人名作为书名,以此代表一家之学。但鹖冠子本人在史书中的记载寥寥,多以《鹖冠子》作者的身份出现。从鹖冠子的名号可以看出他喜爱戴用鹖鸡羽毛做成的帽子,同时具有深厚的学识与修养,故而被尊称为“子”。据《后汉书·舆服志下》记载:“鹖者,勇雉也,其斗至一死乃止,故赵武灵王以表武士,秦施之焉。”可知鹖鸡作为勇斗的象征始于赵国,而《鹖冠子》中鹖冠子的言谈对象均是庞子,一位赵国大将。这些内容都表明赵国是鹖冠子活动过的重要地方。《汉书·艺文志》中又说鹖冠子是“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表明鹖冠子出生于楚国,《王第九》篇中也言及楚制。楚国、赵国是鹖冠子生平活动的主要区域。

孙福喜在专著《〈鹖冠子〉 研究》中,调查了鹖鸡分布的地理状况,分析了《鹖冠子》一书的有关历史记载,得出结论:鹖冠子是一位出生于楚国,专修黄老道家之学,20岁左右到了赵国,曾任庞焕、庞煖兄弟老师,后又长期隐居于鹖鸟众多的赵地深山,喜戴用鹖鸟羽毛做的头冠的隐士。[1]这是对鹖冠子的出生地以及活动范围比较中肯的说法。至于鹖冠子归隐山林的原因,《真隐传》认为是因为弟子庞煖做了赵国大将,鹖冠子惧怕他推荐自己做官,所以隐居。这种说法和《鹖冠子》书中积极进取的主张不同,已经难辨真假。但从鹖冠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与观念主张来看,很有可能是秦国统一六国之后,鹖冠子作为曾经的抗秦主将之师,不能施展抱负而隐居于深山。

《鹖冠子》各篇章不仅文体不同,有对话体与论述体,而且篇幅长短不一,不大可能是一人之作。各篇内容涉及的主要概念虽然相互关联,但也有明显差异,因此也不是一时之作。《鹖冠子》很有可能是鹖冠子及其弟子的作品合集,经历了战国末期、短暂秦朝、楚汉之争与大汉一统的历史时期。而这段时期正是道家黄老学的发展完善期,《鹖冠子》的思想主旨继承《黄老帛书》《管子》,为推进黄老学理论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吴光在《黄老之学通论》中从《鹖冠子》的作者、成书年代、学派倾向和学说特点,说明鹖冠子学派及其著作《鹖冠子》的出现,正是与战国末叶至汉初历史发展及学术演变的趋势相吻合的。[2]戴卡琳也推断:“鹖冠子可能是不少于三个朝代,周朝、秦朝和汉朝的臣民。”[3]《鹖冠子》成书于周末汉初,是学界前辈相近一致的判断。[4]

现存目录书籍中对《鹖冠子》的记载主要有:

《汉书·艺文志》道家类:《鹖冠子》一篇,楚人,居深山,以鹖为冠。

《隋书·经籍志》:《鹖冠子》三卷,楚之隐人。

《旧唐书》《新唐书》均记载《鹖冠子》三卷。

宋代以后的著录也是三卷,不过有《崇文总目》中的十五篇、韩愈所读十六篇、陆佃所注十九篇三种传本。《文献通考·经籍考》中还记载有八卷本,但前三卷是《墨子》,后两卷多引用汉后之事,中间正是陆佃注解的三卷十九篇。

以上各代著录中,从汉代的“一篇”到隋时的“三卷”是最富争议之处。一些学者认为汉代的一篇即一“捆”,和三卷一致;也有学者认为《鹖冠子》篇章逐步增多,是“伪书”的证据之一。隋朝以后《鹖冠子》的篇卷数已经基本稳定,主要内容与今本无大异。关于唐宋记载《鹖冠子》篇幅有十五、十六与十九篇的差异,当今学者通过多方面研究基本认定《世贤第十六》 《武灵王第十九》是其中造成差异的两篇,其余则认识不一。[5]

关于《鹖冠子》的版本与注本,黄怀信的《鹖冠子汇校集注》、戴卡琳的《解读 〈鹖冠子〉 ——从论辩学的角度》、孙福喜的《〈鹖冠子〉 研究》中均有较为详细的说明。《鹖冠子》版本有十五种左右,以《四部丛刊》本、《子汇》本、《道藏》本、《四库全书》本为主。宋代陆佃首次为《鹖冠子》做了全书校注,流传最广,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黄怀信以《子汇》版为底本,汇集陆佃注、王闿运《鹖冠子注》(光绪二十一年)、张之纯《诸子菁华录》中对《鹖冠子》的注解、吴世拱《鹖冠子吴注》、张金城《鹖冠子笺疏》,再阐发己意,是当今最全面的集注。《鹖冠子》已经有英、法外文版翻译,诺伊格鲍尔还注释了所有的对话体篇章,[6]威廉姆斯注译了前四篇。[7]本书所引用文献以《子汇》本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