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帮扶对象的生存现状及需求评估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南京市市级重点困难家庭的生活现状和受助情况,探索专业社工介入社会救助体系的可行性,“南京市级重点困难群体帮扶行动”项目组在民政系统协助下开展了入户问卷调查。每户由民政筛选的贫困人员填答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帮扶对象基本信息、家庭状况(健康、工作、经济状况等)和心理学量表三部分内容,共发放76份问卷,回收72份有效问卷,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7%(问卷调查内容详见附1-1)。实施本次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一是通过问卷调查获得关于帮扶家庭的详细资料与信息,为了解问题、开展工作、提供切实的帮扶方案提供依据;二是便于项目组掌握个案及整体状况,可以在推进项目实施、整合社会资源方面有的放矢;三是旨在推动项目的规范化运作,为后期进一步评估打好基础。
南京市级重点困难群体即这72个贫困人员及其所在家庭的生存现状及服务需求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生活生存现状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一 帮扶对象的基本情况
从性别看,男性43人,女性29人(1人未作答),有效百分比分别为60.6%和39.4%。
从年龄看,帮扶对象以中年群体为主,平均年龄49岁,最长者82岁,最小者17岁。其中17岁及以下仅有1人,占比1.4%;18—40岁的青年有8人,占比11.1%;41—65岁的中年人居多,占比73.6%;66岁及以上的老人有10人,占比13.9%。
从文化程度看,帮扶对象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的31人,占比43.1%;初中文化水平的有15人,占比20.8%;高中或中专文化水平的有20人,占比27.8%;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仅6人,占比8.3%(见图1-1)。

图1-1 帮扶对象的文化程度
从婚姻状况看,帮扶对象中已婚有偶的47人,占65.3%;有7人未婚,占9.7%;10人离异,占13.9%;8人丧偶,占11.1%(见图1-2)。

图1-2 帮扶对象的婚姻状况
从健康状况看,近七成的帮扶对象健康状况不良,其中仅有24人身体健康,占比33.3%;11人体弱多病,占比15.3%;21人长期患病,占比29.2%;16人患重大疾病,占比22.2%。即有接近七成的被调查者身患疾病(见图1-3)。

图1-3 帮扶对象的身体健康状况
从家庭构成看,核心家庭最多,有40户,占比55.6%;单亲家庭有17户,占比23.6%;联合家庭有8户,占比11.1%;隔代家庭有7户,占比9.7%。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有工资收入、低保等救济、退休金等,其中工资收入占比40.3%,低保等救济占比34.7%。帮扶家庭的基本情况如表1-1所示。
表1-1 帮扶家庭基本特征

续表

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如表1-2所示。
表1-2 帮扶对象基本信息

二 帮扶对象的工作及经济情况
(一)工资和社会救济金是帮扶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超八成被访者月收入低于2000元
在72个被调查者中,仅有18人有工作,占1/4;而54人没有工作,占帮扶对象的3/4(见图1-4)。在有工作的18人中,女性8人,男性10人。有工作的主要是中年群体,其中41—65岁的有15人,占比83.3%。59户帮扶家庭享受低保,占比81.9%,其他13户属于低保边缘户。

图1-4 帮扶对象的工作状况
帮扶对象的整体收入偏低,超八成被访者的月收入低于2000元。在有工作的18人中,月收入1000元以下有5人,占比27.8%;月收入在1000—1999元的有8人,占比44.4%;月收入在2000—2999元的有3人,占比16.7%;月收入在3000元及以上的有2人,占比11.1%(见图1-5)。
工资和社会救济金是帮扶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分别占比40.3%和34.7%,其次还有退休金、亲人资助等收入来源(见图1-6)。

