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卦 天火同人
乾上
离下
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解】天下有火,火光照亮整个天空。故天与火色同,广大而高远。孔子曰:“此言大德之好远也。所行……远,和同者众,以济大事,故曰利涉大川。”[1]大德之人,和同者众多,远近皆同之,可济大事也。然同人之事,以正和同,故曰“利君子贞”。郑玄注曰:“乾为天,离为火,卦体有巽。巽为风,天在上,火炎上而从之,是其性同于天也。火得风,然后炎上益炽,是犹人君在上,施政教使天下之人和同而事之,以是为人和同者,君之所为也。故谓之同人。风行无所不遍,遍则会通之徳大行,故曰同人于野,亨。”(《郑注》)
《彖》曰:同人,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同人》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乾行也。文明以健,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唯君子为能通天下之志。
【解】“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者,六二也。同人于野,利涉大川,而亨通者,乾之行健也。离,明也。故“文明以健”也。九五与六二正应,故曰“中正而应,君子正也”。君子刚健而中正,能和同天下之人,通天下之志。
《象》曰: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
【解】天与火,有同人之象。君子观此象,当知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辨明曲直忠奸,尽量广泛地和同于人。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解】和同门口的人,无咎。初九以刚居初,其行不远,心胸亦未广大,故只能和同离门不远的人。孔子曰:“小德也好近。”[2]此言是也。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解】出门则与人和同,无吉可言,亦无咎可言。
六二:同人于宗,吝。
【解】只与宗亲或宗党之人和同,吝。六二以柔处中,本与九五正应,而不能同于远人,所同者近,所和者寡,故曰吝也。孔子曰:“所同唯其室人而已,其所同者寡,故曰贞吝。”[3]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解】同人卦之中,一阴五阳,唯有此一阴爻,因此,六二乃为同人之主。阴主包容,其所同者广,则可一阴同五阳,同人之大也。若其所同者寡,则同人之小也。六二“同人于宗”,故为吝道也。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解】九三以刚居阳,其欲下据六二,然六二与九五为正应,六二所志同者九五,故九三上阻九五也。其忧惧九五之来迎六二,故“伏戎于莽”以警戒之。然其虽刚健,却不足以与九五相匹敌,故望而不敢进,故有“升其高陵,三岁不兴”之事。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解】“敌刚”者,九三之敌九五也。九三之“三岁不兴”者,非九五之敌也,三岁之后,五道已成,九三更不可行,故曰“安行也”。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解】卦中唯有六二爻一阴爻,故五阳皆欲争之,尤以九三与九四为甚。九三“伏戎于莽”,作势而未敢动。而九四近九五,其欲突袭九五而争六二。故“乘其墉”。墉,城墙也。然九四亦非九五之敌,且其出师无名,六二本与九五正应,非义师也,故攻而弗克。九四以刚居阴,进而不克,则知退也,退则吉。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解】九四虽乘九五之墉,然其师不义,攻而不克。然其吉者,遇困而知返。
九五:同人先号咷(táo),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解】九五本与六二正应,然有九三与九四之阻隔与攻击,故“先号咷”也。号咷,同号啕,大哭也。然九五以刚居尊,率大师终克九三与九四。九五终与六二相遇,故“后笑”也。九五与六二同心同力,其利断金。[4]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解】同人之所以成者,以其中正真诚也,九五以刚居中,正是此质。“言相克”者,非谓九五之克六二,乃言九五之克胜九三与九四也。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解】《尔雅·释地》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上九处同人之极,下无正应,未有志同者,然其远离于内,亦无内争之忧,故虽无悔可言,亦无吉可言也。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解】上九下未有志同者,远亦未得和同者,故曰“志未得也”。“同人于野”者,为大德之人,好远同于人而济大事,上九止于“同人于郊”,虽较“同人于门”和“同人于宗”者远,尚未能至于“同人于野”之境也。
[1] 《帛书易·二三子》曰:“《卦》曰:‘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孔子曰:‘此言大德之好远也。所行□□□□□远,和同者众,以济大事,故曰利涉大川。’”
[2] 《帛书易·二三子》曰:“《卦》曰:‘同人于门,无咎。’孔子曰:‘此言其所同唯其门人而已矣,小德也好近。’”
[3] 《帛书易·二三子》曰:“《卦》曰:‘同人于宗,贞吝。’孔子曰:‘此言其所同唯其室人而已,其所同者寡,故曰贞吝。’”
[4] 《系辞上》曰:“‘同人先号咷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