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贸易摩擦的历史和今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两次石油危机期间的日美双边贸易

20世纪70年代的开头两年日本还处于稳定的低速增长期,1973年10月爆发第四次中东战争,石油供应锐减、石油价格上涨,从而引发了第一次石油危机。1978年前后,原油价格又有所提高,尤其在1978年12月伊朗事变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各成员国普遍提高石油价格,导致出现了第二次石油危机。

两次石油危机给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带来重创,各国经济发展缓慢,陷入经济衰退。第一次石油危机一度让对中东石油进口依赖度极高的日本陷入经济混乱的局面,但随着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包括财政、金融各方面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企业生产合理化和垄断资本的“减量经营”策略,“危机政策”收效很大。1976年日本的经济增长率转负为正,为6.5%,出口贸易比1975年也大幅度增加,日本较早得以恢复并度过第一次石油危机的冲击。第二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的经济影响也较大,但打击并不大,期间经济增长率相比都高于其他很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约为5%—6%[5]

从日美两国的进出口贸易上看,整体上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60年代有所发展。1971年美国对日本的出口额下降,但是从日本的进口额却增加了23.6%,这使得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额进一步增加,甚至是美国全部对外贸易逆差额的近1.6倍。1972年出口额有所恢复,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的1973年,日本经济遭受极大冲击,美国对日本出口增幅超过了从日本进口的增幅,进而暂时终结了贸易逆差的局面。随后的1974年美国对日本的出口额是106.79亿美元,是1970年的2.3倍,而进口额也相应增长了110%,再次转为贸易逆差。

表1-2 1971—1980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情况统计

续表

表1-2的统计数据以及计算的结果显示,除1973年和1975年这两年外,美国大多数年份对外贸易处于逆差状态,而且逆差贸易额不断攀升达到巨额逆差的程度,1976年美国对外贸易逆差额达到峰值568亿美元。更加突出的是,即便遭受石油危机,美国与日本的双边贸易仍全部处于贸易逆差,随着美国整体对外贸易逆差额增加速度加快,虽然从绝对数额上看,1976年对日本贸易逆差额较之前依然明显增加,是1975年逆差额的近3倍,但其占比却达到此时期内的最低值,仅为9.4%。1978—1979年的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时期,两国双边贸易额也一直处于增长状态。1978年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绝对值达到峰值,逆差额超过了115亿美元,占比为40.5%,随后两年美国整体的对外贸易逆差额和对日本的贸易逆差额均有所下降,但1980年的占比升为49.1%,又达到接近半数的程度。总体来看,除了个别年份,日本始终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双边贸易失衡的状态依然延续,和20世纪60年代相比较,更是有过之无不及。

图1-1 1965—1980年以来美国对其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走势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统计摘要》1981年版相关统计整理得出。

图1-1和图1-2分别展示的是1965—1980年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进出口额的变化走势情况。根据《美国统计摘要》中按照地域、国别划分统计的进出口额表明,北美洲的加拿大和墨西哥、欧洲的德国和英国,以及亚洲的日本是这个阶段美国最主要的几位贸易伙伴国。

纵观15年来的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进出口额的变化走势,共同之处有两个方面。一个共同点是无论出口还是进口,美国与这些主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贸易交往都呈现上升趋势。进一步比较增长的走势图可知,进口增长的速度要快于出口增长的速度。另一个共同点是加拿大始终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日本也一直保持着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的地位,其余几个贸易伙伴的地位基本相当。墨西哥在美国的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增长趋势都更为明显,德国在美国的进口方面要略高于英国和墨西哥,稳中有升,变化相对平稳。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就解释了美国对其贸易逆差占美国全部贸易逆差的比重之大的原因。对比两图中美国和日本的贸易趋势表明,1975年以后美国从日本进口增长的速度明显要快于对其出口的增长速度。

图1-2 1965—1980年以来美国对其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走势
资料来源:根据《美国统计摘要》1981年版相关统计整理得出。

从美国的进口商品结构上看,1960—1980年的20年间,按美国进口的几大类商品(selected commodity groups)主要包括食品和活动物(food and live animals)、原材料(crude materials,inedible,excluding fuels)、机械和运输设备(machinery and transport equipment)、饮料和烟草(beverage and tobacco)、矿物燃料及其相关材料(mineral fuels and related materials)、化学品(chemicals)以及其他制成品(other manufactured goods)。其中其他制成品的比重基本在30%以上,占比变化不明显;下面主要关注占比较高且变化较大的几大类商品,详见表1-3所示。

表1-3 1960—1980年美国进口主要商品结构变化情况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食品和活动物、不可食用的原材料等类商品的进口占比一直呈下降状态,而机械和运输设备商品的进口占比提升明显。食品和活动物的占比从1960年的近20%的比重下降到1974年的10%以下,到1980年已经下降到6.4%;类似地,不可食用的原材料的进口比重下降速度更加明显,1960年的还高达18.3%,1970年就降到10%以下,仅为8.3%,而到1980年已经降为4.3%。相对应地,机械和运输设备商品的进口金额不断上升,增长幅度很大,其占比也从1960年的10.5%上升到1970年的28.0%,70年代初期和末期的两次石油危机爆发期间的占比都很高,1971—1973年这3年的占比都超过了30%,1978—1979年分别为27.7%和26.0%,其余年份在24.0%—25.0%之间。在机械和运输设备中包含的运输设备在前者中占比一直在半数左右,虽然在70年代逐渐下降,但占比均在46%以上;同时,进口运输设备中的绝大多数又是汽车及零部件,后者在前者中的占比全部超过了80%,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前后都高达90%以上。可见,70年代美国进口商品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变化,受石油危机的影响,机械和运输设备的进口比重一直较大,尤其是汽车及零部件商品的进口金额增加明显,在运输设备进口占比较大比重的前提下,又是其中进口占绝对地位的商品。而在此阶段,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汽车产业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汽车产业发展迅猛,汽车工业占制造业生产总额的10%以上。加之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汽车大量集中输出到美国,美国市场中日本汽车的比重明显上升,销售额占比达20%左右,因此日美两国汽车贸易摩擦在这一时期尤为凸显。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整个70年代,日本日渐依靠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尤其是第二次石油危机期间,日本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很大,1978年高达8.2%,明显高于60年代和70年的前半期,因此1978年前后无疑是日美贸易摩擦的又一次高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