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98年以来,浙江省高等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至2005年,全省招收的普通本专科学生达到21.54万人,在校生达到65.13万人。近5年内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3.9%、18.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4%,比“九五”期末提高了21个百分点。现在,浙江高等教育已跻身高等教育大省行列(见表1)。
表1 1998—2005年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主要指标
浙江高等教育“十五”期间的变化,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发展快速迅猛,实施办学规模跨越式发展。高校扩招以前,浙江是一个高等教育小省,高校数少,在校生规模小。1980年、1985年、1990年、1995年四个年度,浙江省高校在校生分别为3.76万人、5.27万人、6.03万人和9.29万人,明显低于全国同期平均的3.94万人、5.68万人、6.88万人和9.69万人的水平。1998年,浙江仅有普通高校32所,当年招生数不到3万人,在校生11万余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8.9%,低于全国9.8%的平均水平。这与走在全国前列、发展充满活力的浙江经济不相适应,很难满足人民群众子女上大学的迫切需求。高校扩招以后,浙江省借助国家积极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努力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扩招当年,浙江省高校招生人数比上年增加75%以上,一改长期以来高等教育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经过几年努力,横向比较,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的主要指标已经超过华东地区各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一举跨入高等教育大省行列。
第二,高教园区建设成效显著,办学空间迅速扩大:高校扩招以前,浙江省高等教育资源少,学校规模小,有的百年名校也仅有百亩校园,发展空间有限。高校扩招以后,省政府果断做出了建设6大高教园区的决定。至2005年秋,高教园区建设已经投资190亿元,累计竣工校舍建筑面积830万平方米,投入使用高校34所,在校生达到28万人。高教园区的建设,大大改善办学环境,为浙江省高等教育规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拓宽人才培养的品种和类型,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一线人才的需求。根据国家有关政策,高职院校由省级政府审批。在这一政策的导向下,浙江省及时抓住机遇,加强规划,加快发展。统计表明,全省高职院校已从1998年的2所增加到2005年的42所,招生数从600余人增加到7.2万余人,在校生数增加到22万人,约占普通高校全日制在校生的1/3,成为浙江省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民办高等教育快速发展,承担起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的重任。截至2005年,浙江已有民办本科院校2所,民办高职学院10所。浙江省还大胆创新,率先创办了公办高校二级学院(独立学院)。目前全省已有经教育部备案的独立学院20所,大大壮大了民办高校的办学能力。截至2005年,民办本科院校和独立学院的招生数已经达到4.8万人,约占全省本科院校招生数的48%,在校生已经达到16.22万人,占本科在校生总数的25%。其中,独立学院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达到3.95万人和12.42万人,占全省本科招生和在校生数的39.3%和35.5%,成为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立学院的举办,改善了民办高校的结构,增加了优质资源的供应。
第五,提高质量和规模扩张并举,努力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动权。在2000年高校扩招之初,出于规模扩张可能带来质量下降的担心,浙江省教育厅及时开展了高教质量年活动,扎扎实实抓教学规范和教学基本建设,增加投入,保证办学的基本规格和水平。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以后,省教育厅又适时推进和实施各项教学改革,为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学校特色、推进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如在全省全面实施《浙江省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的2212345计划:投资2.2亿元,全省高校重点建设100个重点专业和200个基础课实验室,实施300项教学改革计划,建设40个省级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500种省级重点教材,从专业、基础实验室、教学改革计划和教材等基础环节着手,抓好教学基本建设,推进质量体系建设。又如在科研方面,省教育厅重点建设若干优势学科,5年投入一亿元建设200个重点学科;投资一亿元建设20个“重中之重”学科;投入300万元建设10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实施“钱江高级人才引进计划”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等。这一切为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保证高等教育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