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我关注人际冲突,始于2010年。当时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中有很多关于公共场所发生人际冲突的报道,有的冲突非常剧烈,已至产生严重的危害。2011年我申报了本校的人文社科学术团组项目“话语冲突研究”,开始广泛阅读国内外话语冲突研究文献。在文献研读过程中,深感话语冲突的研究文献卷轶浩繁,但是关于人际冲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机构组织中的话语冲突上。
事实上,日常的人际冲突有很多是非结构化的陌生人冲突。在公共场所,在网络社交空间,人与人之间是非结构化的社会关系,非结构化的陌生人之间更容易发生冲突。但这种非结构化的人际冲突往往是不易观察和描写的。第一,这种冲突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数量巨大、不可预期,话语素材的收集任务十分繁重。第二,公共空间里的人际冲突是现实的、在场的,研究者难以置身其外地客观观察。第三,公共空间里的陌生人冲突,往往伴随许多失控的、不宜宣扬的言行,这类话语的采集和整理受个人隐私保护的限制。第四,这种冲突是多模态的,言语、动作、感知,都是冲突的一部分,对这种冲突话语仅做语言层面的分析是不够的,必须进行多模态分析。
2012年1月发生了一件引起广泛关注的舆论事件——内地乘客在香港地铁和当地人发生争吵,公共媒体和社交媒体上对此有很多声音和意见,从中可见许多深层的、复杂的问题,这激发了我继续研究冲突话语的兴趣。2013年,我到香港中文大学访学,阅读了很多最新的国内外话语研究文献和冲突研究文献。同时,身在香港,对于观察内地和香港之间的语言、文化和人际交往更加便利。我曾经就2012年的香港地铁争吵和周围的同学、同事一起探讨过,也在网络上阅读了内地、香港,以及海外网友的大量留言,越发意识到这场港铁冲突的发生其实是十分自然的、日常的,并不像一些主观设置的意见所说的那样,是谁瞧不起谁或者谁对不起谁的问题,这种嵌入主观设置的意见是会扩大群体之间的区隔的。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大大小小的冲突,有的比港铁冲突严重得多,但更多的冲突是一些琐碎的、细小的冲突,以至于当事者自己都不很在意。不过,无论冲突是大还是小,其中有些必然要素,是会重复出现的。小冲突中也有大冲突所具有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值得我们每个语言使用者引起重视。一句再普通不过的吵嘴,可能引发公交车坠江这样严重的社会危害。我们对于自己和他人的话语不能缺少必要的观察和管理!
当代语言学的快速发展,为我们研究人际冲突话语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条件。社会语言学、互动语言学重视语言使用、重视语言使用者,这也同样是我们的立场。第一代会话分析学者建立的话语转写系统,在我们看来是发现日常话语的“话语范畴”和“话语形态”的必要手段,在计算机软件的辅助下,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话语不易观察的困难。此外,多模态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里其他学科(特别是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的研究成果,也是细致和深入分析日常人际冲突话语的有效工具。
对于发生在公共空间里的陌生人冲突,我们更关注的是,个体在公共空间里是如何触发冲突、感知冲突、面对冲突和解决冲突的,非结构化的关系对于调节人际冲突、管理个人话语有何意义。解释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遇到的难题是澄清冲突话语研究的基本概念——冲突和话语。基本概念不同,话语材料就会被不同的理论框架对象化,就会有不同的观察和阐释。在这个过程中,还会遇到第二个难题——话语和冲突的关系。以往对待这个问题采取两种办法,一种办法是不特意区分二者的差异,重点强调二者的联系,另一种做法是强调二者的差异,主张在不同的领域里分别进行研究。我们的做法是既重视话语和冲突的差异,不把语言和行为混为一谈,也重视话语和冲突密不可分的联系。就日常非结构化人际冲突话语这个问题而言,冲突行为和话语不可能割裂开来。这种做法不是简单的折中和杂糅,而是由研究的出发点决定的。我们对非结构化人际冲突话语的研究,是以冲突中的个体执行者为出发点的,即一旦语言使用者启动了话语冲突,或者遭遇了语言冒犯、语言攻击,他的感知、判断、应对是怎样的,这些反应是如何在话语中呈现和发挥作用的。冲突话语是冲突流程的河床,没有了话语,也就无法看到冲突。我们在冲突中研究话语,需要区分的是学科的界限,不能随意地用一个学科的概念套用另一个学科的概念,但这种区分不意味着必须把自然的冲突话语现象一分为二。
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20世纪中期以来的国内外人际冲突话语研究进行回顾与反思。这部分内容对于想要了解冲突话语研究历史的读者来说,可以一读,对于想要了解如何面对公共空间里的人际冲突的读者,可以跳过。第二部分,交代研究工作的前提和理论工具,其中对于“话语”的多重用法、中外文献中使用该术语的异同等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对话语问题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读。第三部分,结合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际冲突案例,从语相系统、动相系统和境相系统三个方面,分析公共空间里陌生人之间的话语冲突。第四部分,进一步研究陌生人冲突话语的自我管理,包括话语资源的管理和话语认知的管理。最后,在附录部分,我们根据Jefferson、Schegloff和Du Bois的话语转写系统,整理了一套记录汉语冲突话语的转写符号,并选编了部分自然语料的转写文本,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读。
人际冲突是人人不可回避的现象,但是人际冲突不是人际关系的终点,相反,它是调节人际关系的起点。了解冲突,也是了解自我、了解社会的一个窗口。
李晗蕾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