图1-5 帮扶对象的月收入状况

图1-6 帮扶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二)医药费和教育开销成为帮扶家庭的主要经济负担,超过半数家庭尚有外债
帮扶家庭的主要经济负担,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医药费、教育开销和生活费。其中49人选择了医药费,占比68.1%,排在经济负担的首位。目前家中有重病、残疾及无法支付医疗费用的有30人。患病是影响帮扶家庭生活的重要因素,在72个被调查者中,有六成多因为患病不能工作,而支付医疗费也是家庭的主要经济负担和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接下来有32人选择了教育开销,占比44.4%,子女上学的学费也是贫困家庭的重要开支。还有29人选择了生活费,占比40.3%(见图1-7)。另外,过半数家庭尚有外债。被调查者38人回答家庭有债务,债务的额度在2万元到20万元不等,其中债务额在4万元以下的占25%,债务额在4万元到6.5万元的占25%,6.5万元到10.5万元的占25%。

图1-7 帮扶家庭的主要经济负担
(三)生病、子女上学和无劳动能力是帮扶家庭致贫主因
首先,患病是导致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72个被调查者中因病不能正常工作乃至于完全失去工作能力的帮扶对象共有48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66.7%。在问及致贫原因时,56人回答直接导致贫困的原因是罹患疾病。
其次,子女就学加重了家庭的贫困程度。从72户帮扶家庭的整体经济负担来看,子女上学带来的经济负担仅次于医药费负担排到了第二位,有32户属于该种情况。在直接询问致贫原因的问题中,有8人回答供子女上学致使家庭贫困。
再次,劳动能力缺失削弱了家庭的脱贫能力。在54名没有工作的被调查者中,9人因年纪较大不能工作,占比16.7%;35人因身体患病而不能工作,占比64.8%;7人因需要照顾(老、弱、病、残)家属而不能工作,占比13.0%;3人因其他原因没有工作,占比5.5%(见图1-8)。

图1-8 帮扶对象不能工作的主要原因
三 帮扶对象的生活状况
(一)约八成帮扶对象勉强维持生活,对未来生活较为担忧
从对目前生活的满意程度来看,约八成帮扶对象对目前的生活现状不满意。72个被调查者中,21人认为现在的生活很艰难,占比29.2%;36人认为勉强维持生活,占比50.0%;14人认为生活还可以,占比19.4%;只有1人对目前的生活比较满意,占比1.4%(见图1-9)。
超过八成的被调查者对今后的生活表示担忧。其中,29人对今后的生活非常担忧,占比40.3%;32人对今后的生活有些担忧,占比44.4%;8人对今后的生活不怎么担忧,占比11.1%;3人对今后的生活不担忧,占比4.2%(见图1-10)。

图1-9 帮扶对象现在的生活状况

图1-10 帮扶对象对今后生活的担忧程度
(二)绝大多数帮扶对象对未来有所期待,但认为仅依靠自己的力量难以脱贫
大多数帮扶对象(占比84.2%)对今后的生活有所期待。在填答问卷的70人中,12人非常期待今后的生活,占比17.1%;47人对今后的生活有一些期待,占比67.1%;11人对今后的生活没有期待,占比15.8%。
约七成帮扶对象认为仅依靠家庭自己的力量难以实现脱贫。其中49人认为依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或很难脱贫,占比70.0%;16人认为依靠自己的力量有可能脱贫,占比22.9%;5人认为努力的话能做到脱贫,占比7.1%。在调查过程中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期望获得帮助。
综上可见,大多数帮扶对象的生活现状比较窘迫,他们对未来表示担忧,同时对未来又饱含期待。在这种矛盾的情绪中,他们所感到的是对现实的无奈,是对依靠自己能力改变家庭贫困现状的强烈无力感。他们期待获得帮助,期待通过外界的帮扶改变家庭的贫困现状。
(三)帮扶对象最希望获得医疗、助学救助和就业支持与帮扶
帮扶对象接受过的救助,72个被调查者中除6人未回答外,有59人回答曾经或正在接受低保制度的救助,有20人回答接受过社区、政府以及近亲属的各种照顾。这一结果表明,该贫困群体一直受到政府、民政以及其他社会各方面的关心或关注。另外也表明通过以往的社会救助模式未能使该群体根本上改善贫困问题,此次通过项目的形式由社会工作介入解决该群体的贫困问题,是一次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探索,也是一次社会工作介入解决贫困问题的实践。
帮扶家庭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无法支付医疗费用(占比36.1%)、主要家庭成员没有工作(占比23.6%)和孩子学费没着落(占比22.2%)(见图1-11)。而要解决这些困难,帮扶家庭最希望获得哪些方面的帮扶呢?排在第一位的是医疗、助学等救助,占比58.3%;排在第二位的是物资资助,占比48.6%;排在第三位的是就业支持,占比25.0%(见图1-12)。

