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自信及其建构路径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一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的目的

文化自信研究适应现实需要,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迫切要求。长期以来,我们坚持不懈地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融入世界,然而效果差强人意。中国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在西学东渐中“中学、西学体用之分”的论争,或“全盘西化”主张,都有着当时实际的历史背景和认知局限。如今,中国进入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伟大使命的实现要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不可否认,信息化带动下的全球化席卷全球,但是,在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一体化”是否对社会发展构成挑战?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和挑战,我国文化如何保持自我、创新发展?文化自信作为重要的精神力量,推动着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国文化自信,是时代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综合实力的具体要求,是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

1.从时代背景看

当历史进程推进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时候,世界各国普遍进入了“互联网+”及大数据时代。从时代背景看,这是一个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时代。各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联系便捷,交往频繁,相互借鉴。中国在崛起中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文化自身发展来说,只有完成对自我的超越才能发展;只有不断地打破旧有状态,汲取新鲜有益的质素,才能推进文化由量变向质变的飞跃。21世纪是我国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缺乏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信,便有失去自身文化领导权的危险,民族复兴必将遥遥无期。文化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形象定位、身份定位和全球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对以西欧为中心的资本主义文化进行了反思。他认为每种文化都有上升衰落的过程,20世纪的西方正是文化生长发展的最后过程,在不可逆的文化发展过程中,西方社会“已迈入文明且正在走向没落”[1]。因此,不能忽视其他国家或类型的文化,每种文化都是瑕瑜互见。其中也包括中国文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成为反思西方文化的著名代表。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未来有这样的预言:未来的世界统一将在和平中实现。“一定是以地理和文化主轴为中心”,主轴在东亚。统一世界,就要有世界主义思想。而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法正体现出其优越性。日本社会活动家池田大作也指出,从中国保持统一的历史经验来看,中国有资格成为统一世界的新主轴。[2]2016年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公布“全球存在指数”,我国排名由此前的第四升至第二。这个指数是用来衡量各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的综合指数,其中包括了硬实力和以旅游、文化、教育和发展合作等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而排位之所以上升在于“经济增长以及开放的发展模式”。

中国文化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但我们也要反省。充分的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充分的文化认知基础之上的。对于中国文化我们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时代的发展,赋予了中国文化重要的使命。只有推进文化自觉、自信、自强才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

然而,在具体的文化实践活动中,文化自信理论研究不足。因此,研究中华文化自信变迁以及中国文化自信体系,是当前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在当今中国,面对西方实用主义为主导的文化价值危机,如何让世界看到中国文化的基因,看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贡献,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文化渗透力度愈来愈强,包含着欧美发达国家文化气韵的文化商品充斥着我国的文化市场,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潮,给我们的文化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

从国家的综合实力来看,文化自信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发展力。文化生产力是人们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和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文化自信就是从正面评价和确证文化生产力和发展力。当前,我国的文化生产力处于发展初期,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在当今的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的标志性要素和劳动者的最积极因素,成为生产力三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对文化的认识并不等同于对文化自信的认识。文化自信对国家实力发挥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文化主体对于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战略地位的肯定。文化发展水平关系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从文化的发展规律来看,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泾渭分明,落后文化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必将被淘汰。因此,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象征,发展先进文化,展开文化创新,进行文化改革,对提高综合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化发展问题的客观批判,提高自身文化实力。众所周知,随着中国的崛起,国富民强,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文化自信显著提高。但我们必须认识到,部分国人盲目迷信西方价值标准,削足适履的现象依然存在,“香蕉人”现象有所发展。为此,中国文化发展要通过文化改革进一步保持定力,排除杂音,形成中国特色文化自信。

2.从历史背景看

从历史背景看,中国有着连续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文化状况始终是中国基本国情的重要内容。以鸦片战争为分水岭,在长达18个世纪的进程中,中华文化始终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信心满满。而鸦片战争后,一系列战争的惨败以及外敌肆意凌辱的事实,使国民逐渐丧失文化自信。西方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亦由尊崇学习转向不屑与贬低。近代以来,从中国文化发展史来看,我国经历了两次文化问题的挑战,一是20世纪20—40年代的中西文化优劣之争,二是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的历史虚无主义之论,两次论争都着力探讨了中西文化的关系及孰优孰劣的问题。直到今天,这种文化之争依然存在。这一方面说明,文化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复杂性;另一方面说明,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极其重要性和常新的生命状态。文化自信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争论和申辩中跌宕起伏。

