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构建符合青年参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社会组织机制及人才战略
以社会组织为主体的第三产业还是一个比较新兴的领域,社会服务也是新兴的行业,整体来看人才储备状况比较薄弱。所以,社会组织的人才构成以不断涌入和流出的青年为主体。社会组织显然正在为新的就业创业模式做出贡献。我们应当从尊重组织任务的临时性和流动性方面去探索新的组织管理模式和职业发展路径,以支持社会组织人才战略的建构。“青年人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所当然应该走在创新创造的前列,做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时代先锋。”[34]所以,最大限度地配置青年人才资源、做好激励青年的工作,鼓励青年为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贡献更多的智慧与能量,需要国家的宏观政策和社会组织主动做出如下探索。
(一)开辟社会组织青年人才的渠道,建立人才储备库
一个行业的发展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供给,而社会治理领域是一个复杂领域,探索多元的人才渠道,建立丰富的人才储备库是夯实社会服务行业基础,促进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措施。比如说挖掘在公共卫生、国际关系、医疗、社会工作、工程、政治科学和传媒等领域深造的人才;培养高度专业化、经过训练等持相关专业证书的专业人员(社会工作者);鼓励曾经在政府部门或企业界具有较高声誉、较大影响力的人群参与社会事务;发掘掌握多种语言,拥有广泛游历经历,在国外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的人,在特定事件所处地区或环境工作过,对其特点及事件影响力有充分了解的人参与社会服务;培养主动性和参与感强、常常参加志愿活动、对特定服务人群及相关组织有极强奉献精神的人从事更加专业的社会治理事务。
在筹建人才库的基础上,加大对社会组织人才统计工作的力度,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应依据社会组织人才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将社会组织人才统计工作纳入新的《全国社会组织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之中,建立社会组织人才资源的预测、跟踪监测体系,掌握社会组织人才的基本数据,做好人才需要预测体系。
(二)建立具有复合专业能力的人才体系,探索青年人才培养方案
社会组织的专业人才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既需要传统的专业学历教育,也需要完善丰富的职业培训,还需要建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职称体系。
学历教育的周期较长、系统性强,对于夯实社会组织人才的知识基础,培养专业素养具有基础性作用。王名建议,通过修订与完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制定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在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专业设置中的“管理学”门类一级学科“公共管理”下设立二级专业目录“社会组织管理”,逐步建立社会组织专业的高职、本科、硕士、博士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专业教学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主导的“岗—课—证”相融通的项目化课程体系。[35]
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丰富职业培训也是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36]职业培训的周期较短,时效性强、实践性强。职业培训可以满足已经踏入社会组织实践领域的从业者的需求。职业培训是对专业学历教育的补充,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智慧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提升社会组织人才专业化程度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职业培训体系中,应当注重不同机构、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之间的交流与了解程度,从根本上增强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这包括理论的能力和实践的能力。“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37]
另外,健全社会组织职业资格认证体系,推进持证上岗和职称评定等工作。进一步规范与明确社会组织专职人员岗位设置、建立社会组织职业制度、健全社会组织人才继续教育制度,实现专业人才培养与职业资格的衔接。[38]
总之,通过探索理论与实践并轨的培养模式,建立符合复杂社会治理事务需求的具有综合能力的青年人才体系,这样才能将潜在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并真正发挥社会治理的作用。同样,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也将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保障,吸引更多青年人才加入社会组织的行业中来。
(三)探索社会组织合作机制,建立符合人才流动规律的职业发展平台
社会治理的事务庞杂而广泛,因此社会组织也随之深入各个社会领域中,而社会组织的人才体系包容性则更大、流动性也更强。假如公共领域是一个“市场”,那么社会组织就是其中的生产性组织,它的资源、产品需求以及生产成本来源于社会,产品供社会消费、“盈利”所得的社会资本供社会部门从事再生产。社会组织内部将以不同的服务领域为范围形成一定的行业体系和行业规则,要建立公益共同体,需要不同行业的支持和相对成熟的社会发展状态。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指出:企业的全部生产活动,包括设计、生产、销售、发送等活动集合在一起,就是一条价值链,企业的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组织内部价值链的完善程度,因此,价值链的存在是为企业组织的效率和竞争力服务的。但这其中蕴含了另一种隐喻:组织行动系统的行动、观念和价值连续性的重要意义,实际上包含着合作的理念。社会组织所处的社会服务行业同样是一个巨大的价值链,其中每个组织、每个个人都在为该行业最终的价值产出做出贡献。虽然在行业价值链中存在着同类主体间的竞争,但行业链为组织和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支持性的条件,因此,组织具有良好的环境可以专注于服务,进行良性的竞争,创造社会资源。例如,在公益行业,公益价值链包括金融、实业、研发以及咨询。如果价值链足够通畅,那么,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将摆脱晋升途径之困。
基于价值链,社会组织的人才战略应当注重对平台的运用,比如说建立行业共同体、职业共同体、专业共同体等,探索促进人才交换、流动的机制,促进人才的复合化、专业化,拓展晋升空间。不仅要建立组织内的流动机制,还要建立行业间的、跨行业的职业资质认证、岗位流动机制、完善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等。实现人才的流动,也就实现了资源的流动。具体而言,要实现同能力等级组织成员的水平流动,实现人力资源的垂直流动。我国公务员制度中采用的借调、挂职等方式,其思路也许可作为社会组织人力资源流动体系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