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统分关系在调整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空间拓展与本书研究视角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意味着农业经营体制持续有着广阔的研究空间。本书将聚焦“统”与“分”的关系,拓展当前有关农业经营体制的研究。

一 农业经营体制可拓展的研究空间

本章第二节对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相关研究做了综述,有关农业经营体制的研究很丰富,比较全面。但是,亦有可拓展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农业经营体制变迁的理论逻辑还需要进一步提炼研究。叶兴庆(2018)的研究指出,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经历了从“生产责任制”到“双层经营体制”,再到“经营体系”的历史演变。许多文献围绕农业经营体制的历史变迁,从史实的角度分析了体制变迁的原因,这对我们了解历史与深化认识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但是,这些研究尚未提炼出农业经营体制演变的理论主线,即为什么我国农业经营体制是围绕上述路线变化的?这种变迁路径蕴含的理论逻辑是什么?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业经营体制实行了一段时期的家庭经营,当前农业经营体制再度回归到家庭经营,那么为什么我国农业经营体制会从最初的家庭经营再次走向家庭经营呢?已有文献对此的理论解释略显单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本书将在第二章的理论分析部分进行探讨。

第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创新形式值得深入研究。很多文献注意到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创新形式,如高度集体型(彭维锋, 2011;汪丽娟、明敏,2015)、合作经营型(罗必良,2014;王成龙, 2018)、统一服务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2015;孔祥智, 2017)等。在这些研究基础上,仍存在三方面值得继续探讨的研究点。一是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创新形式的形成机制研究。即什么因素导致了这些创新形式的出现?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还较薄弱,特别是缺乏对这些新形式的理论解释,缺乏对这些新形式与传统双层经营体制的比较分析,尚未回答这些新形式与农业经营体制从家庭到家庭的演变主线是一脉相承、还是断裂发展的问题。二是如何对这些创新形式进行分类研究。总体上看,已有研究对这些创新形式进行分析多数是碎片化的,缺失对这些创新形式的分类研究与比较研究。三是这些创新形式蕴含的“统”与“分”的理论逻辑。包括创新形式“统”与“分”的具体表现,“统”与“分”体现的逻辑,及其对农业生产经营的作用效果与作用机制。关于这方面的讨论,本书第二章的理论分析部分将对这些创新形式进行分类,并从理论上对这些新形式进行解释;同时,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将对创新形式(即三大类)进行分类研究,介绍各类创新形式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其对农业经营的作用效果、作用机制。

第三,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形式对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启示。在当今生产技术更替加速、产业形态迭代多变、组织模式日新月异的历史大变局中,这些创新形式对完善我国农业经营体制,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有何政策启示?这也将是本书后续五个篇章探讨的重点内容。

二 “统”与“分”关系的研究视角

本书将从“统”与“分”的角度对农业经营体制进行研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统”与“分”的角度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创新形式进行分类;二是从“统”与“分”的角度建立解释框架,对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创新形式进行理论阐述。关于研究视角选择的理由,将在本书第二章第一节进行论述,此处不做展开讨论。此处有必要对“统”与“分”的概念进行辨析。

1. 什么是“统”,什么是“分”

关于“统”与“分”的内涵,第二节通过文献的方式已作过相关论述。此处简略做归纳总结。判断“统”与“分”的内涵,有如下两个研究视角。本文有关对“统”与“分”的论述也将基于这两个研究视角。

从生产要素组合看,邓乾秋(1992)对“统”与“分”的内涵论述颇具代表性,研究指出“统”与“分”的本质意义并不直接体现经营性质,它所体现的是生产力要素的组合形式或管理方式,是个互为参照、相对的概念,当土地资源、农业科技、机械服务等生产力要素从分散到集中时体现的是“统”的形式,相反体现的是“分”的形式。例如,土地要素向某个大户、合作社、企业集中流转时,体现的是“统”;相反,一家一户的自主经营体现的是“分”。

从生产组织形态看,小规模的家庭生产是“分”,农户联合、合作以及企业组织化生产是“统”。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初步阐述了“统一经营”中“统”的内涵,“农户和集体保持承包关系,由集体统一管理和使用土地、大型农机具和水利设施,接受国家的计划指导,有一定的公共提留,统一安排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的生活,有的还在统一规划下进行农业基本建设”,是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角度论述“统”的内涵。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再次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角度论述“统”的内涵,指出“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充实集体统一经营的内容。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根据群众要求努力去办”。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家庭生产与组织生产的角度,对“统”与“分”的内涵进行了丰富,“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即“家庭经营”代表着“分”,“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代表着“统”。

2.“统”与“分”的变化趋势

伴随农业农村发展环境的变化,“统”与“分”的形式变化也较大。

“统”的方面,呈现主体扩围、功能增加的发展趋势。在主体上,多层经营制“统”的主体从双层经营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市场化、多元化主体扩围(孙中华,2009)。在功能上,相比为家庭提供生产服务的双层经营制,正如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统”的功能“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即从过去的集体区域性服务向社会化生产服务转变、从公益性向经营性拓展。

“分”的方面,呈现分化特征。比如,承包地由过去的所有权、承包经营权分化成“三权分置”,经营权与承包权分离,即地权进一步细分,这为产权的交易、重组增加了可能性,拓展了资源配置效率提升空间(罗必良,2005;龙登高等,2010)。再如,农业生产服务的外包与多元化,长期以来传统的家庭经营中,家庭独立完成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当前,农业专业化分工趋势明显,生产环节可外包给不同主体承担,农业生产正在走向分工经济。

