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献给作为教育家的家长
成为一名家长,既意味着喜悦,也意味着艰难。这绝对不是一个容易扮演的角色!但它却是一个丰富自我和与孩子相互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打从你的孩子降生那一刻就开始了—— 甚至还要开始得更早。我们不是生而为家长的,伴随着第一个孩子的到来,我们才成为家长。
家长,首先应该是一个“教育家”。从词源上来说,家长的意义是“陪伴孩子的人”——陪伴孩子走过人生的路。养育孩子的路是一条充满温情的路,它需要时间、付出和耐心。教育孩子绝对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这个过程中有起有落,有欢欣有阻碍,有明朗也有困惑。就这样,家长和孩子之间这种独一无二的亲子关系一天一天地建立起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慢慢地长大,家长也逐渐地成长着。教育孩子,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认真对待的事情。
你的孩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的?
孩子快要入学时,妈妈常常会告诉孩子学校有多好:“在学校,你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哦!”说实话,难道孩子在入学之前就没有真正地学习过吗?
当然不是了。其实,在你不知不觉间,孩子已经领会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数学知识、基本的物理概念、社交常识、语言表达的细微差别、音乐和形体艺术,还有很多……事实上,这时候的孩子已经掌握了许多小学阶段才会正式开始学习的内容,它们甚至比在学校里学到的内容还要丰富。
几个例子
通过搭积木,孩子能学到一些数学知识,比如学会数数(数出搭建自己想要的模型需要几块积木),了解一些几何概念(不同的积木有不同的形状,几块积木拼在一起还能组成新的形状),理解重力和平衡的原理(怎样才能不让积木歪倒)。
通过洗澡和在小泳池里行走,孩子会发现一些物理概念:哪些东西会漂浮,哪些东西会流动,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体积。
通过同周围的小朋友和大人进行互动和交流,孩子能不断地获得一些社交技巧和语言能力。
不过,要想让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还需要你们,家长朋友们,为孩子创造一些学习的机会。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难事,它可以渗透到我们每天点滴的日常生活中,不受任何的限制,而且不需要花太多的钱。甚至,你给孩子买的玩具和昂贵用品越少,越能创造出更有利于孩子智能发展的学习机会——本书将教你实现这一点。我们可以听一听美国学者埃里克·詹森的建议:“孩子在五岁之前都不需要电池驱动的玩具。”如果听从了这个建议,那么很快你将省下一大笔费用!
开启你的探险之旅!
在我们这个看似越来越难以掌控、充满着未知灾难的世界上,决定养育一个(或几个)孩子,并让他(们)和谐地成长,是人生的一场赌注,也是希望。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也很少有人能够改变世界的进程。但是,我们可以努力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成为一个理性的、有责任感的人,为人类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要达到这个目的,孩子们需要的是你们的帮助,家长朋友们!
“聪明”意味着什么?
在本书中,我们将对智力和智能进行探讨。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意味着什么呢?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困扰着无数的哲学家和神学家,后来,一些心理学家、神经学家和许多其他学者也加入了这一研究队伍。达·芬奇的智力怎么样?为什么一些智商很高的人在我们看来有些傻傻的?智力在人类六岁之前能发挥作用吗?智能只有一种形式,还是有多种不同的形式?人的智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可以训练的?智力与文化有没有关系?智力可以进行测量吗?如果可以的话,具体应该怎样测量呢?
