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孩子听不懂?不感兴趣?试试体验式学习
一个晴朗的春日,气温突然升高,我想到从乡下带过来的鸡蛋还放在竹筐的米糠中,现在天气炎热了必须拿出来,不然恐怕会变质。于是我带着周周一起从米糠中把鸡蛋拿出来放到小篮子里,然后再放到冰箱。周周常常吃鸡蛋,但是接触生鸡蛋还是第一次。
在拣鸡蛋前,我交代周周“要轻拿轻放,不然会打破”。周周一边点头,一边把手伸进筐里,在米糠中掏呀掏,掏到第一个鸡蛋的时候,她有点儿兴奋:“我找到一个了!”然后,她小心翼翼地把鸡蛋放入篮子里。接着又掏出了第二个、第三个……突然,“啪”的一声,一个鸡蛋从周周的手里掉下来,落在篮子里,打破了。周周拿起那个破了的鸡蛋看了一会儿,放下,好像觉得有点可惜。接着,她更加小心地拿竹筐里的鸡蛋,直到把筐里的鸡蛋全部拣完,没再打破一个鸡蛋。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刚开始我交代要轻拿轻放,周周也按我所交代的很小心,但是仍然没拿稳,打破了鸡蛋。而在打破一个鸡蛋之后,她却没有继续打破鸡蛋。这是为什么呢?我想可能是因为之前她没有“鸡蛋易碎”的体验,所以尽管我有交代,但她仍然似懂非懂,并不知道鸡蛋到底会“脆弱”到什么地步。打破了一个鸡蛋之后,她有了“鸡蛋易碎”的体验,明白自己应该怎样拿鸡蛋了,她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经验,所以再也没有打破鸡蛋。
对于小龄孩子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不断体验。比如,认识“鸡蛋”,如果我们这样教孩子:鸡蛋是椭圆形的,表面光滑,易碎,蛋壳里面有蛋白和蛋黄,味道很鲜美……这样讲一大堆的概念,孩子可能还是一知半解,不如让孩子拿鸡蛋,摸一摸、看一看、放一放,再打开看看,煮熟了尝尝,孩子在体验中不知不觉就感知了鸡蛋的形状、性质、味道。又如认识“水”,无色无味、透明、可以流动。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来讲这些,孩子一定会兴味索然,但是如果让孩子去玩水,孩子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感知到水的上述特点,他们会用两个杯子把水倒来倒去(感知水的流动),把小手放入水中仍然可以看见自己的手(感知水的透明),用不同颜色的容器装水(感知水是无色的)……
我们的教育大多数是“纸上谈兵”。我有位朋友给孩子买有贴纸的书,意在开发孩子的潜能。有个题目是这样的:上方画着一只小白兔,下方画着萝卜、青菜、肉、小鱼之类的食物,问题是“请把小白兔爱吃的食物贴出来”。朋友指导着孩子把萝卜、青菜贴在小白兔的下方,孩子照做了。我问朋友:“孩子喂过小白兔吗?”他摇摇头说:“没喂过。”
孩子没有喂养小白兔的体验,他获得的只是爸爸妈妈告诉给他的东西,当他面对一堆枯燥的概念或知识时,既难于理解,也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有条件让孩子去体验的,我们可以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去体验。比如,可以带孩子做各种小实验,饲养适合家养的动物,种植盆栽,去公园、户外玩耍。在这些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孩子就是在学习。
你可能会有点疑惑,对于那些没条件体验的怎么办?比如,孩子认识各种动物,要了解各种动物的习性,我又不能在家里养那些动物,怎么办呢?没条件亲身体验的,我们可以搜索相关的视频给孩子看。比如,你要了解北极熊,你又不能在家里养一只北极熊,一般动物园也看不到北极熊,那你就可以去网络上找视频,现在网络上的资讯非常多,你只要输入关键词,就可以找到你想要的视频,这样就可以帮助孩子有直观的了解。
下面我讲两个更加具体的例子,来帮助你了解体验式学习。
周周上小学后,班上有一个成绩特别差的孩子小倩,家长辅导不了,老师也非常头疼。后来老师实在没办法了,向我求助。我辅导了那个孩子一段时间,发现孩子其实比较聪明,只是对抽象的概念理解不了。比如,语文作业里面有个“系鞋带”的“系”需要组词,她不知道该怎么组词。我问她:“你知道系是什么意思吗?”她摇摇头。我想拿一根绳子什么的来演示一下什么是“系”,周周说:“用红领巾就可以。”于是,我请周周演示一下什么是“系红领巾”,周周把红领巾拉松,然后再勒紧,小倩非常认真地看,我告诉她,刚才周周就是在“系”红领巾。完了,我请小倩也来系红领巾,让她理解“系”是一连串的动作,比如,系鞋带、系红领巾、系蝴蝶结等。
还有一次是做数学作业,当天的作业是“分数”,起初,小倩一个题目都做不出来,显然她没弄懂分数的概念。我想起下午刚见到她们的时候分了烤饼,于是,我说:你下午和周周一起分了烤饼吃对吧?她点点头。我接着说,现在我们找一个圆形代替烤饼,我们这里有四个人,每个人要吃一样多的烤饼,怎么分呢?我边说边将圆形纸片对折再对折,指着其中的一个扇形(1/4)说:这块“饼”分成了相等的4块,其中的一块就是1/4。接着,我把纸片再对折,折成8份、16份……又拿一个长方形,画出3份、5份、7份,一边示范一边告诉她“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然后又让她自己对折纸片,将圆形纸和方形纸平分成不同的等份,体验分数的概念。最后,她终于弄懂了,后面的题目也都会做了。
我儿子不到4岁的时候,对数学非常感兴趣,有一次他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3-5等于几?当时他已经掌握了10000以内的加减,我觉得他应该可以理解正负数的加减了。他喜欢走楼梯上下楼,我家住28楼,他会一层一层地往下数,比如,从28楼往下走一层,他就知道是到了27楼,这是他非常熟悉的一个生活经验。于是我说,3-5的意思呢,其实就是我们在3楼,然后往下走5层楼,我们会走到第几层楼呢?一边说着我一边在纸上画了一栋楼,标注每个楼层的数字,地下的楼层我标注为-1、-2、-3……这个他也有生活经验,小区地下车库就是-1楼,电梯上有显示的,而且他经常去百货商场,那里有-2楼、-3楼。他一下子理解了,在我画的大楼3层往下数了5层,他立刻得出了答案:-2。用这种方式,我帮助他理解了正负数的加减。后来不需要画图,他也能够算出诸如-2+3、7-9之类的题目,我想他大概是在心里想象了一栋楼的画面,把这些算式都理解成上下楼了吧。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孩子理解起来就容易了。
我们目前教孩子知识技能的方式大多是教概念,比较少给孩子动手操作和体验的机会。这是孩子不喜欢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概念”一般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孩子理解,如果孩子对“概念”不理解,他会学习得非常辛苦,也自然会失去兴趣。你想想,假设你去听一个讲座,一个是满口术语、枯燥难懂的,另一个是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你更喜欢听哪一个呢?你肯定会喜欢听通俗易懂的对不对?我们成人尚且是这样,何况抽象思维不发达的孩子呢?当你觉得孩子对学习不感兴趣的时候,或者他对你教给他的知识内容不理解的时候,不要急着责怪孩子不认真,先找找原因,可能是学习内容太抽象、太乏味,他理解不了。你可以琢磨一下,如何把抽象的知识、概念变得直观形象,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去动手做一做、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数一数,这样孩子更容易理解,也更加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