需要强调的是,随着“分”的发展,如何发挥“统”的作用,把“统”和“分”的优势结合起来,越来越引起各方关注。长期以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在“统”方面的作用被寄予厚望。198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人民公社原来的基本核算单位(即生产队或生产大队),应当按照国家的计划指导安排某些生产项目,保证完成交售任务,管理集体的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和其他公共财产,为社员提供各种服务”;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为了完善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体制,一般应设置以土地公有为基础的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地区性合作经济组织应当进一步完善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1991年,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要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充实集体统一经营的内容。一家一户办不了、办不好、办起来不合算的事,乡村集体经济组织要根据群众要求努力去办”;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指出,“强化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发挥在管理集体资产、合理开发集体资源、服务集体成员等方面的作用”。那么,集体经济组织能否发挥好“统”的功能?促进“统”的优势发挥,集体经济组织是不是发挥“统”的功能的重要支点呢?这些问题本书将做出相应回应。

本章参考文献

陈淑玲、侯代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与农村地区经济转型升级问题研究》,《农业经济》2019年第7期。

陈锡文:《坚持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积极创新农业经营形式》,《上海农村经济》2013年第11期。

陈晓华:《现代农业发展与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理论参考》2013年第8期。

陈兆红:《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探析》,《未来与发展》2019年第5期。

邓大才:《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轨迹分析及现阶段的对策思考》,《经济问题》1998年第1期。

邓乾秋:《不应当把“统分结合”与“双层经营”等同起来》,《中国农村经济》1992年第5期。

丁关良:《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年第9期。

董志勇、李成明:《新中国70年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历程、基本经验与政策走向》,《改革》2019年第10期。

谷小勇、张巍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政策反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6期。

国鲁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演进轨迹与发展评价》,《改革》2013年第2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服务规模化与农业现代化:山东省供销社探索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发展出版社2015年版。

韩俊、宋洪远:《新中国70年农村发展与制度变迁》,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

韩荣璋:《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与农业的两个飞跃》,《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1期。

胡小平、钟秋波:《新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

蒋永穆、赵苏丹:《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科学内涵、质规定性及演变逻辑》,《当代经济研究》2018年第1期。

蒋永穆:《积极探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多种实现形式》,《社会科学辑刊》2017年第3期。

孔祥智、刘同山:《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历史、挑战与选择》,《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年第4期。

孔祥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年第5期。

李尚蒲:《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在稳定的前提下不断完善——“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学术研讨会”综述》,《中国农村经济》2013年第4期。

梁涛:《邓子恢对统分结合农业经营体制的历史贡献》,《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3期。

刘笑萍:《论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演变与创新》,《经济地理》2009年第2期。

龙登高、任志强、赵亮:《近世中国农地产权的多重权能》,《中国经济史研究》2010年第4期。

罗必良、李玉勤:《农业经营制度:制度底线、性质辨识与创新空间——基于“农村家庭经营制度研讨会”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14年第1期。

罗必良:《农业经营制度的理论轨迹及其方向创新:川省个案》,《改革》2014年第2期。

罗必良:《新制度经济学》,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米运生、罗必良、曾泽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中心线索、重点变迁与路径取向》,《江海学刊》2015年第2期。

农业部、经管司经管总站研究组:《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稳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中国农村经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问题”之一》,《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3年第6期。

彭海红:《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与反思》,《农业经济》2012年第7期。

彭海红:《中国农村集体经济实践形式探析》,《新视野》2011年第4期。

彭维锋:《华西村新农村建设实践经验研究》,《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邵峰:《论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农业经济问题》2003年第9期。

孙中华:《关于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几个问题(下)》,《农村经营管理》2009年第6期。

谭贵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内涵演变》,《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4年第4期。

谭小芍:《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新思考》,《农业经济》2015年第11期。

唐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

汪丽娟、明敏:《集体经济模式简析——以华西村为例》,《全国流通经济》2015年第18期。

王成龙:《崇州“农业共营制”解决现代农业发展三大难题》,2018年2月25日,中国农业新闻网。

王景新:《影响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倾向性问题及建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王立胜:《改革开放40年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当代经济研究》2019年第1期。

吴菊安、祁春节:《农业经营方式的理论与方法:一个文献综述》,《世界农业》2016年第10期。

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夏玉莲:《农村土地“三权分离”背景下的农业经营体制研究》,《理论与改革》2016年第1期。

谢茹:《试论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必要性及制度创新》,《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

叶兴庆:《从三个维度看我国农业经营体制的40年演变》,《农村工作通讯》2018年第14期。

叶兴庆:《农业经营体制创新的前世今生》,《中国发展观察》2013年第2期。

于金富:《构建新型合作经营方式 实现农业经营体制新的飞跃》,《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张德元:《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异化及其根源》,《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张东生、吕一清:《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革及策略选择——改革开放40年的经验总结》,《现代经济探讨》2019年第6期。

张广辉、方达:《农村土地“三权分置”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经济学家》2018年第2期。

张红宇:《农村经营体制的探索与创新》,《农村经济》2008年第8期。

张士杰、曹艳:《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3期。

张晓山:《在稳定的基础上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经济》2018年第12期。

赵光元、张文兵、张德元:《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历史与逻辑——从家庭经营制、合作制、人民公社制到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制的变迁轨迹与转换关联》,《学术界》2011年第4期。

赵树凯:《“大包干”政策过程:从“一刀切”到“切三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

赵晓峰、赵祥云:《农地规模经营与农村社会阶层结构重塑――兼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社会学命题》,《中国农村观察》2016年第6期。

郑淋议、罗箭飞、洪甘霖:《新中国成立70年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历史演进与发展取向——基于农村土地制度和农业经营制度的改革联动视角》,《中国土地科学》2019年第12期。

朱启臻、杨汇泉:《农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与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创新》,《探索》2008年第6期。

朱守银:《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几点思考》,《农村工作通讯》2018年第6期。


[1]详见1979年9月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2]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