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技术史的文化研究路径及其整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这是一本从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视角考察关于“如何看待和理解技术”的多理论视角、思考框架、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著作。[1]写这样一本书是基于笔者的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考虑。第一个考虑是,笔者认为人类的进步除表现为物质以外,还是心智的成长;而心智成长最重要的标志是其自我界限的拓展,即心智容纳和整合的异质性要素的不断增加,如认知能力和认识内容的增加、矛盾的整合程度的提高、爱的对象的扩大和自我理解与整合能力的提升等。为此笔者一直相信,科学和哲学所提供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既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探索(也包括运用和拓展)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转识成智的能力,反思前提假设、知识与方法的能力,以及把它们转化为对人生、人类命运的理解与实践的能力。[2]因此,笔者常常为人们因为立场的不同互相攻击而感到悲哀,而为宽广包容地综合各种不同看法而感到安慰。科学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把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或难以形容的事物及其特质或因果关系用尽量精确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本书的目标将聚焦于思考技术的角度和方式,通过对这些不同视角和方法的梳理与反思,拓展我们理解技术和历史的视野,并力图准确明白地表述这些思考方式。这种对技术的多元文化的展现,体现两个根本宗旨:一是提供一种学术和文化的宽容精神;二是为批判性反思技术的历史过程和未来取向提供话语资源和协商平台。

因此这就也体现了我们的第二个考虑,即本书是一本为研究者提供研究方法的书。这既是出于社会文化史的性质的考虑,也是基于综合研究(synthesizing research)性质的考虑。对于社会文化史的界定和应当如何加以分类和综述的问题,文化史家彼得·伯克反复告诫说,文化史最好通过其研究视角和方法论,而不能根据传统的专门史或主题领域如艺术史、文学史、政治史等来界定与划分。因此,一部以技术的社会文化史研究为基础文献的综合研究(综述),就不再适合采用诸如技术发明与创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技术与社会或航空技术史、冶金技术、水利技术等这样的主题方式来分类,[3]而是依据所采用的文化研究的某个视角、方法和基本分析概念的方式来加以分类、梳理与综述。而呈现于某一独特分析视角中的那些主题,则被视为研究场点,而非传统的研究领域。

从本研究作为一种综合研究的角度考虑,我们想表明的是本书采取的研究传统和本书的主要关注点。我们将采用史学方法论和史学史的研究方式,特别注重提炼各种研究进路的研究视角、方法概念工具,包括理论背景与基本预设,题材范围、问题与假设(核心论题与问题域),基本范畴与理想类型,核心概念、分析层面、逻辑思路,范例与历史素材、具体的研究方法与历史研究技术。[4]我们想借此为研究者提供切实可用的研究方法指导,也为有志于整合不同研究视角的开拓者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地形图。为此我们一方面系统而力求全面地搜集、整理和评述技术史领域几种重要期刊的文献(article、review essay、会议主题等),根据bookreview、bibliography整理相关著作,以期通过综述而给出各研究进路的整体地图;另一方面集中代表性技术史家进行深入个案研究,阐明具体研究方法。笔者希望这种研究策略能为后来者提供较充分的文献指引,也能对了解技术史家的研究实践与方法提供范例性的帮助。当然无论如何,本书所作的综合与梳理都是不完备的。对于那些意欲把本书作为一个向导的读者来说,我们在此必须特别提醒,当你跟随向导的引领而大致熟悉了该领地的某些标志性景观之后,你就需要另辟蹊径去探索和欣赏不一样的风景了。

就当代西方技术史文化转向这一议题,国内外学者已就建构论、性别分析和人类学方法在技术史中的运用作过讨论,技术史家也呼吁,技术史迫切需要整合语境论、社会建构论与人类学、民族志、组织社会学等视角。但当今的技术史文化转向是什么?为何转向以及它是如何实现的?这种对其源流与走向的追问和综合考察尚付阙如(或者说它们尚停留在一些有全局视野和史学反思意识的技术史家的感觉中,而没有具体成果出现),因此整合问题悬而未决。笔者认为,要从内在传统变迁和外部推力两方面考察西方技术史文化转向的缘起并明晰不同路数的发展,以及在社会理论和STS的实践转向与整合态势中,才能探索技术史文化研究的整合。

本章旨在概括性描述20世纪80年代兴起而至90年代成为主流并一直持续至今的技术叙事框架的整体转向。笔者以一种极为开阔的视野来巡视技术史文化转向这一“潮流”。我们将看到这一最终汇为洪流的运动,是如何由一种暗流所发动(内部动力),如何由来自各不同学科或视角的涓涓细流所汇集而成,以及正在如何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