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诗经(足本风雅颂三卷套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召南

召,系地名,在岐山的南部。周武王灭商后,建立西周王权,分封姬奭于召地(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世称召公。召公与周公一样,是周王朝宗室中最具道德与智慧的人物之一,也是周武王最信任的同族兄弟。据《左传》和《史记》记载,周成王时,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陕以西由召公管理,陕以东由周公管理。但学者傅斯年对此持怀疑态度。《召南》与前篇《周南》并称为“二南”,相似度较高,都在周文化辐射范围内,内容涉及婚嫁、思夫、劳作和田猎。

鹊巢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之子于归,百两(liàng)[1]御(yà)[2]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3]之。之子于归,百两将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注释

[1]两:“辆”的通假字。[2]御:通“迓”,迎接。[3]方:并,比,此处指占据。

译诗

喜鹊在树上造新巢,布谷鸟儿抢着要。

贤惠的少女要出聘,接亲的婚车有一百套。

喜鹊在树上建新家,布谷鸟儿来住下。

贤淑的女子要出嫁,护卫的队伍有百乘马。

喜鹊在树上垒新窝,布谷鸟儿来拆伙。

美丽的姑娘要出阁,迎亲的队伍有百辆车。

延伸

这是一首写婚姻的诗,以“鹊巢”来比喻青年男女组建新家,不能说不贴切,后世“爱巢”一词,恐也与此有关。古来对此诗争议比较大,主要在“鹊”与“鸠”是两类鸟儿,如何能够共居一巢?一种说法是此诗系弃妇所写,男子抛弃了旧人而迎娶新人,则新人为“鸠占鹊巢”。迎娶新人,车队里的豪车多达一百多辆,不可谓不盛大,有一种“只闻新人笑,不闻旧人哭”的意味。若“鸠占鹊巢”之说成立,则此诗当为最早的“弃妇诗”之一,《诗经》中有多篇以“弃妇”为主题的诗篇,恰如俄罗斯文豪托尔斯泰所言“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后世曹植《弃妇诗》显然受此影响很大,其中有句云:“有鸟飞来集,拊翼以悲鸣”,也是以鸟儿为喻。到了唐代,“弃妇诗”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类型诗歌,诗人李白、王昌龄、鱼玄机都写过这个主题,其中以鱼玄机《赠邻女》最有肝肠寸断的力量,其诗云:“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清·蒋廷锡《花卉虫草册》局部

采蘩

于以采蘩(fán)[1]?于沼[2]于沚(zhǐ)[3]。于以用之?公侯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

被(bì)[4]之僮僮(tóng)[5],夙夜在公。被之祁(qí)祁[6],薄言还归。

注释

[1]蘩:白蒿,根与茎可以食用,古人常用作祭祀之物。[2]沼:沼泽,池塘。[3]沚:水中的小块陆地。[4]被:同“髲”,一种发饰,指假发。[5]僮僮:发饰光洁。[6]祁祁:发饰松散。

译诗

采集白蒿去何方?池边,水塘。所为何事?贵族之家,用及蚕桑。

采集白蒿去何方?深涧,山旁。所为何事?贵族之门,供给蚕坊。

贵家养蚕女,发髻高耸如山梁,昼与夜,犹在忙。

发饰松散,归家已茫茫。

延伸

关于此诗所写的内容,历来说法不一。采集白蒿是确定无疑的,但“采蘩”的目的何在?则有两说,一说为祭祀,一说为养蚕,笔者采后者之说。诗中生动地描述了采集白蒿的过程,其中最后一章形象地描述了女性的发饰,“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还归。”这可能不是普通养蚕女,而是有相当身份的贵族家的侍女或宫女,所以才会有高耸的发髻和不凡的仪态。这表面上看是一首劳作之诗,实则是一首写贵族侍女的作品。后世以宫人为主题的诗很多,如南朝谢朓《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作为宫中的服务人员,宫人的生活是辛苦的,也是无依靠的。

清·蒋廷锡《花卉虫草册》

草虫

喓(yāo)喓[1]草虫,趯(tì)趯[2]阜(fù)螽(zhōng)。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亦既见止,亦既觏(gòu)[3]止,我心则降。

陟(zhì)彼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chuò)惙[4]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yuè)。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夷。

注释

[1]喓喓:虫子鸣叫的声音。[2]趯趯:昆虫跳跃的样子。[3]觏:遇见。[4]惙惙:忧愁的样子。

译诗

蝈蝈儿啾啾地叫,蚂蚱欢腾地跳。

不见我的爱人,心中像有十五只吊桶颠倒。

直到我看见你,直到我抱着你,心里这块石头才能撂。

登上南山之高,采一把蕨菜哟!

