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致力于全球地球化学填图研究
谢学锦是全球地球化学填图计划的发起人之一,担任国际地球化学填图计划工作组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技术委员会主席。
鉴于如果世界各国都用标准化方法进行工作,完成全球地球化学填图需要几百年时间的情况,为早日了解大部分元素在地球表层的分布,1987年,谢学锦与北欧学者共同建议,将全球大陆划分为5000多个160km×16km的方格,以每个方格一个组合样品覆盖全球大陆,分析其中71种元素的含量,尽早编制出全球地球化学图。这个建议使用的每25600km2 1个组合样的采样密度使许多科学家大为吃惊,但它最终得到了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执行局的认同。
在这5000多个格子中取什么样的组合样才具有代表性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谢学锦在中国大陆范围内采集了529个泛滥平原沉积物样品,根据其分析结果编制的地球化学图与根据“全国区域化探扫面计划”20年间采集的500多万个水系沉积物样品的分析结果而编制的地球化学图竟惊人地相似,以此证明了这种极低密度的泛滥平原沉积物采样是迅速得到地球表面广大地区地球化学概貌的一种可行办法,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利用极低密度的泛滥平原沉积物采样分析结果编制全球地球化学图奠定了基础,解决了国际地球化学填图计划中两个最关键的问题之一——采样代表性问题。
国际地球化学填图计划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分析技术问题。他针对各国地球化学填图的缺陷,依据自己指导的中国地球化学填图的经验,指出“国际地球化学填图中……痕量和超痕量元素的检出限应当低于它们的地壳丰度值,以使这些元素的地球化学图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应当采用统一的数据质量监控方案和合格的参考物质,使不同填图计划取得的数据成为全球可以对比的。应当制订出能够达到这些要求的多方法、多元素分析方案。这样编制出的地球化学图对监测地球环境和评估世界矿产资源将会具有极大的价值”。他的这些意见对国际地球化学填图方法的标准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他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国内外先后为20多个发展中国家举办了10多期地球化学填图培训班,宣传国际地球化学填图计划的要求,传授中国地球化学填图的经验,促进各国的地球化学填图。在他的指导下,哥伦比亚、巴西、南非、哈萨克斯坦等国正与我国合作,进行各自国家的地球化学填图。全球地球化学填图正在谢学锦的推动下快速向前推进。
为加快全球地球化学填图的进程,挪威地质调查局和挪威水资源委员会于2004年6月在奥斯陆举行了一次国际地球化学填图会议,特别邀请谢学锦作报告。会议决定采用谢学锦的办法,在全球各大流域采集泛滥平原沉积物,拟用大约3000个样品覆盖全球大陆,以期更快制作出全球的地球化学图来。这将为概括地了解全球资源的分布和环境状况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
经谢学锦提议,2009年10月在廊坊举行了有来自10个国家的14位应用地球化学家和国内19个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总站和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等高校的100多位专家参加的国际全球地球化学填图会议。2010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主任兼IGCP秘书长Missotten来到物化探所考察在物化探所建立全球地球化学填图研究中心的可行性,谢学锦负责接待。考察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的美好未来将会一步步地实现。
鉴于谢学锦将自己毕生的精力贡献给了中国的勘查地球化学事业并为国际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7年6月,在西班牙北部城市奥维耶多举行的第23届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上,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AAG)授予谢学锦该协会的最高奖项——AAG金奖。他是全世界获此奖项的第4人。AAG主席R.Bowel在颁奖词中称谢学锦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勘查地球化学之父”,“国家性地球化学填图的领路人”,“在全球地球化学填图计划的制订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
[1] 1ppb:即为十亿分之一,亦写成10-9。
[2] 国际应用地球化学家协会主席Robert Bowel的颁奖词(张立生译)。参见:《地质通报》,2007年,第26卷第11期,Ⅰ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