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选题依据
1.焦赣其人与《易林》
《易林》是出现于西汉末年的一部作品,作者焦赣是汉代易学家京房的老师,《汉书》在卷七十五《京房传》和卷八十八《儒林传》中有对焦赣的简要介绍:
(京房)治《易》,事梁人焦延寿。延寿字赣。赣贫贱,以好学得幸梁王,王共其资用,令极意学。既成,为郡史,察举补小黄令。以候司先知奸邪,盗贼不得发。爱养吏民,化行县中。举最当迁,三老官属上书愿留赣,有诏许增秩留,卒于小黄。赣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其说长于灾变,分六十四卦,更直日用事,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
又曰: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
焦赣的生卒年,陈良运先生推测,焦赣约出生在汉武帝太始元年(前96)以后,约卒于汉成帝河平年间(前27—前25),得寿约70余岁。焦赣的籍贯属梁,梁在西汉时是藩国,在今天的河南商丘一带。焦赣一生为官的地方叫小黄,汉时是陈留郡的辖县之一,在今天开封市兰考县一带,小黄和梁两地相距不远。
焦赣的著作《易林》是保存较为完好的衍《易》作品,西汉时期,其他和《易经》相关的著作大都已经散佚,《易林》是目前可看到的最为完整的资料。
《易林》全书由4096 则卦象和繇辞构成,在《易经》六十四卦基础上衍生,一卦变为六十四卦,每卦配一则繇辞而成,合称为一“林”,全书64“林”,共计4096 条林辞。《易林》又名《六十四卦变者占》,为《易经》服务,和《易经》在渊源上类似于姊妹的关系,徐芹庭先生说:“夫《易经》与《易林》诚如左右手不可或缺,有《易林》更能显《易经》之变化,有《易经》方能寻《易林》之本体。”[1] 文字载体上,《易林》林辞多由四言韵语构成,间有少量全部由三言组成的林辞。林辞的编撰化用《诗经》《左传》《尚书》《周易》《山海经》等先秦典语,同时融入不少民间习语,典雅而不失通俗,古朴而不失活泼。
2.选题意义
《易林》集经学性质与文学性质于一身,这两方面都特色鲜明,对《易林》和经学的关系,至今学术界的认知并不充分,民国时期的尚秉和先生,完全依托以象解占的方法解读《易林》,将研究带入一片神秘的境地,让后来学者望而生畏,《易林》的经学附属性质也进一步地受到了淡化和遮蔽。
《易林》文学性的阐释,近年来已经得到了部分发掘,但令人遗憾的是,文学性的阐释大都停留在文本本身,没有放置于整个汉代经学与文学互动的视域中考察,未能解决《易林》和其他解经作品的关系问题,《易林》文学性事象的阐释也缺少义理的渗入,文学研究就像犯贫血症的婴儿一样,显得很单薄。
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常常在脱节的环境下进行,没有交叉研究的视角,关注易学者只关注易学,关注文学者只关注文学,目前尚无综合这两个方面对《易林》进行系统研究的论著。其实,《易林》的易学是体,文学是翼,体和翼交汇融合,不能完全割裂开来。《易林》的易学思想很多和《易林》的文学特征一脉相承,林辞中的文学事象的出现往往是各种易学思想的结晶。本书正是鉴于这种交叉研究的视角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