不见我的爱人,心中像有三十只耗子抓挠。

直到我看见你,直到我抱着你,心儿才欢喜眉眼笑。

登上南山之遥,采一把野菜哟!

不见我的爱人,心中像有九十九把刀在绞。

直到我看见你,直到我抱着你,才能平复苦痛的心潮。

延伸

这是一首妻子思念丈夫的诗。另说这是借男女之情写君臣,屈原《离骚》就以女子的痴情写臣下对君王的忠诚,故此也可备为一说。《诗经》中描述的时代是农业社会的早期,采集与女性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采蕨、采薇的目的是为了吃,说得直白一些,《诗经》中提及的很多植物,连缀起来就是一张中国古人的菜谱。食物,是最具烟火气的人间世的象征,只有肠胃是饱的,才有幸福感溢出的可能。最古老的家庭,其实是男女结合、共同寻食的副产品。

诗中的这位女性去采集野菜,听到虫儿鸣叫,看到蕨菜和薇菜漫山遍野,就想起了丈夫,一想起丈夫就心口疼。为何看到大自然中的景象,就连采集一把野菜也能联系到爱人身上?因为,你在,你就是一切;你不在,一切都是你。

于以采(pín)[1]?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xíng)潦(lǎo)[2]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jǔ)[3]。于以湘[4]之?维锜(qí)[5]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yǒu)下。谁其尸[6]之?有齐季女。

注释

[1]:水生蕨类植物,可食用。[2]行潦:沟中积水。行,水沟;潦,路上的流水、积水。[3]筥:圆形的筐。[4]湘:烹煮供祭祀用的牛羊等。[5]锜:三足的锅。[6]尸:主持祭祀。

译诗

何处采草?南涧溪岸好。何方采绿藻?浅水集成蓼。

何物盛野菜?竹筐最精巧。何物煮菜肴?我有锅与灶。

祭品摆何处?宗庙窗前去。何人做主祭?齐国一少女。

延伸

祭祀,在古代社会具有巨大的功能性作用,一则通过祭祀确认一群人的远近关系,另一方面是从祭祀中获得精神力量,寄托某种憧憬。古代祭祀内容之繁复,祭祀的对象之多,令人眼花缭乱。就祭祀的规模来说,大者天子登基,要告郊庙;小者私人出行,要祭祀道路之神。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位即将结婚的贵族少女,到宗庙祭祀祖先。诗采用了问答的方式,一问一答,把少女准备祭祀的整个过程写得一丝不苟,充满了仪式感。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极其含蓄,暗藏着将婚女子对未来的期望。就大多数人来说,平静的外表下都汹涌着生活的另一面,也许是痛苦,也许是喜悦,甚少为人所知。我们无法考证诗中的女子是谁,她有怎样的生活,我们只看到庄严肃穆的大殿里,一根根圆柱投下巨大的阴影,青铜祭器闪着微微的光,一个身穿华服的少女纤小的背影带动了一丝亮色。没错,她给我们留下的只有一个闪光的背影。

每一条流逝的命运之河,都是为了追寻那唯一的光。

清·杨晋《石榴》

甘棠

蔽芾(fèi)[1]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bá)[2]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3],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4],召伯所说(shuì)[5]

