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本科生学业导师联络报告

张波 高迎爽

“师徒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优良传统。为充分发挥社科院导师资源优势,创新本科生的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从2017年开始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通过学业导师调动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理想并理解专业课程结构,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充分发挥学业导师力量,利用社科院丰富的学术资源,积极推进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开阔学术视野,挖掘学术潜力,鼓励、支持本科生参与其学业导师的课题、调研、学术研讨会及其他形式的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在申报大创项目、社会调研项目时,将学业导师列为指导教师。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学业导师制度,学校制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办法(试行)》并经大学临时党委通过,还制定了学业导师指导手册,要求导师指导学生要有记录可查,手册是考核学业导师的重要依据。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本科生学业导师管理办法(试行)》,每位学业导师指导2—5名学生,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每学年读书不少于5本,并督促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每月当面指导一次,平时辅以电话、邮件等其他指导、沟通、交流方式,了解研究生的学习、思想和生活情况,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并理解专业课程结构,提高学生的专业兴趣;带领学生参与课题、调研等科研活动,指导学生撰写调研报告和学术论文;指导学生认真选择毕业论文题目,确定论文提纲,进行论文写作与修改,并定期进行检查;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举行论文答辩等。受聘导师须接受大学考核,每年考核一次,考核合格者可续聘;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者,自动解聘。学业导师要调动和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专业辅导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给予学生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2017年,学校4个学院确定的学业导师共计284人。经过学生和导师双向选择后,11月底最终确定了学生和导师对应关系,390名本科生对应186名学业导师,平均每名导师带2名学生。根据4个学院提交的《本科生学业导师指导手册》情况汇总表,教务与科研处进行了系统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学校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度实施半年来,师生互动效果很好,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和学业导师的好评。

一 指导内容记录分析

(一)见面指导次数

根据各学院提交的学业导师指导手册,马克思主义学院提交的学生总数116人,涉及学业导师76人,导师见面指导总次数为315次,平均每位导师面谈指导4.144次,学生与导师见面次数最多10次,最少的0次;人文学院学生总人数58人,涉及学业导师32人,导师见面指导总次数为126次,平均每位导师面谈指导3.938次,学生与导师见面次数最多5次,最少的0次;经济学院学生总人数173人,涉及学业导师88人,导师见面指导总次数为461次,平均每位导师面谈指导5.239次,学生与导师见面次数最多8次,最少的0次;国际关系学院学生总人数29人,涉及学业导师13人,导师见面指导总次数为88次,平均每位导师面谈指导6.769次,学生与导师见面次数最多8次,最少的1次(见表1)。

表1 学业导师见面指导次数

从首次见面时间看,绝大多数学生与导师在第一学期结束之前进行了面谈,其次是3月份即开学初。经济学院因信息统计不完整,故暂不纳入表格(见表2)。

表2 与学业导师首次见面时间

(二)指导读书情况

根据各学院提交的学业导师指导手册中的读书记录统计,在第一学年结束后,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读书总本数为347本,人均读书数量为2.99本,学生读书本数最多为27本,最少为0本;人文学院学生读书总本数为113本,人均读书数量为1.95本,学生读书本数最多为10本,最少为0本;经济学院学生读书总本数为103本,人均读书数量为0.6本,学生读书本数最多为10本,最少为0本;国际关系学院学生读书总本数为65本,人均读书数量为2.24本,学生读书本数最多为6本,最少为0本(见表3)。

表3 学业导师指导学生读书情况

(三)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情况

根据各学院提交的学业导师指导手册中的读书报告登记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登记和提交的读书报告共69份,人均提交读书报告0.59份,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最多为23份,最少为0份;人文学院学生登记和提交的读书报告共9份,人均提交读书报告0.155份,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最多为1份,最少为0份;经济学院学生登记和提交的读书报告共103份,人均提交读书报告0.6份,学生撰写报告最多为10份,最少为0份;国际关系学院学生登记和提交的读书报告共7份,人均提交读书报告0.24份,学生撰写报告最多为2份,最少为0份(见表4)。