无论是经济大国还是资源小国,各个国家在本国发展问题上都不约而同地把视角投向文化。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学家之一的萨缪尔·亨廷顿在《我们是谁:对美国国家认同的挑战》一书中,表达了对美国国内文化发展的担忧,指出只有捍卫和发扬新教文化这一根本特性,国家才能避免分化、衰落的危险。文化没有高低之分,却有强弱之分。能力较强、效率较高,从而包含文明价值较多,满足更多人需要的文化系统,可以称为强势文化。如美国文化是强势文化。反之,可以称为弱势文化。而在西方文化主导世界的大环境下,不可否认的是,强势文化在文化传播上有许多战略优势。例如,对高精尖技术的占有和垄断的技术优势;三大产业均衡发展对文化发展的支撑、利用资本与文化结合进行利益驱动。这些“优势”通过不同的途径逐步侵蚀着弱势文化。因此,增强文化自信不仅要捍卫文化主权,更要建构全球文化发展新秩序。

3.从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看

文化既具有历时性,又具有共时性。一定的文化是一定历史和时代的产物,但一旦形成,就会显现出一定的跨越时代、跨越区域的普遍价值。中华五千年文明灿若星辰,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发挥其独特而普遍的价值,就是我们今天的任务。与此同时,我们看到,经过百年发展,西方理性主义文化弊端丛生。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的蔓延就是这种弊端的真实反映。西方文化不能够提供万能的方案,所谓的世界文化就是西方文化,不过是“文化霸权”的一厢情愿。

从未来文化发展方向来看,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的,强调各民族文明的生存权、发展权;通过反思世界各民族文化发展和文明的演进,中国所追求的“和而不同”的世界文明格局,意味着相互尊重,彼此欣赏,代表了世界文明发展的总趋势。美国学者亨廷顿认为,冷战后国际冲突的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冲突,而是来自文化的差异,[3]这就夸大了不同民族、不同文明之间的斗争和对抗,忽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任何国家都无法否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存在。在20世纪60年代,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地球村”概念,以此来描述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黏合联系。世界经济、金融、生态等各个领域被无形的手缠绕纠结,休戚与共。人类面临共同的发展难题,需要重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而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立正确的资源观、科学观和价值观,文化观念的转变是其核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依据和路径,因此我们要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作为动力来源,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反映着中华民族在价值层面上的自我激励和世界意义,表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创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实践氛围。

(二)选题意义

进行中华文化自信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文化自信的内涵和外延,深刻把握文化以及文化自信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也可以对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心态问题,为推动我国建设文化强国和世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理论意义

第一,从理论上完整、准确地把握文化自信基础,从而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文化是中国在漫长的发展史中形成的精神财富,不仅包括传统文化,而且包括革命文化,当然也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对于中国文化心态是不同的。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阐述,顺理成章地推导出文化自信的概念并对概念结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增强民众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作用。文化自信关乎世界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党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从理论上丰富中华文化理论。

第二,对文化自信的客体文化在国内和国际所作贡献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泉来自价值观。无论在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国家始终是在核心价值观引导下发展,这也是中国文化连绵不绝的根本原因。中国文化不仅在一国之内,在国际社会也贡献卓著,这是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据。

第三,挖掘文化自信建构机制以及新时代文化转型路径。文化自信的建构不仅仅要着眼于文化自信的系统结构,更要完善我国的制度和改革具体的文化体制,保证不同的社会群体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信任。

2.实践意义

第一,文化自信引导社会安定有序和谐共享。

文化自信关系政党、民族、国家和人民的价值评价和行为选择,是文化理性和精神追求的集中体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源置于交换买卖原则之下,对传统价值观造成了极大挑战。对物质利益的唯一追求使人成为“不健全”的人。一方面,要扭转对西方文化的盲目神话和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发扬中华文化优良传统和现代精神。

第二,社会转型期呼唤文化自信。

在社会转型期,现代文化转型不可避免。由传统的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结构由一体向分散、透明化转变,自由竞争的多元价值观遍布现实世界和虚拟空间,非主流文化价值观的迅速传播不断冲击主流文化价值观。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坚守和创新成为文化自信的必要组成部分并且成为化解价值观难题的重要途径。文化自信对于中国实现社会转型,有效应对当前文化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更好地融入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古至今,无论社会如何嬗变,文化如何变迁,中国文化不曾中断。这背后就是价值观在起作用。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千百年来积淀的,深入中国人骨髓里的特质。它构成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面貌。所以,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首要任务是要有充分的自信,客观、公正地看待和评价它。

第三,文化自信的建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国力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源于对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做出的积极反应。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新时代文化建设主要内容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文化自信是基石。文化自信能够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维系社会关系,是中国道路、中国力量能够成功实现的必要前提。纵观世界,很多国家都在价值观建设上加大培育力度,以期达到凝聚共识的目的。只有形成属于自己民族的价值观,民族文化认同才能根深蒂固。因此,文化自信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文化自信在历史上的演变发展、展示方式怎样,文化自信生成的要素是什么,正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困惑与思考引发了本书的选题。本书对新时代境遇中的文化自信进行研究,以期为解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提供思想与方法上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