注释

[1]蔽芾:茂盛,一说幼小之义。[2]茇:草房子,此处指居住,停息。[3]败:伐,毁坏。[4]拜:拔也,一说屈、折。[5]说:休憩,止息。

译诗

茂盛的甘棠树,不要修剪它的枝也不要砍伐它的干,召伯曾在此过夜。

挺拔的甘棠树,不要修剪它的枝也不要摧残它的干,召伯曾在此休憩。

矗立的甘棠树,不要修剪它的枝也不要损伤它的干,召伯曾在此停留。

延伸

这首诗的内容是赞美召伯。召伯,又称召公,姬姓,名奭,是西周初年名臣,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是否是周文王之子则不得而知。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周初一位重量级人物,周武王灭商后举行祭祀大典,周公持大钺,召公持小钺,分别居于武王的两侧,地位在其他大臣之上。周武王在分封诸侯时,将姬奭分封到召地(今陕西省岐山县西南),世称召公。其后裔后迁都到蓟,建立了燕国,召公被尊为燕国的开国君主。召公是周公之后执政的重要辅臣,周公旦、周成王去世后,继任的周康王年幼,召公辅佐成、康两代君主长达四十年,开创了刑法宽松、百姓乐业的“成康之治”。

召公的执政方式比较简素,他不像周公那样制订繁复的礼法,而是以不扰民为原则。《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召公到一个地方巡视,不入官署,也不去老百姓家,而是在一棵棠梨树下办公,就地断案,为老百姓解决问题,从王侯到百姓都满意,认为他的处置手段很公允,并作了《甘棠》这首诗来赞美他。司马迁很可能直接采用了《诗经》中的这段材料,这就使得这首诗的来龙去脉变得非常清楚。因为召公在这棵树下休息,处理公事,所以老百姓不舍得砍伐它,也告诫其他人不要砍伐,使它成了一座纪念碑。

清·吴历《兴福感旧图》

行露

厌(yā)浥(yì)[1]行(háng)露[2],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谁谓女(rǔ)无家?何以速[3]我狱?

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yōng)[4]?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

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清·钱维城《万有同春图卷》

注释

[1]厌浥:水多,潮湿的样子。[2]行露:道路上的露水。[3]速:招致。[4]墉:墙壁。

译诗

道路上弥散着潮湿的露水,阻碍了早夜行脚。无奈啊,深重的夜露!

谁说鸟雀没有尖利的嘴?为何穿透了我的屋顶?谁说你没有家室?

为何逼迫我诉讼?即便争讼,我也绝不被迫嫁给你!

谁说鼠辈没有锋利的牙?为何凿穿了我的墙?谁说你没有家室?

为何逼迫我上法庭?即便上了法庭,我也绝不被迫顺从你!

延伸

这是一首充满反抗精神的诗,在先秦时不少见,但在秦后两千余年却十分罕见。一个已经有妻室的男子,企图强娶一个女子,遭到了她的拒绝。男子为了得手,竟然手执讼词告到官府,想压服这个女子,但这位伟大的女性不畏强暴,针锋相对地进行了反抗,指斥他的卑劣,并宣告自己绝不屈从。成语“雀角鼠牙”“雀鼠之辈”“雀目鼠步”都由此衍生,形容卑劣之人。

先秦时期的女子,由于礼法之网尚未严密,社会地位远高于秦汉之后的礼教社会,女性的精神气质也较为昂扬,她们敢于去争取,去抗争,这首《行露》就是一篇事关抗争的诗。

羔羊

羔羊之皮,素丝五(tuó)[1]。退食自公,委(wěi)蛇(yí)[2]委蛇。

羔羊之革,素丝五(yù)[3]。委蛇委蛇,自公退食。

羔羊之缝,素丝五总[4]。委蛇委蛇,退食自公。

注释

[1]五:五,通“午”,交错之义。,丝束,细密。指缝制紧密,手艺精美。[2]委蛇:悠然自得。[3]:缝制。[4]总:纽结。

译诗

身穿羔羊皮,白丝缝其里。餐罢出公门,悠悠且休息。

身穿羔羊袍,白丝缝制妙。饭罢出公门,悠然得逍遥。

身穿羔羊裘,针脚密且稠。悠然得消闲,退朝食于家。

延伸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持论者处在两个极端,一说赞美官员、大臣德行的;另一说是讽刺官员“尸位素餐”,不理政事。持赞美说如宋代朱熹、清代王先谦,认为是通过羔羊皮的洁白,官员的悠悠然,来赞美大臣品性无暇,进退有序。持讽刺说,主要在清以后的学者,如牟庭。这首诗的内容非常简单,全篇写羔羊皮袍子占了很多文字,典型的“衣冠取人”。除此篇而外,《诗经》中有三篇以《羔裘》为题的同题诗,分别是《郑风·羔裘》《唐风·羔裘》《桧风·羔裘》,内容略相近,论者多在赞美与讽刺之两端。