图1-11 帮扶家庭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

图1-12 帮扶家庭最希望获得的救助与帮扶
(四)亲属和社区居委会是帮扶对象的主要求助对象,对社会组织或社工帮扶不甚了解
亲属(父母、兄弟、姐妹、子女等)是帮扶对象遇到困难时选择最多的求助对象,其次是社区居委会干部,再次是政府部门,然后是其他亲戚朋友,最后是邻居(见图1-13)。由此可见,除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外,社区居委会及政府部门是帮扶对象主要的求助对象,这说明基层社区及政府部门在民生救助方面还是比较受帮扶对象所信赖的。而“远亲不如近邻”的谚语在帮扶对象的实际生活中似乎并不吻合,邻居反而是帮扶对象求助较少的群体,这与现代城市社区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相关。

图1-13 帮扶对象的求助对象
帮扶对象对社会组织或社工帮扶贫困了解不多。调查发现,有40人没听说过社会工作者可以帮扶贫困,占比55.6%;有33人没听说过社会组织可以帮扶贫困,占比45.8%。但在简单介绍之后,有98.6%的帮扶对象表示愿意接受并配合社工或社会组织的帮扶。这说明一方面,社工和社会组织的社会知晓度还较弱,需要进一步的宣传推广;另一方面,显示了社会组织作为新的社会治理主体,会逐渐被人们所熟悉和接受,在建设美好和谐社会方面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四 帮扶对象的精神状态
(一)帮扶对象的贫困程度影响其精神状态
通过对帮扶对象进行心理学相关量表(附件中问卷调查的第四大题)的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积极求助α=0.61,积极的生活态度α=0.83,悲观绝望的态度α=0.79,精神压力α=0.76,具体指标如表 1-3所示。通过对帮扶对象进行心理量表的测试,能够非常明显地区分出这一群体中存在“生活态度积极”和“生活态度消极”两种不同心理状态,而这两种不同心理状态也致使帮扶对象对现实压力的感知完全不同。贫困程度越严重感觉生活压力越大,对未来的期待程度越低。经过更加详细的相关分析得出如下结果:“生活态度积极”的人比“生活态度消极”抗压能力更强,更能够积极地向社会求助,努力改变现状。其中女性因生活困难问题而感受到的精神压力强度远远高于男性。
表1-3 帮扶对象的心理测量指标

续表

表1-4 精神状态与脱贫能力等多因子相关分析

(二)帮扶对象的人际交往呈现封闭化状态
分析结果表明,困难程度越严重的帮扶对象与邻里交往的频率越低。同时表现为越是“生活态度消极”的帮扶对象越不愿意与社区工作人员接触。帮扶对象自身对困难的认知水平影响着他们的脱贫欲望,越是认为自身处于困境,越减少与其他居民、邻里间的互动,反映出具有较强的自尊,具体数据如表1-4所示。这样的结果说明,因为贫困而导致该群体自主“边缘化”现象出现。而贫困群体的人际交往封闭化不利于该群体获得较多的社会资源支持,甚至社会关系网络缺失会使该群体加重物质匮乏程度,也会使其精神方面的匮乏问题凸显。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帮助贫困家庭不能忽视对该群体的心理关爱与支持,协助帮扶对象建立起对贫困、对接受帮助的客观认识非常重要。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帮扶理念也认为通过使帮扶对象自身坚强起来达到帮扶目的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