表4 学生撰写读书报告情况

(四)学生参与科研情况

根据各学院提交的学业导师指导手册中的学生参与科研次数的登记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在本学年内共参与48次科研活动,人均参与科研活动0.41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次数最多为4次,最少为0次;人文学院学生在本学年内共参与14次科研活动,人均参与科研活动0.24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次数最多为2次,最少为0次;经济学院学生在本学年内共参与121次科研活动,人均参与科研活动0.7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次数最多为6次,最少为0次;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在本学年内共参与13次科研活动,人均参与科研活动0.45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次数最多为4次,最少为0次(见表5)。

表5 学生参与科研情况

(五)学生参与课题情况

根据各学院提交的学业导师指导手册中的学生参与课题的统计情况来看,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在本学年内共参与8项课题,人均参与课题0.07项,学生参与课题最多为1项,最少为0项;人文学院学生在本学年共参与1项课题,人均参与课题0.02项,学生参与课题最多为1项,最少为0项;经济学院学生在本学年共参与29项课题,人均参与课题0.17项,学生参与课题最多为8项,最少为0项;国际关系学院学生在本学年内共参与0项课题,人均参与课题0项(见表6)。

表6 学生参与导师课题情况

续表

(六)指导方式

导师指导学生的方式除了线下面谈之外,还包括微信、短信、邮件、电话等线上交流的方式。据统计,导师通过线上指导的次数接近面谈的次数。在此需要指出的是,一些学生没有记录线上指导的次数或内容,所以实际的线上指导的次数肯定比表格中统计的次数要多。具体情况如下:

表7 导师指导学生的方式

二 指导内容

这一学期是本科一年级,学业导师的指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情况,帮助、引导学生完成从高中向大学生活转变,引导学生树立自主学习和兴趣学习的意识与习惯;二是回应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对一些具体问题提出要求、指导与建议;三是探讨专业发展前景,给未来发展规划提供建议;四是指导学生阅读专业经典名著和理论学习,布置阅读书目;五是带领学生聆听讲座和学术报告,参与研究生学术讨论;六是适当地让本科生参与到课题调研中。具体而言,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学生,指导内容又有所不同。

例如,人文学院有的导师强调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要求学生摆脱学科束缚,开阔视野;建议学生自由阅读,不限制领域范围,遵循自己的爱好,并将读书心得发给导师进行交流。通过随意、轻松的聊天询问学生们对一些事情,诸如高中生活与大学生活阅读、文学在中国的发展、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等的看法与态度并给出自己对学生的建议和鼓励。有的导师带学生参加爱尔兰国庆节活动,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并对他们的学习提出建议。

经济学院导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指出未来学习的重点,引荐师兄和老师,交流人生规划建议,给予学术指导,讨论学术问题,鼓励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阐释本科四年的培养计划,指出了本科不同阶段应重点培养的能力;详细地讲解财务管理专业的内涵以及未来发展的规划及方向,提出了学习和生活上的要求,督促学生在做人做学问方面不断进步;带领学生参加专业领域的学术研讨会,提供参与科研项目的锻炼机会,并对学生假期及空闲时间进行学习上的规划指导,加强学生对于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善于结合社会热点,用专业知识来解释社会现象,利用线上平台推送相关文章传递知识。不少老师会结合学生所分享和报告的学习近况,针对不同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布置阅读作业并赠送书籍,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做好读书笔记,尽快找到自己未来的方向,鼓励学生在读书期间做出规划。老师们也会协同学长、学姐与新生进行座谈,多加交流,建立长期联系机制,定期安排师生会面或学习活动,用过来人的经验和经历为学生提供做人和做学术的指导与帮助,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国际关系学院的老师们在与学生交流时,多注重交流求学、治学、为学的经验,给学生的大学生活提出建议,为学生分析本专业以后的未来发展方向,结合个人情况拟订发展的具体计划,或成立学习小组,建立讨论制度,以强调基础学科的重要性,培养研究型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此外,老师们在希望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之余,更寄予学生做充满生活情趣的君子的期望,做到“头上有星空,心中有道德”。