明·李在《阔渚晴峰图》

殷其雷

[1]其雷,在南山之阳。何斯违斯,莫敢或遑[2]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何斯违斯,莫敢遑息?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何斯违斯,莫或遑处?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注释

[1]殷:声音。[2]遑:闲暇,空闲。

译诗

滚滚雷声,从南山的阳坡传来。

为何要在此时离别呢,不能停留片刻吗?

我勤勉的夫君,你要快些回来啊!

滚滚雷鸣,从南山的侧面传来。

为何要在此刻远行呢,不能休息片刻吗?

我耿直的夫君,你要早些回来啊!

滚滚雷动,从南山的山脚传来。

为何要在此时分开呢,不能小住片刻吗?

我忠厚的夫君,你要尽早回家啊!

延伸

对于此诗的内容,历代持论者颇为一致,都认为这是赞美一位勤勉的士大夫。在恶劣天气,身当有司之职的丈夫依然离开了家。历代儒学者论《诗》,往往非常狭隘,无非“美后妃之德”“刺君王”“美大夫之德”等几个方面,而忽略了人所拥有的正常情感,把《诗经》的丰富性缩小到非常小的一个点上。这首《殷其雷》,虽然写的是大雨天妻子和做官的丈夫之间的分别,但把个体的感情描摹得十分动人。尤其是通过雷声的远近,来加深女性内心的惦念,令人动容。

农业社会是人类的童年,那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说是血脉相通。我们现代所面对的风雨,虽然与唐风宋雨没有多大差别,但是由于人类的认识观改换,自然现象已从生活中剥离开来。而对于古人,雷鸣、风雨之声,都是他们生活的一大部分,关联着他们的感情。诗中的这位妻子,耳中听到的是雷声,心里念兹在兹的却是夫君。

摽有梅

摽(bià)[1]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dài)[2]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jì)[3]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注释

[1]摽:坠落。[2]迨:趁着。[3]塈:取。

译诗

熟透的梅子纷纷下落,枝头还有七分颜色。

心仪我的小伙子,何不借此吉日把情谊诉说。

熟透的梅子纷纷下落,枝头犹有三分颜色。

心仪我的小伙子,何不惜此良辰把心意说破。

熟透的梅子坠落如雨,快拿着簸箕来拾取。

心仪我的小伙子,快些开口不要再迟疑。

延伸

这是一首“思春诗”,用现代的说法,这是一首“大龄女青年之歌”。成语“摽梅之年”即出于此,形容女子到了婚嫁的年龄。这首诗以梅子的成熟程度层层铺陈,将一位妙龄少女的形象和期待年轻男子来追求的心理生动鲜活地勾勒出来。《周礼》中记载了当时的社会风俗,仲春三月,成群的青年男女聚会,自由恋爱,可见先民在恋爱问题上规矩还没有那么多,因此青春期的女子可以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心声:“给我一个男朋友吧。”

青春易逝,所爱不知何时出现,不能不令人着急。眼看着大好年华就像结满了梅子的佳木一样,正是盛年,来摘果子的人却连个影儿都没有。珍惜光阴,不止体现在功业进取上,还体现在对爱的追求上。无爱之人,如同僵尸死肉,只有充满爱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这是一首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元气淋漓的诗篇。唐人有诗云:“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其实表达的也是这个意思。

清·陈枚《月曼清游图册》

小星

嘒(huì)[1]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2]宵征,夙夜在公。

寔(shí)[3]命不同!

嘒彼小星,维参(shēn)与昴(mǎo)[4]。肃肃宵征,抱衾(qīn)与裯(chóu)[5]

寔命不犹!

