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作者寄语:欢迎阅读《高增长手册》
关于科技初创公司早期各阶段的书已经有很多了,从融资和寻求产品市场契合,到早期团队搭建和并购退场。但接下来呢?如何将10人、20人的小作坊发展成千人、万人的大企业,这方面的策略建议就很少了。
这种不平衡可以通过初创公司存活数量来解释。每年成立的初创公司有成千上万家,大部分要么死掉,要么卖了个好价钱,都没发展到高增长阶段(也有“高速增长”“规模化”“爆发”这样的叫法)。因此,尽管许多人有开公司的经验,但有过规模化经验的人凤毛麟角。
处于早期阶段的公司有共性,进入中后期阶段的高增长公司也面临着一些反复出现的类似问题。每一家高增长公司迟早都需要应对同样的挑战:组织架构、后期融资、企业文化、聘请高管以填补创始人的能力空缺、收购其他公司等等。由于大多数创始人都是头一回面对这些问题,而且往往要同时处理它们,因此高增长给人的感觉就像坐超刺激的过山车。
从2004年起,我以经营者或投资者的身份几乎参与了初创公司生命周期的每一个阶段。
我在谷歌有1500~2000人的时候加入了进去,将近4年后,我离开了规模达到15000人的谷歌。接着,我创办了Mixer Labs(综合实验室)公司,后来被推特收购,当时的推特大约只有90人。作为推特的副总裁,我的任务是将推特从百人扩大到千人以上。两年半后我离职的时候,推特已经达到了1500人左右的规模。之后我又做了一年的CEO和COO顾问,其间公司扩张到了大约2500人。我在推特参与了规模化方方面面的工作,包括产品、平台、国际化、用户增长、并购、招聘、组织流程、文化等等。
我还投资过一批爆发期或高增长期的公司:爱彼迎、Coinbase(比特币基地)、Gusto(古斯图)、Instacart(因斯塔卡特)、OpenDoor(欧本多尔)、Pinterest(缤趣)、Stripe、Square(方格)、Wish(维什)等等。我有时会提供实质性的帮助,有时只是一路旁观。[1]
我在各种各样的高增长公司中发现了相同的模式。到了规模化阶段,创始人、CEO和高管们总是带着类似的问题和麻烦来找我。
我之所以写这本书,正是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从亲身经历中抓出要点纲领。另外,我还有一个更新了好多年的博客,本书的许多章节就是从博文中来的,以后我也会持续发布新内容。
本书的新增内容和后文提到的网络资料与文章的链接都会发布在growth.eladgil.com上。
本书的目标是提供策略层面的实战建议,不像那些没有实际公司经营或规模化经验的投资人一样泛泛而谈。我希望本书能帮到初次面对高增长和规模化的创始人、CEO和雇员。
所有建议都要结合初创公司的具体语境才有用。我坚信,对初创公司来说,好的普适性建议只有一条,那就是没有普适性建议。因此,你读本书的时候心里要有数:这本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个人的经验之谈,而不是放到什么公司、什么语境下都管用的万金油红宝书。
如果你的公司到了高增长阶段,而你觉得又害怕又紧张,简直一团乱麻,一地鸡毛,别担心。人人第一次都是这样。振作起来,享受这段旅程吧!
埃拉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