三 学生感悟

在本科第一学年结束之后,学生们对于学校的教学安排和导师们的学习指导方式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根据各学院所提交的学业指导手册记录以及学生们对于导师制施行情况的反馈,可以看出学生们在入学后通过导师制获得了更多与名师交流的机会,在学者们的带领下,掌握到难得的学习方法与科学思想,令大家受益匪浅。大学,非大楼之谓也,大师之谓也。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邀请各个领域潜心治学的老师担任本科新生们的导师,一是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从高中到大学的身份转换与过渡,二是依靠这些有着丰富研究成果的学者传递给学生专业且执着的人文学科精神,帮助学生确立大学生活的发展方向,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与自身职责所在。

例如,经济学院的学生们对导师制施行后发出的感悟有:“老师学术精湛,和蔼可亲,既对我们严格要求,又对我们关心有加。我们从老师的教诲中,明悟许多人生的道理,学到许多有用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思想,总之,与导师的交谈,让我们受益匪浅。”“导师对我的关心和指导让我颇有感悟,在未来的学习中,我更有了目标方向,相信以后的学习研究在导师的带领下能迅速成长。”“与社科院大师近距离接触,发现导师虽然学术水平高,但非常平易近人,举手投足都有学者风范,让我有站的更高的机会。”“老师温文尔雅,和蔼可亲,他的教导不仅是有关学习,更多的是人生的智慧,让我受益多多。同行的师兄待我们如弟妹,不遗余力地向我们传授大学生活的经验。本人寡智不敏,却忝列门墙,这是我的幸运,也是对我未来的鞭策与激励。”

此外,其他学院学生在指导记录册上也有不同的反映,如人文学院的学生写道:“最大的感受就是,每次见导师,都有新收获。记得这学期开学的时候导师组织我们几个学生研究课题,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做一个学术研究,当时看了很多书,翻阅了很多资料和论文,最后写出了一篇两万五千多字的论文。后来与导师见面,导师当面指导我们的论文,短短几个小时,我们学到的东西比那几个月的研究学的还多,导师的讲解特别的独到,打开了我们本科生没有的一些视角,介绍了一些观点,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学习、研究的方法。导师总是直接或间接地询问我们的情况,对我们的问题更是耐心回答。我们都知道导师很忙,行政上的事情就已经让他难以分身,但他还是抽出时间给我们指导大挑战杯的事宜,时而给我们一些振聋发聩的教诲。每次见导师,都会有很大的收获和感慨,觉得自己还不够优秀,于是倍加努力。导师给每个学生都安排了一位博士师兄或师姐来帮扶,师姐师兄们平时很关心我们,不仅指导我们学习上的事情,也关心我们的生活琐事,引导我们的心态和观念,导师这样的安排很科学地弥补了他没有和我们见面的时间缺口。很感谢导师的付出,每次想起都觉得自己还是不够优秀,每次都会在导师的激励和引导下更加努力。”“我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高要求和殷切的希望,自己很受鼓舞。我将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认真学习,保证基础学业的优秀;立志学术,认真研究文艺理论、文学阐释学,在学术道路上认真思考、谦虚请教,积极进取。”“自随师洎今,闻谆语,拓博界,获益良多,所咀之英华,难尽于片语只言也。览导师所馈之书,有感论语之简言而繁意,六朝之诗华而不庸,唐宋之词浩而非滥,更兼妙文诸篇,所提所荐,有扩眼疆、勘古意、思前路之感,得以浅知马克思文学理论之泱泱。自觉今朝之肄业虽未厚积,亦于师之感教之下积羽而待抟风矣。愿明日之我,不负今之所学,愿经年之我,不负师之所望,则师乐甚而我幸甚也。”