注释

[1]嘒:闪烁微光。[2]肃肃:奔走忙碌的样子。[3]寔:同“实”。[4]参与昴:参星和昴星。[5]衾与裯:被子与床单。

译诗

星辰点点夜朦胧,三五闪烁在天空。

晨光熹微就出征,早上晚上都为公。

各人命运真不同。

星光闪烁夜色幽,那是参宿和昴宿。

晨光熹微就出行,卷起铺盖衾与裯。

命运不济莫怨尤。

延伸

关于这首诗的内容,一说为写小官员的诗,为了王室的事业,天未亮就开始奔波。一说为“役夫”,自带铺盖卷儿,在官吏的驱赶下从事工程或军事活动,体现的是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另一说“小星”是旧时男子对“小老婆”的昵称,则此处小星指地位低下的小妾。胡适先生则认为,小星是指妓女,这首诗描写的是流莺的生活。

明·董其昌《仿古山水》

江有汜

江有汜(sì)[1],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2]

江有沱(tuó)[3],之子归,不我过[4]。不我过,其啸也歌。

注释

[1]汜:由干流分出而后又汇合的江水。[2]处:忧愁。[3]沱:长江的支流,一说与“汜”同义。[4]过:至也。

译诗

江流浩荡潆且洄,夫君欲回归。

弃我江干上,不予相厮守。将来莫后悔。

江心水落出石头,夫君将欲走。

弃我江头上,不予相厮守。将来莫怨愁。

江水回旋有支流,夫君买归舟。

弃我江之畔,不予相厮守。其后哭且歌,却罢休。

延伸

这是一首“弃妇诗”,可能是一位经商的丈夫,也可能是做官的丈夫,在离开就食之地的时候,将在当地娶的妻子抛弃在了江边。诗的节奏感很强,富有感染力,把弃妇的愤懑内心展露无遗。古代学者多认为这是媵妾所作之诗,周代女子出嫁,往往把地位较低的女性充作“陪嫁”,称之为“媵”。正妻为了独占丈夫的宠爱,往往会采取不同办法打击媵妾,逼迫丈夫将媵妾抛弃。唐人孔颖达就认为,这首诗是正妻不容媵妾,导致被弃。

且不论儒家学者的观点,纯粹从文学角度而言,这是一首很有洞穿力的作品。反复写江水的各条支流,实则是一种追忆方式。反过来,再写“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再多的河流,也没有属于我自己的船与怀抱,都是没有意义的,从而加深了控诉的力量。然而,诗中的控诉不是歇斯底里的,而是婉转的,迂回的,充满了艺术的感染力。

明·尤求《人物山水图》

野有死麕

野有死麕(n)[1],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2]诱之。

林有朴樕(sù)[3],野有死鹿。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hàn)[4]我帨(shuì)[5]兮,无使尨(máng)[6]也吠。

注释

[1]麕:同“麇”,獐子。[2]吉士:对男子的美称。[3]朴樕:细小的植物,灌木。[4]感:“撼”的通假字,撼动,动摇。[5]帨:佩巾、围裙,指代衣裙。[6]尨:多毛、凶猛的狗。

译诗

在原野上射杀了一只鹿,用白色的茅草裹覆。

有一位怀春的少女,将那俊美的郎君俘虏。

林中长满矮小的灌木,莽原上射杀一只鹿。

用白色的茅草捆缚,献给那美少女做礼物。

从容迈起轻缓的舞步,莫要拉扯到我的裙幅。

也不要惊醒我家的恶犬,以免它发怒。

延伸

这是一首爱情诗,具有很强的口语特点。一个青年在旷野上打死了一头鹿,用白茅草装饰了一下,作为礼物送给喜欢的姑娘。初次恋爱的人总是毛手毛脚,倒是这位姑娘十分冷静,安慰小伙子:坦然一点,放松一点,先一起跳一支舞,但注意不要扯坏我的裙子,更不要惊扰到院子里的狗,不然招来父母或兄弟,这场浪漫的约会就泡汤了。很显然,诗中的小伙子是一位青年猎手,他表达感情的方式很直接,射杀了一头鹿,就扛着去送给心上人。当然,作为爱的礼物,还是用白茅草装饰了一下,可见他还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在古代,鹿肉属上等肉类,送一头鹿可比送一束花实惠多了。不过搁在当下还是送花更妥当,不然扛一头鹿来,姑娘怕是要吓个半死,还有伤害野生动物之嫌。