还有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的家长:只有在学校里取得好成绩的孩子才能称为“聪明的孩子”吗?一些孩子成绩优异的家长会说:“那当然啦!孩子有一个好的学历,将来才能找到好工作呀。”另一些家长会说:“当然不是了!”他们会举出很多知名或不知名的人的例子,这些人的求学之路都很艰辛,最后却走上了成功的道路,有些人甚至还取得了十分辉煌的成就,比如牛顿、列夫·托尔斯泰、丘吉尔、爱迪生、乔治·巴森[1]、爱因斯坦,等等。大家知道吗?如果从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爱因斯坦也许会被认为有认知缺陷。他的父母认为他“勉强算是个正常孩子”,他的一位老师形容他“反应迟钝”,因为他极不合群,总是沉迷在自己痴痴的梦想中……
聪明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那么,应该怎样定义一个“聪明的人”呢?通常,我们所说的“聪明人”往往是一天可以读三本书、被各种学位的光环所包围的人。可是,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的聪明吗?如果我们把一些大家公认比较聪明的人拿来比较,那么莎士比亚和爱因斯坦、莫扎特和毕加索、居里夫人和甘地、齐达内和达尔文、勒·柯布西耶[2]和弗朗索瓦·密特朗[3],他们相互之间究竟有什么共同点呢?在所有这些人身上,我们似乎很难找到一个共同点。如果非要找出一些相似的地方,或许我们可以这样说:
智力与环境因素,特别是文化背景有关:澳大利亚土著、非洲的巫医、日本的经纪人、欧洲的技术员,都是在他们所处的文化背景下发展他们的智能的。
聪明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形式:运动员、艺术家、音乐家、老板、神学家、参议员、销售员、小学教师、机械师、建筑师……各行各业的人,各有各的聪明。
一些人可能在某一个领域表现出超群的智慧,在另一个领域却表现平平。
人的智力似乎不能通过一个固定的测试、一个数值或一个学位的获得来确定。
八个世界,八种形式的智能
你有没有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孩子的“聪明”是通过哪些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我们以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几个日常场景为例。
你喊儿子吃饭的时候,他沉浸在一本书里,好像没有听到你在叫他。
你的女儿似乎不太听话,因为不管你让她干什么,她总要问一句“为什么”。
你的侄女画了很多幅画,但她自己也不知道画的是什么。
你的儿子总是低声唱小曲,还喜欢让他身边的所有东西发出各种声响。
你的侄子总是想触摸各种东西,还喜欢自己制作东西。
你的儿子总是沉迷于玩猫,不喜欢学习。
你的女儿总是想打断你说话,因为她想知道你对她的观点有什么想法,想和你进行讨论。
你的另一个女儿最喜欢一个人待着,她不关心你的评论和观点,看起来总是心不在焉。
简单来说,我们可以认为孩子的这些行为——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行为——都是某一种智能的特别的表现形式,每一种智能都与一个特定的世界有关。
由此我们认为,每一个孩子从出生那一刻开始,都会慢慢地探索发现八个不同的世界:
语言的世界:他会重复身边大人的话,他比你还要熟悉儿歌的歌词,他会对着你叽里呱啦说一大堆(很多时候你都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不过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声音的世界:他会用嘴巴发出声音,滔滔不绝地说话,哼唱歌曲,试着吹口哨,学唱他听到的儿歌或歌曲,尝试用自己的小勺在桌子上敲打出节奏;他很早就能分清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不同的声音。
图像的世界:他刚刚能拿住粉笔或彩色铅笔就开始画画;他被你给他读的绘本上的图画深深地吸引。
身体的世界:他会学着触摸、抓握、堆放、抛掷、移动、站立、骑自行车、抚摸别人和接受别人的抚摸、在客厅的瓷砖地上穿着袜子滑行。
自然的世界:他被小动物所吸引,愿意去探索树木和各种各样的植物,喜欢收集一些也许在你看来无关紧要的东西,比如一些平平常常的小石头或贝壳。
数学和科学的世界:他会用积木块、乐高或其他东西进行搭建;他在洗澡或游泳的时候会注意到体积的概念;他会不停地问一些问题,想弄清楚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沟通的世界:他想跟你和其他的大人建立关系,他需要有小伙伴跟他一起玩游戏,他会想办法吸引你或说服你。
内在的世界:他会不停地跟他的小人或毛绒玩具说话,他有一些想象中的小伙伴,他跟他们一起生活在令人着迷的探险生活中。
对每一个孩子来说,这些行为都是常见的、自然的。这八个不同的世界分别对应着八种不同的智能。
[1]乔治·巴森:法国歌唱家、作曲家、诗人,最伟大的法国香颂歌手之一。
[2]勒·柯布西耶:法国建筑师,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和作家,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
[3]弗朗索瓦·密特朗:法国已故总统,1981—1995年在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