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汉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十九节
“秋”的心境似火似悲
——“秋”“愁”二字解

“秋”字最早源于甲骨文,写作“”。分析其结构,我们可以发现:上部是一只蟋蟀;下部是“火”。蟋蟀又名秋虫,头有触须,背长羽翼,常常在秋天鸣叫。于是,古人便称蟋蟀鸣叫的季节为“秋”。还有学者认为,古人发现,一旦秋虫入室,就代表气候转凉,这就到了秋季。之所以有一个“火”,是因为古人认定,秋天是一个如火的美丽季节。

与甲骨文相比,“秋”字的大篆体多了一个“禾”字,写作“”,进一步强调秋季里庄稼成熟的特点。只不过,原来的蟋蟀的形状逐渐变成了“龟”形。在小篆中,就连“龟”字也被省略了,转而写作“”,从火,从禾。意为“如火的成熟的庄稼”,属于典型的会意字。《说文解字》强调:“秋,禾谷熟也。”汉代的蔡邕认为:“百谷各以其初生为春,熟为秋。”由此可见,小篆的“秋”字也突出了“庄稼成熟似火”这一典型的季节特征。事实上,在以后的文字演变的过程中,“秋”字的字形虽有变化,但表义始终围绕秋季的特征来进行描绘。

最初,古人只将一年分为春季和秋季,并不强调春夏秋冬这四季。事实上,在北方和中原地区,一年往往在秋天收获一次。换句话说,秋天的结束也就意味着农活的结束。所以,“秋”逐渐被用来指代一年的时间。

秋天来临,草木凋零,一派肃杀景象。因此,人们往往容易在秋天产生忧怨情绪。“秋”便被文人称作“悲秋”“兵象”。最典型的莫过于欧阳修的《秋声赋》,在极度渲染秋季的肃杀氛围的基础上,抒发悲愁,暗喻社会现实。在欧阳修看来,“秋”实为不祥之兆,往往意味着残酷的战争。

由于人在秋天常常多愁善感,古人便在“秋”字下加“心”字,合成“愁”字,代表忧愁。《说文解字》指出:“愁,忧也。从心,秋声。”仔细分析可知,“秋”不仅表声,而且表义。以“愁”字来说,就极其准确地揭示了“秋天的忧伤心境”。

“秋”“愁”二字趣释

“秋”字最早是在甲骨文中出现的,其形体上半部分是一只蟋蟀的形体。蟋蟀又叫秋虫,头上有触须,背上长有羽翼,羽翼是蟋蟀在秋天用来鸣叫的器官之一,因此古人把蟋蟀鸣叫的季节叫“秋”,即今之秋季。