这首诗有很强的即视感,仿佛一幕短剧,把周代民间社会的爱情演绎得唯美至极。这首诗纯为爱情诗,无关乎教化,但仍不免为汉儒所穿凿。《毛诗序》就说:“野有死麕,恶无礼也。”实属附会之论。

明·仇英《独乐园图卷》局部

何彼矣

何彼(nóng)[1]矣,唐棣[2]之华?曷不肃雍?王姬之车。

何彼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3]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mín)[4]。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注释

[1]:花木繁盛的样子。[2]唐棣:蔷薇科的小叶乔木,又名“枎栘”“红栒子”。[3]子:女儿,此处指齐侯的女儿。[4]缗:合股的丝绳,一说是钓线。

译诗

怎会这样美啊,如同唐棣之花。

却为何没有雍容庄严的气度呢?这可是公侯之女的座驾。

怎会这样美啊,宛若桃李之花。

原来是周天子的外孙女、齐君的女儿啊!

渔民的钓绳用什么好?当然是几股丝线密密缠绕。

谁家的女儿嫁娶?她是齐君的女儿、周天子的外孙女。

延伸

这首诗的内容是齐国国君的女儿出嫁,具体是齐国的哪一任国君的女儿,于史无可考。齐国是东方大国,是周王朝的重要诸侯国,尤其是到了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崛起,其势头完全盖过了周天子。因而,齐国国君嫁女,其煊赫气势自然非同一般。此诗描述“王姬”之美,不乏美言。后世形容女子之美“艳若桃李”,很可能即出于此。但诗中又说“曷不肃雍”,即这么美貌的贵族女子,却没有雍容的气度,这实际上是暗暗讽刺“王姬”婚礼车服奢侈,与礼不合。取用无度,行装过侈,虽盛不庄。纵然是诸侯的女儿,也不能超越礼法约束,这是当时的贵族道德。

清·袁江《观潮图》

驺虞

彼茁者葭(jiā)[1],壹发五豝(bā)[2]。于嗟乎!驺(zōu)虞(yú)[3]

彼茁者蓬,壹发五(zōng)[4]。于嗟乎!驺虞!

注释

[1]葭:初生的芦苇。[2]豝:母猪,此处指雌性野猪。[3]驺虞:人名,一说是猎人,一说是管理狩猎园区鸟兽的小官。[4]:小猪,此处指小野猪。

译诗

从茂密的芦苇丛中,驱赶出一群母野猪。

欧耶!驺虞,你真是狩猎场的好管家!

从茂盛的蓬草丛中,驱赶出一窝小野猪。

欧耶!驺虞,你真是狩猎场的能手啊!

延伸

驺虞,可能是替周王管理狩猎场的官名,也可能是一种神兽的名字,历来对此诗的内容无定论。从官名讲,则诗中此人是一位善于管理猎场的能手,周天子来打猎时,此人驱赶出不少野兽,使得天子满载而归。

从神兽,见于《山海经•海内北经》:“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千里”。说这种神兽性仁爱,所过之地连青草都不忍践踏,非自然死亡之物不食。李白《梁甫吟》诗云:“猰貐磨牙竞人肉,驺虞不折生草茎”,即取驺虞神兽义,历代把它的出现视为一种祥瑞,直到明朝还有驺虞出现的记录。不过古代大臣藩王们进献祥瑞,大多都是为了逢迎帝王的虚荣心。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秦汉以来所谓献祥瑞,无关乎世道。驺虞至少在汉代,还是官名,只是到了五代以后,才逐渐被解释为“仁兽”名。《明实录》中也记载了明朝宗室朱橚进献驺虞的事,很让皇帝欢欣,给了朱橚很高的荣宠。但《明实录》中未描述这种神兽的样貌,不知究竟是何种动物了。

清·沈宗骞《山水图》

清·陈字《仕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