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照顾者的安全感
妈妈送3岁的妞妞上幼儿园,已经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妞妞高高兴兴地跟妈妈说再见。可看着妞妞的背影,妈妈的心中却莫名地升起一种孤单的感觉——妞妞不喜欢自己、排斥自己。妈妈的感觉是怎么回事呢?
自我觉察与反思
离开照顾者出去探索、回到照顾者身边寻求保护是孩子的基本需求,然而孩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需求的能力尚不成熟,这就需要照顾者对孩子的需求更加敏感,对自己给予孩子的回应有更多的觉察和反思。当孩子出去探索时,照顾者可以觉察:当孩子在游戏环境中表现出兴趣时,自己的感觉是孤独的还是平静的?自己会安心地陪伴孩子,还是总会忍不住去打扰孩子?当孩子回到自己身边寻求安慰与保护时,自己是否想拒绝孩子,甚至有推开孩子的冲动或行为?以上这些心理活动是很微妙的,可能表现为一种态度、面部表情或很隐秘的行为,这些通常只有自己才能觉察,因为这些隐秘而微妙的活动常常伴有隐含的情绪唤起。
照顾者在孩子出去探索时常常莫名地感到生气、害怕、不安全、孤单,或者在孩子独立玩耍时感到被孩子排斥,认为是孩子不想和自己在一起,或者总是忍不住打扰孩子;当孩子回到身边时,照顾者感到紧张、害怕,但又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为什么紧张、害怕;照顾者只能接纳孩子的正性情绪,无法面对孩子的害怕、生气、伤心等正常的负性情绪,无法在孩子需要时安抚孩子;照顾者常常莫名地感到不喜欢孩子的亲近,甚至会拒绝孩子的亲近,让孩子无法安心回到照顾者身边寻求安慰和保护。以上种种情况可能跟照顾者小时候类似的需要没有被满足导致其缺乏安全感有关,照顾者需要及时调整,否则会影响孩子建立安全感。
如果出现这些情况,照顾者可以先从调节自己的情绪做起。如果照顾者无法调节好自己的情绪,让其在照顾孩子时无法满足孩子的需求,则可以开启探索(探索自己与早期照顾者的关系及成长经历),促进自我反思与成长,增强自己的安全感,以便更好地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必要时尽早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调节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我们对刺激源所产生的反应,这种反应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的心理体验,如我感到高兴、我感到很悲伤、我感到很愤怒等;二是身体的反应,如紧张时可能会出现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多汗等生理反应;三是行为方面的表现,如愤怒的时候会表现出语言方面或行为方面的攻击。依据情绪的本质,情绪又分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正性情绪如愉悦、兴奋、好奇等,负性情绪如愤怒、悲伤、恐惧等。情绪没有好坏与对错之分,只是负性情绪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处理和应对。
情绪调节始于婴儿时期,是借着与重要他人的关系发展而形成的,包括自我调节和通过他人调节两种策略。良好的情绪调节是既能依赖自己调节情绪,也能依赖他人调节情绪。只能依赖自己调节情绪或者只能依赖他人调节情绪是情绪调节不良的两种极端形式。安全感强的个体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在遇到强烈的情绪时,既能依赖自己调节情绪,也能接受别人的帮助以进行调节。缺乏安全感的个体可能表现为在安全的环境下也只允许自己表达正性情绪,不允许自己表达负性情绪;面对强烈的情绪时,常常通过压制的方式处理情绪,也不会轻易接受他人的帮助。缺乏安全感的个体还可能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或者常常表现出过于强烈的情绪,且自己难以调节,也难以被他人调节,或者总是需要他人的安慰或帮助,甚至是再多的安慰都不够。
对于不会轻易表达真实情绪,也不会轻易接受他人帮助的照顾者,重要的一点是学会表达自己的真实情绪。以表达愤怒情绪为例。愤怒情绪的表达包括攻击性表达和适应性表达两部分。攻击是人类面对愤怒情绪时的原始反应,个体没有在后天环境中学会适应性表达前,攻击可能的表现是打、骂、扔东西、摔门等向外攻击的行为,或者向内攻击自身,表现为躯体的各种不适,甚至做出自残、自杀等行为。适应性表达是后天习得的既不向外攻击他人,也不向内攻击自身的表达方式。例如,通过绘画、舞蹈、歌唱等艺术形式进行表达;或者通过语言进行适宜的表达,如乔治·巴赫的愤怒表达三步法,即第一步说明引起愤怒的事情,第二步以“我”开头表达自己此时的感受并说明原因,第三步温和而坚定地向对方提出建议。此外,照顾者要学会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在无法向家人、朋友、同事倾诉自己的情绪时,可以选择向专业人员求助。
对于情绪不稳定又较多依赖他人处理自身情绪的照顾者而言,首先要学会反思。反思的时候可以借助情绪ABC理论引导自己反思。A代表引发情绪反应的事件或情境,B代表对事件的看法,C代表事件引发的情绪和感受。情绪ABC理论提出,当诱发事件A发生的时候,如果对事件A的理解是正性的(B+),则会产生正性情绪(C+);如果对事件A的理解是负性(B—),则会产生负性情绪(C—)。反思是指当事件A发生后,觉察自己对事件的理解是否包含歪曲的认知。例如,想法太偏激、太绝对,或者把事情想得太糟糕,把后果灾难化,等等。如果发现有歪曲的认知,就要矫正这些歪曲或错误的认知,寻找客观的认知,从而改变自己的情绪。其次,这类照顾者要学会自己调节情绪。这里也介绍一个简单的三步法:第一步是识别出自己的情绪时,暗示自己停一下;第二步是深呼吸五六次,缓解自己的情绪;第三步是反思发生了什么事情,以及自己对事情的看法和理解,并且辨析自己的理解,寻找新的理解。
反思自己的成长
当照顾者感到在支持孩子出去探索或者安抚、保护孩子时无法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可以尝试花一些时间回想一下自己成长的过程。例如,自己在童年早期与主要照顾者的关系是怎样的?照顾者的情绪模式是怎样的——是温暖有爱的,还是暴躁的,抑或是疏远的,甚至冷漠的?照顾者是如何表达他们的爱和关心的?当自己焦虑、疲劳或不安时,照顾者是如何回应自己的?自己与曾经的照顾者的关系是如何影响自己作为一个照顾者的态度和行为的……如果在反思中能够理解自己情绪模式的根源,便可能在照顾孩子时对自己的情绪有更多的觉察和管理,更好地满足孩子的各种情感需求。
照顾孩子是一份24小时的工作,这对于任何一个照顾者来说都是充满压力的,所以从支持系统中得到帮助便非常重要。当母亲在照顾孩子面临困难时,父亲的呵护、安抚和照顾是最好的支持,也是母亲最想要的支持,其次才是来自其他家人的关爱。因此营造积极、温暖、充满爱意的家庭氛围,建设和谐、稳定、安全的家庭关系至关重要。当各照顾者之间关系紧张时,孩子会通过非言语信号觉察到这些并感到不安;如果照顾者之间的冲突较多,大部分孩子会选择抑制自己的部分需要和感受,变得听话和顺从,以减轻照顾者之间的矛盾;也有孩子为了缓解照顾者之间的冲突,表现出问题行为,以分散照顾者的注意力,让照顾者转而注意自己的“淘气”行为。如果家中没有支持者,照顾者可以向朋友、邻居或专业人员求助。总之,任何一个照顾者都要牢记,所有的照顾者–孩子的关系都必须在一个支持网络中才能够健康地发展,才能让孩子在早期关系中建立起安全感。
沈世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