通过导师制度的实施,学生们参与到各种讲座与学术活动中去,更有不少学生在导师的支持下参加各类科研项目活动,积累了学术经验,培养了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有学生这样说道:“在学习学术方面,导师帮助我们修改文章,指正文章与思想中的不当之处,教我们如何写论文。导师赠送给我们许多书籍,从书籍的种类与内容上看,导师希望我们兼涉中西,由浅入深,有基础的文学素养和批判反思的品格,同时这些书籍也兼有趣味性与可读性。在锻炼思维方面,导师告诉我们不能盲从盲信,要有独立人格与思考能力,扩展自己的视野,先广泛关注,再择定方向。同时,我们也被导师平易近人的风度与耿直正派的文人品格所感染。”“我觉得从导师处学会的最重要的几点:其一是要立志,我们要对自己的学业,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在大学期间,要不断摸索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志存高远,并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规划。其二是要学会‘讲道理’。我们进入大学后面临着很多论文任务,要会写论文,必须要先学会讲道理,学会如何表述清楚自己的想法,学会为自己的观点搜集证据,并且有条理、有逻辑地展开论述。其三是要终身读书。不管将来从事何种行业,都要以读书为终身爱好,并且在我们这个年纪,要以读‘该读的书’为要,因为‘想读的书’可能容易流于兴趣,接触到的思想是低层次的,要提高自己,必须勇攀高峰,读‘该读的书’。最后,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导师们的指导下,学生们从总体上了解各自学科的基本概况,并且了解到各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以及交叉发展方向,各位导师所指出的“思想无界,追求无限”的学术研究精神与思考问题的深刻性,对学生也有着极大的鼓舞作用,从导师们所研究的多方面领域看到了更为宏大的学术世界与宽阔的学习方向,从而对前沿学术问题和未解之谜有信心去努力攻克与钻研,引领学生们走进学术研究的殿堂。

四 学生的意见与建议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而言,导师制度的施行极大地帮助了学生们迅速、高效地投入到大学学习生活中去,通过与诸多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经验的导师展开线上与线下的交谈,扎实学生专业知识的基础,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可以说真正发挥了导师制度的作用。从各学院所提交的学业指导手册中学生们对于导师制度的施行效果反馈来看,导师制度仍有可进一步改进与发展的空间,学生们从多个角度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导师制度能够得到更好的施行。

一些学生提出,首先,学校在实施导师制度的同时,应建立相应的运行机制,为学生和导师提供固定的会面场所与辅导时间,促使双方能够更便捷、频繁、便利地交流,让“师徒制”发挥更大的力量,为社科大的建设添砖加瓦。也有部分同学反映,本科生的必修课时间有时会与导师的时间冲突,失去了一些和导师亲自交流的机会,故希望学校可以适当调整教学课程安排,留出充分的时间与导师见面,使师生见面逐步常态化。其次,因学校与研究所距离较远,学生与导师出行都存在不便,希望学校可以考虑增加往返班车,利于学生与导师安全出行。

从目前导师指导方式来看,线下见面主要通过见面交流、参与学术活动和外出实践等形式展开,线上指导主要通过微信、邮件、电话等方式进行,学生们提出因交流多样化,希望在考核时不要把见面次数作为唯一的考核点,多结合具体指导内容进行考核。从导师指导内容的反馈看,学生们希望导师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能够提供更多的案例分析与实践机会,丰富每次见面指导的内容与形式,以便对本专业的未来发展有更多切实的感悟,并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此外,学生们也希望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的不断深入,能够熟悉导师所专长的领域并参与到导师所进行的课题研究或硕博士的研究中去,不断适应导师的知识水平结构,提高个人的专业科研素养;学生也期望导师们能够多推荐相关的课外扩展阅读书目,并就读书指导方案进行后续讲解与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书籍内容。

(张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高迎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本文源于2018年社科大本科生导师制实施情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