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三步走”战略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粉碎“四人帮”后,全党和全国人民都心怀快速发展经济,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急切愿望。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着力探索中国新时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具体路径,逐步形成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思想。
一、全面现代化目标
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有关“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概念。他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经济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意味着党对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制定更加务实。中国式现代化目标,总体上仍偏重于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从本质上讲,它只是“一个领域的现代化”,即经济现代化。但是,仅有经济现代化是不够的,还需要政治体制的现代化。为此,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工作被提上议程。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召开,胡耀邦作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报告提出,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上,我国的现代化目标进一步扩充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自此,我国的现代化目标正式由“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转变成“富强、民主、文明三位一体的全面现代化”。新目标的确立,将现代化的概念与内涵统一,明确地回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
二、“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步骤
全面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需要正确的、合乎实际的战略步骤。为此,邓小平同志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确立了“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步骤。
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依据邓小平的设想,把我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确定为,“从1981年到20世纪末的二十年,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总产值翻两番,即从1980年的7100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8000亿元左右,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中共十二大后,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两步走”的战略构想,即“前十年打好基础,后十年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第三步”的战略构想。1987年4月,邓小平对“三步走”的现代化战略做了完整阐释,即“第一步,是在八十年代翻一番,达到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五百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千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意味着我们进入到小康社会。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四千美元。到了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正式将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构想确立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行动纲领。“三步走”战略构想,描绘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由“温饱”“小康”向“现代化”阶段过渡的动态进程。这一战略目标与战略步骤的设定是科学的、合理的、务实的。
三、“三步走”战略构想的创新与价值
相比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其他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实现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三步走”战略体现战略规划的长期性、前瞻性。在提出“三步走”战略之前,我国的发展战略涉及的时间跨度均较短。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提出“三年恢复,十年经济发展”;1953年,在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提出“用十五年时间实现工业化”等。即使是对“四个现代化”战略中时间框架的表述,也仅为25年。而“三步走”的战略方案规划了未来70年的发展历程,战略目标更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00年时间。这种长期计划有效地克服了之前政策的反复多变,有利于保证大政方针的长期稳定性。
二是整体方案更加符合中国国情,更具操作性。“三步走”战略对每个步骤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都提出了具体描述,从而使每个目标都清晰、明确。“三步走”战略以国民生产总值为发展目标和衡量尺度,易于操作实施和参照对比。
三是“三步走”战略确定的发展目标既体现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通行标准。在此之前,我国的“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采用的是工农业生产总值这一衡量指标,与国际通用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不具有通用可比性。而“三步走”战略使用了国民生产总值指标,采用美元作为计量单位,同时以其他发达国家、中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作为参照对象。这表明,整个战略目标的设计不仅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实际国情,而且高度重视与国际接轨。
四是“三步走”战略更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不同于之前的“工业化”“四个现代化”目标,在“三步走”战略目标中,首次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摆在了突出位置。例如,邓小平在关于解决温饱目标的描述中,强调人民生活“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在“人民的物质生活好起来的同时,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会有大的变化”。这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对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坚定信念。
五是“三步走”战略的统筹设计和推行实施,是和经济体制改革紧密配合的。这套战略构想的顺利实施,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需要与我国全方位的经济体制改革协同推进。
四、“三步走”战略在河南的初步实施
1982年12月,河南第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六五”计划》。“六五”计划,是河南省在“拨乱反正”后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依据党中央提出的“三步走”战略进行部署制定的。
河南的“三步走”战略部署,第一步,以1980年为基数,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80年代翻一番。纵观20世纪80年代的河南经济增长,这一目标已经顺利实现。1980—1990年,河南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316.7元增长到1045.2元,按照可比价计算,199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至1980年基点的2.2倍,超额完成了在20世纪80年代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发展目标。总体国民生产总值从229.2亿元增长至895.7亿元,按照可比价计算,1990年增长至1980年基点的2.5倍,也顺利实现了翻一番的发展目标。
从“六五”计划开始,河南的经济计划中新增了社会发展的相关内容,计划的重点也相应地修改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此前的计划都仅仅是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计划。从“六五”计划的出台,“社会发展”逐渐得到广泛重视。1980—1990年,河南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继续发展,农业增加值比重从47.4%下降到42.4%,非农业增加值比重从52.6%上升到57.6%,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从81.4%下降到69.5%,城镇人口比重从12.3%上升到35.7%。平均每千人医生数从0.74人提高到1.15人。用于社会福利救济、抚恤事业、自然灾害救济的财政支出费用从1985年的1.6亿元增长到1990年的2.2亿元。
回顾“三步走”战略在河南的初步实施可以看到,20世纪80年代的河南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均取得显著成效,不仅顺利完成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的经济发展目标,在社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就,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程度的同步推进。
但在这一时期,由于新旧经济体制并行,两种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也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和谐的“小插曲”。从1986年下半年开始,在河南乃至全国都出现了快速的通货膨胀。1987年,零售物价总水平比上年上升了19.4%,其中城镇零售物价指数的上涨幅度达21.5%,农村零售物价指数也上涨了18.1%。1988年,零售物价总水平在1987年的基础上再次上涨了18.7%,城镇零售物价指数的上涨幅度达14.9%,农村零售物价指数上涨了22.0%。幸而通货膨胀问题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一系列经济紧缩政策的作用下,物价指数迅速企稳。1990年,河南的零售物价指数仅比1989年增长了0.7%,1991年的增幅也仅为2.3%。这表明,中央政府能够密切关注并有效遏制通货膨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