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快速恢复和高速增长期的日美双边贸易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快速恢复和高速增长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废墟中重建,50年代中期后经济迅速恢复至战前水平,1956年日本《经济白皮书》里写到“早已不是‘战后’了”,继而进入经济的高速增长阶段和低速增长阶段,一直持续到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前。根据日本内阁府公布的国民经济核算数据计算可得,1961年日本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1.7%,1968年的实际经济增长率为12.4%;1960—1965年的平均年实际增长率为9.1%,1965—1970年的平均年实际增长率为10.9%[1],70年代初的经济增长率有所下降,但1972年仍为9.1%;同期内,日本经济增长率远远高于美国、欧洲一些主要发达国家[2],足以看出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态势。战后恢复期的日本对外贸易整体处于贸易逆差,1950年下半年出现短暂的贸易顺差后又重新陷入贸易逆差,直到60年代上半期贸易状况不断改善。
一 日美双边贸易规模
根据美国的统计,这个时期的外贸统计中还包含金和银等贵金属的进出口情况,鉴于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章统计数据均主要包括货物和服务贸易,因此采用的是该阶段统计中的商品贸易(merchandise)的数据。
表1-1 1946—1970年美国和日本的双边商品贸易情况
续表
这一阶段日本与美国的双边贸易发展非常迅速。根据《美国统计摘要》(1948年版)公布的数据显示,1945年美国和日本的双边贸易额还非常少,美国对日本的出口额仅为63.3万美元,进口额更是仅为13.2万美元。然而1年之后,美国向日本出口就增长到近1.02亿美元,从进口额也增加到8300多万美元,顺差达1800多万美元。如表1-1所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到整个20世纪60年代的25年里,日本和美国之间无论是出口额还是进口额都持续增加,双边贸易额不断攀升。6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始终处于贸易顺差的优势地位,1950—1963年两国贸易差额基本平稳。1964年美国对日本依然贸易顺差,但顺差额从1963年的2.16亿美元降到1.44亿美元,降幅达33.3%。
1965年美国的贸易顺差局面出现了历史性的逆转,美国与日本的进出口额分别依然增加,但从日本的进口额首次超过其向日本的出口额,贸易逆差为3.34亿美元。同样在1965年,美国从日本的进口额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原来一位数的比重一跃为11.3%的占比。自此,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呈现常态化趋势且逆差额度不断上涨。1968年美国从日本进口额达40.54亿,比1967年的进口额增长了35.2%,而进口额仅增长了10.8%,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进一步拉大。1969年贸易逆差额高达13.98亿美元,是1965年前贸易逆差额的4倍还多,1970年从日本的进口比重也上升到14.7%。
二 日美双边贸易快速发展的原因分析
该时期日美双边贸易规模的迅速扩大有着非常鲜明的历史背景,两国贸易的开展呈现出与其他时期不同的特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在推行全球冷战战略中的东亚失去了基石,急需在亚洲寻求另一个具备条件充分的国家作为其战略实施的保障。美国锁定了日本承担该“重任”,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面临很多困难,国内物资紧缺、失业和通货膨胀,长期处于贸易逆差的问题十分凸显,“美元荒”和直接经济援助给美国财政带来了不小负担。1948年,美国正式确立了对日本的基本政策,即对日本的经济复兴政策,帮助日本经济自立,振兴对外贸易。在该基本政策的驱动下,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两任美国总统先后在其任职期间付诸行动。众所周知的是,1950年6月爆发了朝鲜战争,一直到1953年7月签订停战协定,美国把日本作为物资供应(金属及金属制品、棉制品、煤炭和卡车等)和提供劳务(武器的修理和改装、运输和通讯等)的后方军事基地,各种军需和民需物资大量出口美国,由此拉动日本出口迅速增加,此时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几乎是其全部出口。从前文的数据可知,1950年美国从日本的进口额为1.82亿美元,是1946年进口额的两倍还多;1951年进口额为2.05亿美元,受提出停战方案的影响,“特需”有所减少,但1952年的进口额还是有所增加,为2.29亿美元,1953年继续增加为2.62亿美元,可见“特需”带动日本向美国的出口额逐年增加。另据统计,1950年面向朝鲜战场的出口占日本总出口的比重为18.2%,而1953年该比重高达63.5%[3],不仅道奇路线下积攒的超千亿日元的物资迅速消散,还进一步促进了出口贸易,足以见得朝鲜战争为日本扩大出口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
与此同时,前面提及的美国执政者全力以赴克服国内障碍,1955年与日本达成关税协定,最大限度地实行了一边倒的关税减让政策,且集中于轻工业品,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棉纺织品,还有陶器、瓷器、玩具、珍珠、人造花以及金枪鱼罐头等。同时,对日本采取的包括外汇管制在内的保护贸易政策给予包容的态度,相当于对日本开放了美国市场。美国还竭尽全力排除以英国为首的多国的阻挠,1955年成功助推日本加入当时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为日本进入更广阔的自由贸易市场铺平了道路。这些因素共同促进了这一时期日本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与美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尤为迅猛。此后几年日本先后经历了“神武景气”(1955—1957年)和“岩户景气”(1958—1961年)[4]。1960年,日本向美国的出口额已经达到近11.5亿美元,是1955年的近2.7倍,而同年的日本从美国进口额的倍数为2.1倍,对美国的贸易逆差额也下降为1.93亿美元。1965年美国侵略越南战争爆发,此时,日本经济和对外贸易已经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基础,越战又间接地促进了日本扩大出口,加之对其他国家的出口领域扩大,极大地削减了日本的整体对外贸易逆差,尤其在1965年日本对美国贸易由逆差转为顺差。
与朝鲜战争相关的“特需”物资主要是棉制品、金属和金属制品、卡车等运输工具,这使得日本的纺织业和金属业的发展充分受益,被喻为出现了“绞丝旁景气”和“金字旁景气”,还引发了1952年和1953年的电力、钢铁、煤炭、海运等行业的投资热潮,加之日美关税谈判的结果,美国对包括日本的棉纺制品在内的多种轻工业品大幅降低关税,因此也构成了这一时期日本和美国的特有的贸易结构,棉纺制品、服装等纺织品、陶瓷器等大量涌入美国市场,以及钢铁行业在政府产业政策的倾斜下得到长足发展,这些都为后来发生的日美纺织品、钢铁等行业的贸易摩擦埋下了伏笔。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世界发展指标(WDI)数据显示,按现值美元计算的1968年日本经济总量(当时普遍采用国民生产总值)是1644.01亿美元,超过当时的西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在随后的两年里被以微弱优势反超,但1972年以后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且明显领先于西德。日本贸易优势地位从弱到强,经济依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变化,这些无疑给美国带来不小的心理挑战,美国国内各界对此反应也非常激烈,贸易失衡而引发的贸易摩擦和冲突不断发生,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是日美贸易摩擦的一次高潮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